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五十年前有一千四百八十座橋;二十年前有八百零八座橋;今天也還有四百多座橋。
大阪多橋,是因為多水。淀川、寢屋川、大和川、安治川……,以及崎嶇多稜角的海灣,構成了大阪的四面水牆,而大阪古名就叫浪花。
從難波(浪花)古城,到豐臣秀吉建城,德川家康的江戶時代,過去一千年,大阪的建城史與水患搏鬥史平行而書。甚至連大阪的名字,都是十五世紀京都本願寺八十二歲的蓮如老和尚,在順川而下,看到大阪台地時喊出來的。
水,記錄了大阪的起落。
從十七世紀開始,大阪灣上就是「出船千艘、入船千艘」;一部「九桂草堂隨筆」這樣寫著;「天下之貨,七分自浪華入;浪華之貨,七分自船上入。」
今天大阪街道輪廓的形成,肇始於過去商賈為了運貨入城所開鑿的運河;東橫崛、西橫崛、天滿崛、長崛、道頓崛……,大阪最熱鬧、最美的地區,都跟水離不開關係。
水在大阪迅遠地消失,是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水路逐漸變成道路,而大阪在日本的政經地位,也是從那時起逐步地消沉。
恢復對水的感覺,是大阪重塑城市風味的重點。醜陋了半世紀的大阪灣區已開始轉型;清河丸(淨河船)在城中的大川上來回穿梭,二十幾種貝類和魚類重現淀川……。走一趟水的歷史散步,可以看過去與現在的大阪,也可以發現大阪未來的機會。
淀川與中之島
上午十點,大阪的陽光薄薄的,通過淀屋橋的御堂筋大道,車潮川流不息,兩旁垂柳輕拂的淀川水面則安靜無人。橋邊,十幾個人對著水面引領而望。十點十分,一分不差地,一艘扁扁的遊輪,上頭寫著「浪花五號」,輕巧地滑進了橋邊的碼頭。
一百多年前江戶時代的大阪,這番情景也在淀屋橋出現過。當時,往來大阪與京都之間,最流行的交通工具三十石船,旅客就從這裡上下。
所不同的是,當時有馬無車,淀屋橋邊的碼頭則是商旅喧嘩,不似今日只有零落的觀光客。
淀川是大阪的生命之水。今天坐在遊輪上,穿過肥後橋、大江橋、水晶橋、難波橋、天神橋、天滿橋,最後進入大阪古城天守閣外環的寢屋川,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中,環視兩岸,大阪曾經顯赫一時的政經影響力:松下、住友、伊藤忠……等,所有大商社的本家,都順著這條河一一出現眼前。
日本商人出自大阪,大阪商人則出自淀川,今天的商社就是十七世紀開始河岸邊的商家。當時為承接天下百貨所蓋的倉庫,百至今日都還存在,只是成了更大型的倉儲所。
今天的淀川水量依然豐沛,只不過它已變成大阪水的風情畫,而不再是一條交通幹道了。遊輪穿越天滿橋之後,向左望去,岸上斜斜地架著京阪鐵路。從明治九年(一八七六年)這條鐵路通車之後,淀川大河的角色就起了變化。更實際地說,大阪的角色也開始起了變化。
雖然直到一次大戰前,大阪仍然是日本商業極盛之處,可是大阪因水而不可取代的地位,已經因著現代的交通工具興起而逐漸淡去。
一條河可以為都市帶來靈魂。大川現在依然是大阪的靈魂之所繫。河中淤積而成的中之島,成了大阪市政府、圖書館、公會堂等城市生活重鎮所在。這裡也是大阪市中心的綠帶。
禮拜天,許多市民帶著餅乾走在島上規畫完善的散步道,一路餵鳥。除了成群的樹雀,偶爾還可以看到海鵰,提醒人這條河離海不遠。以前的大阪人順著河看路,現在的大阪人沿著路看河。水之都的大阪,現在已經沒有水上人家了。
長崛川、道頓掘與心齋橋筋
要看浪花之城的繁華,要到夜晚的道頓崛。
