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Y TAIWAN」,這是台灣松下第三代洪裕淵與「1ncoming」 設計團隊為八八水災策劃的義賣T恤。
33歲的他,有3個身份,白天是普騰電子董事,晚上是「Greyone Arsenal」 品牌創辦人,他想要打造台灣的街頭文化,之前他也做過土耳其大地震時的慈濟義工。
雖然是台灣松下創辦人洪建全的孫子,父親洪敏昌亦自創普騰電子,家族企業在台灣家電產業舉足輕重,不過,33歲的他對自己的安排卻很另類。他認為,30這個世代的3大職場,一是責任的職場,二是興趣的職場,三是志業職場,要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找到豐富度,才能像他喜歡的街頭塗鴨文化一樣,盡情揮灑。
時間 必修人生經濟學
身為洪家第三代,洪裕淵很清楚自己的責任。1999年,自波士頓Wentworth科技學院藝術中心工業設計系學成歸國後,擔任普騰電子設計總監,參與產品研發設計,他的設計曾獲得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創新設計工程獎。為了更上層樓,他赴日本松下電器設計團隊工作1年,2003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研讀MBA;目前,他還負責公司的海外業務部門。
時間是世界最公平的量器,每人都只有24小時,要兼顧責任、興趣與志業,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
答案在執行的效率。白天,他是審慎謀略的高階決策者,晚上,他是恣意揮灑的台灣街頭文化「爐主」;能夠在事業、副業裡游刃有餘,洪裕淵非常重視執行。他引述卓別林的「我最大的敵人是時間」指出,計畫每人都會做,「執行才能讓時間真正有效用。」
身為管理者,他每天早上9點到了辦公室後,溝通占了大多數的時間。洪裕淵的作法是一開始就想到執行層面,例如,開發一項新產品,初期就找行銷部門進來討論,「設計階段就要想好市場行銷策略,寧願多花時間想清楚,再去執行。」他說,工業設計與生產製造相關,並非是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想,而是精確的流程管理,其實,設計更要講時間的經濟效益,否則永遠覺得不夠好,就不會有結束的時候。
很多企業會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創造更高附加價值,洪裕淵曾邀請10位世界數一數二的藝術家,像日本藝術家SENSE、美國洛杉磯設計團隊NANOSPORE、英國雙人插畫團體TADO,為普騰電視塗鴉,全數所得捐贈給慈善機構,不但為品牌注入年輕化的新意,還兼顧企業社會責任,「藝術不僅能用來加值產品,還能用它的力量喚起更多人的愛心。」
塗鴉 讓心靈不受限
每天下午5點多,洪裕淵就會從中和辦公室,移動到忠孝東路巷子裡的Greyone Arsenal。1樓店面是世界最「潮」的街頭服飾、商品,地下1樓規畫專屬街頭文化的藝廊空間。塗鴉可以說是洪裕淵的靈魂,相較於工業設計產品,自由奔放的塗鴉藝術,讓他能享受創意沒有對錯、不受限制的暢快。又因為喜愛街頭文化、嘻哈音樂,他與志同道合的好友創業,晚上與週末都會待在店裡,樂此不疲,經常工作到晚上11、2點;儘管忙碌,他還能抽空寫中英文部落格,90%以上的週日一定留給家人。
「雖然幾乎天天都在工作,但覺得很開心,」大笑形容自己是工作狂的洪裕淵說,晚上的副業是最佳心靈娛樂,平衡白天的中規中矩。他還有個目標,就是要推動台灣的街頭文化產業,「對我來說,這個工作就是在玩。」
你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如果將職場比喻為個人修鍊的道場,職業就是道業,為了工作而生活的人,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勇於投入,才能夠邊做邊體會箇中滋味,在道場中用智慧融會貫通。
志業 修鍊人與人之間
洪裕淵正是「為了工作而生活」的代表,在事業、副業以及志業的3個道場,學習時間、空間與人與人之間的課題,做中學,學中覺,累積生命的厚度,「某種程度,設計也是不斷思考時間、空間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做事業不忘志業,則是受到祖父洪建全的影響。「爺爺常講產業要報國,造福社會,做人重品德、做事重品質,」兒時聽來八股的話,卻是長大後,洪裕淵從管理實務中感受最真切的道理。
與爺爺很親的洪裕淵,對於吃飯時間,奶奶忙著煮飯,爺爺與員工一起用餐的情景印象深刻。沒有階級之分,與員工像家人的洪氏作風,從大家長洪建全傳承到洪裕淵身上,這也是他雖然年輕,卻能領導普騰團隊的原因;對洪裕淵而言,頭銜只是對外之便,員工都叫他的英文名「Ben」,「你要懂得尊重每個人,就算對方不用心,出差錯,也不要用言語傷害他。」
洪裕淵的父母是慈濟人,大學畢業時,土耳其發生大地震,他與師伯、師姑到土耳其賑災。整整一星期,從早忙到晚,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卻不覺得疲累,體會到無所求的助人才是真正的快樂。
八八水災過後,洪裕淵在第一時間南下,運送物資到災區,「我很感恩自己比別人幸運,有能力的人更要為世界多做些事。」
洪裕淵最愛的書:《人生經濟學》
時間 人生難得的寶
人世間從表相上來看存有貧富、尊卑的差別,實相上卻是真正平等,諸如時間,每一天每一個人,都是擁有相同的24小時。清醒時,有權使用時間,睡眠時,就無法使用,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法則,有智慧的人,付出、做事的時候,才是利用時間。世間的經濟,好壞起伏,人生的時間若流失,永遠無法挽回,所以應重視生命中時間的經濟,學習人生的經濟學,而非斤斤計較於財物多寡的經濟。
我們利用時間投入人群,在付出中看人生、體會人生、分析人生,如此不僅能成就自己的學業、事業與志業,同時也可以真正的自救救人、自度度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空間 心寬天地寬
常言, 「屋寬不如心寬」,生在天地間,若能以知足少欲的心面對一切,無論接觸何種境界,都會感到快樂;心寬不在於有形的貧富,只要心境開闊,即使外在貧窮,同樣感到天地遼闊。心若能開闊,自然能將一擲千金的浪費,轉而用於利益人群;心念一轉,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幫助人,與人結好緣,而心轉,境就轉,只要心不難,世間就沒有難事。
人與人之間 職場如道場
所謂職場,就是道場,職業,就是道業。若是為生活而工作,所做工作未必如自己的理想,做的不快樂,就如俗諺:「閹雞拖木屐,罔拖罔過。」如此,人生就會很痛苦,為工作而生活,人生才有意義;做人若沒使命感,不能勇於投入社會所需要的範疇,生命就白走一遭,因此人生應有目標,目標就是志業。
一句發自內心的感恩,不僅是世間最美的語言,也是人與人之間最虔誠的對待,人與人之間,除了感恩,還要彼此尊重,才是真誠的愛,人圓、事圓、理就圓,這就是清淨圓滿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