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壯遊台灣 小旅行大感動

鳥鳴 美食 人情味

文. 攝影│李俊明
user

文. 攝影│李俊明

2010-02-01

瀏覽數 6,350+

壯遊台灣 小旅行大感動
 

旅行往往會撞擊出人生的火花,那火花或許微渺,只能曇花一現,不過正是誘使我們脫離生活常軌的理由。小小的煙花在心中綻放,或許讓人驚奇、窩心、感動或澈悟…可是持續綻放的「旅行的火花」,像走馬燈那樣連貫起來,倒也成了人生最值得回憶的風景。

對大多數人來說,旅行出發當下,動機往往隱晦而模糊,心情忐忑而期待;沒有人能對旅行十拿九穩,總有意料不到的變化。我們只隱隱感到脫離日常生活運轉之後,將為我們的眼睛與心靈帶來新的刺激與體驗。而旅行的意義,則一直要到旅程展開之後,甚至旅程結束許久,才會慢慢不理自明,逐漸顯影。

我常在全世界各地旅行,大概每年至少有1/4到1/3的時間「在路上」,經歷的大多也就是這樣的過程。剛開始只是朦朧的動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或是研究某種令人期待的議題,滿足靈魂裡特別想要與人溝通的深層渴望。後來,我才慢慢知道我要什麼。

本該私密的旅行,極其細瑣,其實不足為道。有時不遠千里奔至蒸騰城市,將繁華與文明收進眼中,然後化為一篇篇行雲流水,成就一年又一年的案牘書寫。有時候則避開所謂「被踏爛的路徑」(The beaten track),走入鄉野或遊客少至之處,尋找心靈的喘息。可是不論如何,我一直明白,眼裡不管所見為何,旅途景色與感官享受其實僅是次要;我們所邂逅的「人」,才是旅行時最重要的「主角」。這也是最終,我們必須要走出家門,出發去旅行的原因。

由於這樣的體悟,我踏上了行走台灣的小旅行。

儘管一剛開始我十分懷疑,這樣的台灣巡行,是否真能讓我像17世紀以降的歐洲青年,在旅行的過程中開拓自己的視野,達到所謂「壯遊」目的?但是我了解不離家遠遊,就絕對無法發現異地特殊之處。

於是我在台灣中部,嘗試青輔會的「大雪山鳶嘴稍來」與「南投中寮」2個壯遊點行程。說來令人慚愧,我跑遍全世界那麼多地方,卻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尤其是山林與鄉村,一知半解。

如果連自己的文化與土地都不了解,那麼如何向別人介紹台灣,又怎麼以台灣觀點,引介國外的新知與風潮?因此這幾年來,我意識到這個盲點,不時在台灣進行一些小旅行,試圖從短天數的出走當中,串連我對台灣的「發現」。

上山 雲深不知處

我之所以懷疑在台灣能否進行「壯遊」,剛開始是以為,島內或離島旅行,基本上還是在同一個文化脈絡與生活環境當中移動,因此對於「新環境」能夠帶給我們的心靈刺激與反省,感到有所保留。

可是我意外領悟,壯遊的標準不僅僅是要走得很遠,需時很長;反倒該將之視為一種行動、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實踐。從抽離日常生活的暫時「出走」,體驗人的溫度、自然的壯闊,以及生活的態度。也就是說,就算是小旅行,累積起來也可以是「壯遊」。

也因為如此,我選擇今年才剛剛起跑的壯遊點,一個我很陌生的地方——大雪山社區。

一般大眾可能以為「雪山」要從東部宜蘭進入,其實雪山整個範圍很廣。我前往的「大雪山社區」位在中部,從台中市區或高鐵台中站經豐原、東勢,兩個小時就可以來到台中縣和平鄉的大雪山社區。

大雪山林業伐木曾經一度興盛,不過跟台灣著名林場早在日據時代就進行大規模開發很不一樣,大雪山於民國50年代才開始積極伐木。接著在林業開採走下坡後,才在民國74年成立大雪山森林遊樂區。近年則以社區營造,慢慢轉型為永續經營的生態社區;此地每年在入秋之後產出的甜柿、冬筍等經濟作物,也很出名。

但是該怎麼形容來到這個地方的感受呢?我想,應該是訝異於台灣在這樣的自然山野環境中,竟然有這樣一個社區!大雪山社區所在的「出雲山」,海拔約1200多公尺,這地方顧名思義,常年雲霧繚繞,帶著一種優美寧靜的氣氛。我與台灣省大專青年服務協會的夥伴們,開著車環繞在冬季山路之間,一度陷入迷離濃霧當中。可是很奇妙的是,當我們直向上攀,到達一定高度後,穿越了冬季往下沉降的濃霧,天色竟然豁然開朗,翠綠山林顯現出原有的潤澤。

原鄉在地人,總是旅程當中最有趣的部分,當然大雪山社區也不例外。我們遇上了協會夥伴口中經營民宿的陳大哥——陳重豪,後來我才發現,這位熱心解說而且愛交朋友的陳大哥,在自家土地經營「賞星閱木」自然原宿之餘,不但擔任大雪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推動生態社區;熱愛攝影的他還曾自行編寫在地生態專書,並獲得林務局頒發的「國家森林志工」樟木獎。他的動力,就來自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