許多東京人說,大阪人喜歡奇豔俗麗的顏色。白日這灰撲撲的城市,可能會讓人對此一說產生懷疑。不過,晚上在道頓崛與心齋橋筋交會處的戎橋的顏色與燈光就會說話了。大阪人把最大的霓虹看板、最多變幻的彩色燈光,以及探照燈強射之下,各樣奇形怪狀的招牌,層層密布在一百公尺不到的戎橋前後。在長崛與道頓崛之間的心齋橋商店街,也是大阪過去與現在商業年輪最密的地方。
從十九世紀初的一幅「道頓崛久左衛門盯商人夜宿圖」,可以看到當時來自日本各地的商賈,乘著有篷的舢板船,往來於大阪城人氣最旺的長崛川上,擁擠的水面上還有人兜售零食。下了船,步上台階,就是當時最熱鬧的夜市「心齋橋筋」。
「吳服」、「木綿屋」、「家具調度」、「婦女小孩髮飾具」、「絹燈」、「傘屋」、「果子屋」……,當時最新奇的大江南北貨、舶來品,全都聚集在此。
今天的心齋橋依然是新鮮商品的大本營。門面狹小的商店,走進去竟然還有兩進深,店中有店。百年的老商家,夾雜在小鋼珠與新新人類服飾店中間,依然相當體面。染著黃頭髮、做安室奈美惠狀的小女孩,拖著她們穿著鼻環的男友,晃蕩在五光十色的商招之間。不遠處的「美國村」與「歐洲村」,銷售著世紀末頹廢不羈的外國貨。
所不同的是,這些人現在乘坐地下鐵來到這裡。長崛已經填成一條大街,而道頓崛行船落腳之處也已消失無蹤,只能透過水上的燈光與水幕,遙想當年。
今年,長崛通的地下,完成了全日本最長的地下街。據說,附近商家原先希望能恢復長崛舊觀,但因工程太過困難而作罷。取而代之的,是為這條地下街取名「水晶」,浪花狀的透明天篷,在一小段地方注水流動,讓人緬懷過去長崛的水……。
北島的南港之夢
如果說新齋橋是屬於過去與現在的大阪,大阪灣的北島區應該是這個城市未來之夢的表現。大阪把水與海,
生活、保育與商機,全都融合在這片區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活空間感。
北島是大阪市南部灣區的半島,原來只是成片的碼頭倉儲區,但今天從電車上下來,一下子還難以把這個地方跟碼頭聯想在一起。
一圈圈的綠樹引領著行人步道,逛進了一片濃蔭密布的住宅區。週末下午,樹林子裡傳來不少嬉戲的聲音,循聲而至,原來是一群孩子在住宅區當中的一條人工小溪裡釣蝌蚪。
幾年前大阪市政府在這塊海邊的空地上蓋起平價的優質社區,現在已經有近三萬人住在當中。海邊不易植樹,可是銀杏、羽葉松、扁柏卻己經魏然成林了。小溪邊甚至還堆起了厚厚的落葉。
「從前的大阪人生活在一片水與綠的世界,今天大阪卻是關西地區綠地最少的城市,」大阪環境局井上敏彥表示,「北島區的住之江公園住宅,希望重新喚起大家對水色大阪的記憶。」
在臨著馬路的一條人行步道上,一間沒有門的小木屋,裡頭停放了多輛腳踏車。「請隨意騎用,並在下午四點三十分前歸還」,一塊牌子這麼寫著。小朋友抓了部車子,迎著海風就騎將起來,朝著港邊行去。
潟湖形成的野鳥園就在港邊盡頭。厚厚栽植的一圈樹林將潟湖圈起,透過望遠鏡可以看到成群不被打擾的野鳥,優游自在地沿著沙岸覓食。這群港區的自然居民,跟另外一群假日來此地購物中心玩樂消費的市民,各有一片天地。
黃昏的時候,來往於港區和天保山灣區之間的交通輪聖瑪利亞號,點起了金黃色的燈串,緩緩地駛出港灣。亞洲貿易中心外的觀海平台,並沒有因為夜色的降臨而變得冷清,只是夕陽餘暉中的影子都變得雙雙對對。
海的大阪,過去一百都是由貿易和重工業來塑造面貌,屬於經濟而非屬於生活。在南港區,大阪為它海的魅力創造了另一種可能,雖然只是個開始,但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