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 世代的印象中,父執輩總是精打細算,在有限的預算內,花10 元要買到100 元的價值;一旦輪到30 世代自已,他們敢要、敢賺,更敢花,一出手可能1000 元,但想拿下1 萬元的價值。
10 到100;1000 到1 萬,看起來一樣是十倍差,但背後涵義卻相差甚大,品味猴更懂得賺「絕對差價」,賺到9000 元的超值好東西。
這兩個世代的消費觀究竟有多大差異?《30》雜誌與東方線上合作,以2009 年版「E-ICP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為基礎,分析4、5 年級和6、7 年級2000 份問卷,兩者在工作、理財和消費價值觀上的差異。結果發現,前者是努力耕耘的「勤奮牛」,築起溫暖豐足的家園;後者是更懂得追求生活平衡和美感的「品味猴」,為台灣社會注入創新、品味的新活力。
30 世代工作觀 天下沒有白努力的晚餐
勤奮牛30 歲時,聽主管訓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努力付出才有出頭機會;到了品味猴世代,他們反過來會告誡老闆,多加一天晚班就要多算一天薪水,「天下沒有白努力的晚餐。」(見表1)
品味猴有付出就要被看見。努力工作是為了賺錢享樂,他們爭取晉升機會,而且更計較「賺多少」。104 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說,「品味猴對數字很敏感,」挑工作先挑待遇好的外商或科技大廠,面試先談薪水和休假,「他們很敢要,條件好的新鮮人一開口就要4、5 萬元月薪也不稀奇。」
品味猴工作價值觀不只現實還要求公平,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不過,金融海嘯後,即使是菁英族群都深刻體會到「工作不再理所當然存在」。邱文仁最近觀察到,面對大環境挫折,靈活的品味猴,也願意在實質報酬上妥協,「這是好事。太在乎金錢,會忽略成就感、人際關係的經營,很可惜。」
30 世代理財觀 20%報酬率才是賺大錢
勤奮牛願意耐性等待銀行定存涓滴成流,品味猴卻堅信「既然要賺,就要賺大的!」銀行2%的利息不夠看,基金、股票至少20%的年報酬率才叫做賺大錢。(見表2)
除了相信高風險高報酬高槓桿的理財方式,一心要成為有錢人,品味猴以小博大的耐力和勇氣都十足。台新銀行財富管理部經理呂俊宏就曾遇過,每個月薪水不到2 萬元的Peter 先生,為了每個月多1 萬元買基金,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兼差打工,賺來的錢讓理財專員代為操作,為的就是一圓40 歲提早退休的富翁夢。
金融海嘯讓喜歡「賭一把」的品味猴,學著調整腳步。呂俊宏觀察,去年大家可能損失50%,但對於追求20%以上高報酬率的品味猴來說,「他們心中的損失卻至少超過70%。」
不過,品味猴愈挫愈勇,變成更懂得精明投資的「猴精」,「他們開始了解保留現金在手的重要性,投資時更注重分散風險,也更在意理專的解說和建議是不是有道理。」
30 世代消費觀 滿足想要大於需要
對品味猴來說,滿足想要(want)比滿足需要(need)更重要,消費,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是要讓生活更美好。(見表3)
呂俊宏舉例,即使月薪只有3 萬元,價值1 萬5 千元的3G 手機一上市,品味猴也一定要漏夜排隊搶先擁有。對他們來說,實用還不夠,從口袋掏錢出來買的,還有品牌、設計感和流行。
很捨得對現在的自己好,品味猴比勤奮牛缺乏花錢的計畫,平均月收入比勤奮牛少15%,但生活開銷和勤奮牛卻差不多,很容易「入不敷出」。
雖然花得多,但品味猴比勤奮牛更知道如何買得便宜,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觀察,「在網路上貨比三家,品味猴其實花得精明。」例如,習慣用信用卡消費,因為信用卡有折扣和優惠;酷愛網路交易,因為網路價比較便宜。
勤奮牛買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品味猴買的是能讓自己快樂的「流行精品」。蔡鴻賢說,「這也代表,我們的社會,在品味猴世代的打造下,將走向更精緻、更靈活多彩的生活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