健走 尋山中精靈

很多人會有個誤解,就是冬季不宜上山。經過陳重豪解釋後才了解,原來氣候最冷的11~2月,反倒是登山、健走與賞鳥、賞雲海的絕佳時機。跟著他的腳步,我們從木頭搭成的賞鳥平台望去,馬上瞥見山桐子結實累累的紅色果子在枝枒之間垂下,吸引成群的黃腹琉璃、白耳畫眉、五色鳥等諸多「山中精靈」前來覓食。這些鳥兒極度害羞,靠近牠們得要屏氣凝神保持安靜,一有風吹草動,便會機靈地一哄而散。

最著名的賞鳥點,就屬沿路23.5K處那棵高大的山桐子樹,由於可近距離以肉眼觀察前來覓食的諸多鳥類,因此成為當地人眼中「具有國際級水準」的賞鳥點。據說不只聞名台灣賞鳥圈,也有國外賞鳥專家,特地不遠千里前來欣賞這些鳥兒的優美姿態。就連路旁,也能隨時充作賞鳥點,身形同樣優雅的藍腹鷴,也常常出現在大雪山社區沿線。

由於天氣造成山路濕滑,因此我們臨時放棄原本想走的鳶嘴山與稍來山路線;必須用繩索攀登的鳶嘴山峭壁,遠望彷彿老鷹的嘴喙,是座適合攀岩登山的中級難度山岳。不過放棄了這條較為刺激的路線,改走由橫嶺山隧道口開始的「橫嶺山自然步道」,反倒更能讓人在舒緩氣氛下體會森林的幽靜與美好。

在陳重豪領路下,我們發現這條路徑可以通往大雪山社區,為早期伐木、運送木材的重要交通路線,如今則整修為適合健走的步道,也成為認識當地自然生態的好去處。沿途不但有自然森林,也有人工造林。這種健走,沿途會觀察到許多生態並不稀奇,真正令我覺得十分有意思的,是在林中停駐午餐時,與幾位夥伴閒談中發現了台灣正在推展的「無痕山林」概念。

護林 來去不留痕

所謂「無痕山林」,也就是LNT,意即Leave No Trace的縮寫,也可以說是「無痕旅遊」,希望大眾在走向山林等大自然環境的同時,也要當個「負責任」的行旅者,在自然生態環境來去之間,儘量不留下任何痕跡,並將遊憩活動對自然的衝擊降到最低。這種「公德心」我們本來就知道,但是用一個整體性的觀念來推展並深化,我認為是台灣在發展國民旅遊與生態旅行時,一個非常好的做法。

如此走進森林、感受山林呼喚的健走,同時也蘊含了「柯內爾體驗」的理想。這又是我學到的另一個有趣的觀念。著有《傾聽自然》《共享自然的喜悅》《學作自然的孩子》等書的美國自然教育家柯內爾(Joseph Bharat Cornell),由於熱愛山林,因此積極倡導走向戶外,向大自然學習,他所鼓吹的信念就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不同形式,培養從大自然獲取靈感或啟示的能力。」

仔細一想,這不是我一直在談論的「感受力」嗎?我常常為大眾分析美感與設計對當代生活的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美的「感受力」。原來在環境保護與生態教育上,也有人將之靈活運用,並廣為全球接受。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另外,除紅檜與台灣扁柏讓人神清氣爽,大雪山社區居民對於推動生態社區與生態旅遊的努力也很值得注意。除了將1987年撤校後閒置的中坑國小橫流分校校舍改建為「大雪山生態社區研習中心」之外,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也是涓滴細流般地不斷推動。

舉例來說,在4、5月螢火蟲最活躍的季節,實驗林區自然生成的草生地,因為無農藥、除草劑及光害,因此成為最佳繁衍地區。大雪山社區曾經為了營造更好的螢火蟲棲息環境,而關閉人工光源一段時間。後來他們也裝設了環保LED燈,作為台灣首見的綠色照明,就是為了給螢火蟲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營造出一條「螢光大道」。

感受 山城人情味

從台中和平鄉下山之後,我連夜轉往南投,前往當年921大地震受到很大衝擊的中寮鄉。這也是我特意的選擇,想看看這片土地,在經過多年之後,是否回復昔日純淨無憂的面貌。

我從台中搭乘客運,經草屯、中興新村抵達南投後,南投市青年返鄉服務協會號召的一群熱情夥伴,將我接送至清水村民宿「清城農莊」。

那一晚,夜很深沉,正是入冬以來最冷之日;不過小城人情很暖,隔日在出乎意外的爽颯陽光當中醒來,被民宿周邊的綠意盎然嚇了一跳。

攀談之下,赫然發現這可愛的山間歐式民宿,竟是主人吳基任與太太一手打造。健談又可愛的夫婦,平常謙稱自己到處「打零工」,附近一些木造住宅都是吳基任的手筆。偶爾有客來訪,他們就開放幾間民宿,也拿出家常美味來招待我們這些「下鄉取暖」的城市鄉巴佬,日子過得平淡有味。

