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一次意外的手術間接促成頑石創意的誕生。頑石創意總經理林芳吟說,「跨入文化創意產業是偶然的機緣。」學戲劇的她,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就是往學術界發展,但因為突如其來的視網膜剝離,必須進行手術,林芳吟的人生頓時停頓3 年。
養病期間,林芳吟不斷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她曾到一家多媒體公司上班,隨後回到夫家的旅遊業擔任客服人員,心中對這樣的工作感到很茫然,當時先生告訴她,「妳不要以為接電話沒有學問。」這句話帶給林芳吟極大震撼,之後,在先生鼓勵下,她結合自身的文化背景與在多媒體公司的工作經歷,成立頑石創意。
立基點:結合科技文化藝術
在10 年前,文創產業是很冷門的產業,「那時不是做出版社就是開畫廊,我認為多媒體將會是個趨勢。」由於眼睛手術的經驗,讓她體會到圖像的重要性,「所以,頑石一創立就企圖結合科技跟文化。」
林芳吟說。
當時很多人笑她傻,跨入一個不易賺錢的領域,但林芳吟卻認為「明知不可為而為」是頑石應該要有的堅持。剛開始,頑石只有5 名員工,經過10年,規模也成長10 倍,目前員工50 人。
林芳吟認為,頑石的經營模式是以創意取勝,而非台灣傳統的人力、資金或工廠等經營模式,因此,科技、文化與藝術是頑石的三個支點,「其中,科技是作為跟群眾溝通的語言,文化與藝術則是市場所
在。」
目前頑石創意有兩大業務來源,一個是博物館委託設計,協調博物館做網站規劃、數位學習、多媒體導覽系統、數位典藏加值設計等服務;故宮是頑石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也是讓頑石打響名號的重要業務來源。另一塊則是自有品牌,頑石自創人物「卡滋幫」,目前已發展三個系列故事,未來有機會能從中衍生出周邊產品的商機。
跨平台:開發各種衍生商品
不過,市場上有許多人想做自有品牌,林芳吟說,成功關鍵在於原創故事的續航力,以及產品平台的多元化,如果只是單一製作或單一媒介,那麼很容易曇花一現,相當可惜。
頑石創意的主力產品則是原創故事以及卡通授權,不僅如此,頑石擁有跨平台產品的設計開發能力,因此能從數位內容延伸,開發出周邊衍生商品。林芳吟認為,頑石創意核心競爭力是從概念出發,並且擁有將動畫故事場景商品化的能力,例如線上遊戲、繪本等,而自創卡通中的角色也開發出授權業務,未來甚至有機會幫自創人物做巡迴展,「從內容去創造價值,才是文創產業的主要精神。」林芳吟堅持要走品牌授權的路,這也跟她過去的經營經驗有關,「過去我們也嘗試自己生產,租了一個百坪倉庫,但是資金壓力實在太大,後來慢慢
走向授權。」她指出,台灣的文創產業絕對不能只重視生產,「開發的過程就必須思考,產品要賣給誰?」
根據頑石的經驗,品牌授權必須懂得分享,因為品牌授權絕非僅是提供合作廠商幾張圖片,「要看能否持續提供合作廠商後段商品的開發。」她舉例,在與美國一家寢具公司談授權時,會思考頑石的產品對這家公司是否具有加分作用,如此才是永續經營之道。簡言之,在開拓品牌授權時,林芳吟要的不僅僅是產品種類多元,還要看能否與合作廠商長久配合,達到雙贏。
好時機:政府支援各界肯定
目前,頑石的自有品牌已有二十多個國家參展,對於文創產業受到各界青睞與注意,林芳吟的心情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10 年前踏入文創產業時,絕沒想到會有政府的支援與國際市場的機會,現階段的市場環境對頑石來說是絕佳時機;然而,政府資源過於重疊,以及台灣文創產業缺乏聚焦,則是令林芳吟相當憂心的地方。
「以韓國來說,他們透過戲劇來行銷韓國文化,進而帶動觀光旅遊的做法相當明確,像《大長今》這些韓國劇,都是他們企圖以戲劇來販售韓國價值的例子。」林芳吟說,其中最關鍵之處在於,韓國對於文創產業是透過文化振興院這個單位來進行政策規劃與落實,而台灣則是相關機構太多,資源重疊性高,缺乏整合,因此對文創產業的發展相當可惜。
林芳吟指出,台灣曾經被西班牙、日本治理,又擁有原住民文化,表現在文創上的產品面向可以相當多元化,「可惜缺乏讓人印象深刻的特色,許多人一提到北京的文創就想到798,台灣文創產業缺乏與市場連結,這是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