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 月21 日,九二一大地震10 週年,距離台灣八八水災的第43 天,我和太魯閣的步道工作隊夥伴們,從蘇花公路崇德隧道南口旁的林間縫隙往上鑽爬,腳下盡是不斷滑落的大塊碎石,準備展開修復蘇花古道。這是自2006 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步道志工回來,第八次踏入山林、拿起工具,用人力與自然的方式,修復地球表面的步道行動。
邊敲擊布滿石塊的步道邊坡,邊想起美國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s)穿越的大煙山(Great Smokies),也是這樣多石的國家公園。在那裡跟美國人並肩工作的時候,我們就像薛西佛斯一樣,整天跟石頭奮戰,最後學會與石頭共處之道,在於借力使力、柔弱勝剛強,這是來自東方的智慧。
八八水災,一場浩劫,再次提醒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去阿帕拉契之前,侯文詠老師曾經問過我:「你怎麼思考?」
我的答案是:「像山一樣思考。」
像山一樣思考,是李奧帕德在《沙郡年記》中有一則「像山一樣思考」的寓言,人們都以為羊害怕狼群,尤其是牧人,因之殺光狼群,卻不知道失去狼群的山更怕羊,只有山活得夠久,知道狼群消失將帶來土石流失的後果。
如果人們都可以傾聽山林的聲音,學習大地的思考,就會明白,人們此刻在自然中所做的一切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又有哪些事物最終可以留得與山一樣久。
我最初開始思索石階步道的問題,是起始於走郊山石階步道導致的膝蓋痛開始。
回歸 以自然工法代替工程
目睹郊山步道全面花崗岩化、水泥化,正來自人們對於堅固耐用、一勞永逸、人定勝天的工程迷思,然而山河大地變動為常態,只有順應自然的變動,設計我們居住的環境,並以簡易回歸自然的工法,持續以手作的力量維護更替的設施,才能減少災害的損失。
經歷各種天災,而今仍存在的古道,說明了祖先智慧。台灣其實早有手作式步道的智慧。在淡蘭古道暖暖支線上,當地耆老告訴我,日治時期保正分配家戶「奉公」維護步道,這條當地人挑大菁到十分去買賣的古道,雖然一路陡上,但是石階的高度剛好順應扁擔上下震動的
幅度,扁擔向上抬起時,人往上踩一步,走來全不費力,完全是「扁擔人體」工學設計。
李瑞宗老師研究陽明山魚路古道時,也發現120 公分寬的石階步道上,古人是用超過80 公分的大石頭置於中間,兩邊再以20 公分左右的石頭卡緊,以利挑魚負重者通行。
發起 教公民參與環境運動
人與自然間其實一直存在著某種奇妙的平衡,但我們有智慧發現嗎?建設與破壞之間,又是那麼截然嗎?我找到了第三條路。
這趟追尋夢幻步道的旅程,我在2002 年就上路了,至今尚未結束。當時我們發起「刷青苔,救古道」運動,強調用維護替代工程的思維,提出了「第三條路」的可能。當時坪頂古圳的舊安山岩步道因為長青苔,而被全面換成進口的水泥花崗岩板步道。施工過程不但掘掉了能適應大地運動的安山岩工法,也破壞了周邊的水土環境與自然循環,更改變了古道完整的文史空間感。
我一直相信,在政府發包昂貴建材、大型機具新建工程與民間用廢輪胎、舊地毯鋪地的自力救濟作步道之間,在無限上綱的經濟發展與純粹絕對的環境主義之間,存在著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公民參與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順應自然為方法的行動取向環境運動。
比如我反對石階工程,也曾四處抗爭步道工程,但是從阿帕拉契我學到用雙手做出理想步道的範例,打造我心目中的理想步道,而且這種方式,人人都可以參與。在手作步道的過程中,人們學會傾聽森林、水流的聲音,而懂得真正可以留存長久的步道,是自然與人都喜歡的路線與工法。
推廣 把步道志工制度深入社區
從阿帕拉契山徑當步道志工回來以後,我參與了林務局在霞喀羅、桶后越嶺、德芙蘭、橫嶺山、都蘭山、大凍山、斯可巴等各地的手作步道工作,許多人原本都以為志工是美國才有的文化,擔心付費式的步道工作假期無法被台灣人所接受。但是,每次招募步道志工都爆滿,而且大家都願意一來再來。我衷心希望步道志工制度,不僅只是步道工作假期的形式,也想把步道認養維護推廣到社區。
因此,我一直希望找到手作步道在台灣文化的根基,著迷於發掘清朝、日治乃至民國各時期的步道工法;另一方面,我也不斷思考,原住民可以在手作式步道的制度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把原住民傳統的智慧融入步道在地維護的力量?
行動 培訓原民成修護主力
環保與經濟的對立,難道真的沒有解決方案嗎?在阿帕拉契山徑的訓練時我發現,美國在1929 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時期,羅斯福總統推出的「緊急保障工作法案」(Emergency Conservation Work Act)政策與此相當類似。當時,美國街上到處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羅斯福總統決定在每個州乃至原住民保留地成立「公民保育團」(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簡稱CCC),召募了345 萬名18 至25 歲來自失業家庭的年輕人,有計畫地從事建造國家公園、國家森林的基礎設施,以及防止土壤侵蝕、種植樹木、防制野火、水利設施等保育事業。
而這次我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實驗了這個想法。以擴大就業人力進行系列培訓,擔負著恢復蘇花古道的步道工作,這些人力多來自附近原住民部落,是政府為解決高失業率的擴大就業政策;原住民早在清朝、日治時代乃至民國,都是做步道的主力,許多原住民本身亦有工班背景。山腳下是舊的蘇花公路,在2000年匯德隧道完工後,蘇花公路就完全避開最美的斷崖天險段,車行快速在隧道中飛梭,只有幽暗明滅的路燈伴隨。2002 年跨越立霧溪的大橋修建完成後,底下迂迴曲折的公路也變得人煙罕至,人們用瞬間快速取代的,是古人所謂的「峭壁插雲,陡趾浸海,怒濤上擊,眩目驚心,軍行束馬,捫壁而過,尤稱絕險」的風景,如今,眼前的太平洋與展望的清水斷崖,只有在古道上工作的我們可見。
想加入步道志工的行列,體驗步道工作假期,請參考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trail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