清粥早餐結束,一行人還在回味女主人親手製作的洛神花茶與洛神花蜜餞,門邊踅進一位套著髮巾的女士,說是今日體驗之旅的老師。原來,在民宿園區一隅,設置了具體而微的小工坊,而我想體驗的植物藍染,就在這裡進行。

手作 戀藍染魅力

從蘭花溫室改建而來的工作坊,用藍染布作品以及帶有懷舊味道的古早器物,將空間打理得很有情趣。眼前一身素淨的女士,是出身中寮鄉清水村的邱繡蓮,921震災後她回到家鄉,在清城農莊內成立了繡蓮染織工房,進行植物編織、藍草種植、製靛藍染的創作;中寮自然環境當中常見的香蕉、構樹、薯榔等材料,都成為她創作的材質。剛好南投草屯的台灣工藝研究所,也大力推展著在地工藝與自然材質結合的運動。

我對這項小規模在地人文運動已有耳聞,實際親見後才發現老師始終謙稱自己出身農家,會在這樣僻遠社區設置如此工坊,不是因為她喜歡美的事物而已;最終,那股強大的動力,來自於她對家鄉土地的眷戀與認同,因此她自己種植馬蘭草等植物染原料,看著土地當中長出的葉苗,經過人工處理以及氧化等化學變化之後,綻放出懾人心神的藍染魅力。

我一向愛在旅行途中學幾樣東西,如果有朋友,我通常拜託他們教我做幾道家常菜,作為可供回味的依據。後來發現中寮之旅,幾乎都在學習新的事物,使用雙手親自操演。這種DIY體驗,最是讓人上癮。

於是晨間,我們隨著邱繡蓮,大致了解如何將植物,經過製靛、建藍、養藍等過程,由綠轉化為讓人神迷的不同深淺湛藍,再透過綁染、浸染、定色等技巧,羅織出獨一無二的個人創意。最終,完成一席藍染圍巾,圈繞起我對於中寮美好的回憶。

記憶 築於味蕾間

正午驅車前往中寮老街,一家當地人開設的「偶然咖啡館」。剛開始我有些不解,這體驗似乎與在地風情無關,不過既然喜歡DIY,也就歡喜動手,全力投入。

在老闆張惠梓指導下,親自動手做了烤肉三明治、鮪魚三明治,以及虹吸式咖啡爐所衍生的橙香、肉桂等花式咖啡。從前日的短暫相處,我已知道張惠梓是多才多藝的在地人,沒想到我從她身上學到更多的,是迥異於都市人的豁達生活態度。

三明治是西式食物,與中台灣的鄉下原本並無關連。不過我已很久沒為自己作頓像樣輕食,沒想到這樣的DIY過程,喚醒我內心沉睡已久的生活渴望。接下來的咖啡,徐徐加溫,注入在地風味,將中寮盛產的柑橙(中寮是台灣最大的柳橙產地之一),及目前當地正在推廣的經濟作物土肉桂,融入深沉的咖啡原色中。

在愈來愈進入狀況的心情下,好戲終於要登場。我竟然可以親自製作台灣最有名的甜點——鳳梨酥!鳳梨酥是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甜食,不過我們把它想得太困難,以至很少想到親自製作的可能性。由於中寮亦大量產出甜美汁豐的鳳梨,因此取來在地鮮美果肉,製作不油不膩的內餡之外,也將鳳梨汁融入餅皮揉製,成型後經過30分鐘中溫烘烤,成就了我人生第一塊鳳梨酥。

那種感動與成就感,很難形容。而其實人生的很多事情,我們只是從來沒去嘗試而已,並不代表做不到。

難怪,有人說旅行讓人更勇敢,更富於創意。其實人的內心往往並沒有太大改變,可能只是有些原本潛藏的動力被激發出來,而讓人自我感覺良好。

暮野四合時分,跟著總是妙語如珠的張惠梓以及南投市青年返鄉服務協會的夥伴,就著殘餘天光,閒閒走入溪邊與農地。那豐饒的土壤,種植著我盤桓期間品嘗的所有作物,樣樣令人驚奇。

向晚微風,拂在臉上,雖是冬日,亦是吹面不寒的楊柳風。農村歲月,其實已經擁有很方便的生活機能,就是寧靜與單純,依然沒有改變,令人心動。

地震災後,中寮逐漸恢復,在地的堅強韌性,幾乎已看不出昔日傷痛。只有土地所蘊含的強大力量,才能使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靜靜守住山城歲月。

這樣看來,我原來的「壯遊」概念無非太過狹隘而捨近求遠。壯遊的意義,說穿了並不在於壯舉;而壯遊的可觀性,也並不只取決於執行的困難度或挑戰性,完全只是存乎一心的感動。

只要曾經有觸動,就是人生值得記下一筆的壯遊。這點,從巡遊台灣的處處驚豔,我十分肯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