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週末,每週一回到辦公室,同事問你在週末做了什麼、看了些什麼、經歷了哪些新鮮事,你的回答卻是待在家裡,什麼事也沒做時,你可能已經成為所謂的繭居族(Cocoons)。
繭居一詞最早出現在一九九0年巴黎地下鐵一則遊艇的平面廣告上,廣告的文案寫著:「您將享有傲視絕倫的自我繭居。」透露出一種強調自我意識的生活美感。
美國趨勢專家波普康(Popcorn)則如此定義:「當外在環境日趨險惡,我們心中愈有一股回歸內在的原動力,我們渴望尋找一個安全的殼或城堡來保護自己,以使我們不再受不可預知的外在世界所擺布。」
這個定義標舉出繭居的兩個向度;自我意識與安全感。在繭居的兩性矩陣中,男性被認為是比較偏向自我意識的繭居,而女性則比較偏向安全感的繭居。
卸下盔甲,找回本我
過去繭居被與女性劃上等號,覺得是女性為了隔絕外面的兇殺案、搶劫、男性侵犯及各種不潔所採取的優雅舉措;但是現在大家發現男性繭居族也不在少數,「足不出戶」不再是女性專有的寫照。
男性繭居,反映出在日益惡化、複雜的外界環境下,男性一股主動回歸自我的潮流。
二十八歲、獅子座的施先生除了工作之外,很不喜歡出門。在其頂樓加蓋的房間中,有電腦、電視、音響、書桌、一張舒適的床及許多的CD和書籍,一應俱全。他直陳:「外面到處都要花錢,家裡就有的何必跑到外面。」施先生在家會做很好的時間管理;早上他自己做早餐並研讀佛經;下班後,到樓下客廳吃完飯,就馬上回到安靜的窩聽古典音樂或看書;連上討論物理學或電腦知識的網站,瀏覽兩個小時左右;回五、六封網友的信,一個夜晚就不知不覺地過去。
從事資訊服務業、喜讀散文和中國詩詞的施先生,自覺是個思考主觀的人,很少與人聊天,朋友相約則非必要不會去。他很重視生活的品質,最厭惡專心做事時被別人打擾。他同時表示待在房間中會有許多思想的空間,出去就消失了,所以他寧願在單純的環境中盡量發展自己的興趣。「我自己擁有我的生活。」施先生在混亂不安的時局中,試圖找回自我。
趨勢星座學專家陳靖宜預言,未來是個人主義的時代,人們能容忍異見,卻難彼此溝通,個人式的繭居將非常風行。將來家的面貌可能會是孤單靈魂的集散地,卻擁有舒適的甜蜜。
施先生除了用餐時間,就很少離開房間與家人相處。他的生活領域局限在頂樓加蓋的家中,是典型的個人家居。他坦陳自己是:「有一點點灰塵都受不了。」獨居是最舒服及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更多時間觀照自己後,施先生體認到名利是身外之物,個性淡泊許多,轉而去注重生活的質地,每分每秒都過得充實、活在當下。
男人從小被教育成要在杜會中打拚,獲取功名利祿,繭居當中也要求有目的性,包括養精蓄銳準備工作、維持生活品質、思考人生方向、節省開支等都是他們繭居的原因。
白日戴著面具、鏖戰四方的鐵甲武士,卸下盔甲後,希望在獨立建構的溫室之中找回本我。
「為了不讓自己迷失在茫茫人群中,為了要平衡心中的不平,我認為繭居的生活是最好的,可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天。」三十歲的陳俊宏過去負責一家公司的電腦規畫工作,經常面對上司的責罵與應付屬下的奉承,使他對人性有點灰心,遂選擇繭居的生活。現在他在美國進修,仍然繭居,平日以打電腦排遣時光。
他認為,繭居也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但每個人可以選擇他喜歡的生活方式。
男人的天下不一定在外面
三十一歲、射手座的吳建誼二十多歲時就當了電視節目導演,然而兩年前為了「去獲得一個更大的世界觀」,找尋自已的方向,他卻辭去傳播界的工作,開始繭居生活。他用黑色百葉窗隔絕外界的光線及干擾,平均兩、三天才出門一次,到便利商店買食物及衛生紙。吳建誼在這段時間從頭開始學習電腦,看了十年以來最多的書;隨手從電視上錄下的錄影帶堆積成山,共裝了四、五個箱子。
以前曾是事業婚姻兩得意的他,變成家人搞不清楚他每天足不出戶在做什麼;朋友覺得他過得很頹喪;擔任模特兒工作的妻子則在這段期間與他離婚。
吳建誼似乎是聽到自我靈魂的呼召,堅持循著那個聲音的方向前進。他表示與朋友出去喝酒、唱歌並沒有讓他得到真正的快樂,但在家中的電腦和電視螢幕上「每天都有新的驚喜和變化」。
一年多後,他重新審視自已做為媒體人的身分,釐清網路才是現在自己想要投入與開創的新興媒介,今年年初他加入一家網路媒體公司,找到他新的生涯方向與理想。
二十七歲、在報社工作,本身不是繭居族的Christine。覺得男性繭居族讓她聯想到「怪醫秦博士」,個性孤僻,沒有什麼朋友。「但是他們會在家裡變出一種生活的法寶。」她接觸到一些科技學者和從外地到台北工作的朋友都很像繭居族。
除了回歸自我之外,男性繭居族也同樣渴求對生活的掌控權及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三十三歲、魔竭座,任職企管顧問公司的李先生,承認其不能抵擋做一個「電視沙發族」(couch potato)的樂趣。下班後他喜歡回家看HBO或時代衛視的外國影片,邊看邊吃點心。「哪邊舒服,人就往哪邊走。」他認為出外若遇到塞車耗日費時,不是很划得來。
他曾經有開車出去載親戚時,被滿身酒氣的騎機車少年撞到,對方還出言不遜的經驗。「沒辦法改變別人,只好自已少出門,」李先生無奈地表示。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藍三印分析;「繭居的人可以選擇最佳刺激水準,想聽什麼就聽,不想聽就可以關掉,」他認為現代男性在職場上的各種刺激已經太多,回家後往往會想耍回歸到自已能控制的簡單生活;藍三印同時指出,挫折容忍度低的人比一般人容易成為繭居族,把家當做避風港。二十六歲、非繭居族,擔任研究助理工作的林小姐覺得,男性因為尋求安全感而繭居是消極的行為;但如果把在外面浪費的金錢、時間拿來使自己的居家生活更有意義,何樂而不為。「男人的天下不一定要在外面,」她補充。
夢想回家的樂趣
若要隔離外界就需要內在的神奇。 我們在電腦上就能叫出畢卡索的衰羽鶴(Les Demoiselles)、墨西哥畫家里維拉(D. Rivera)壁畫或是陳澄波的嘉義公園一景;同時透過網路還可以寫信給行政院長,或是交到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朋友。
美國約有一千幢所謂的智慧房屋。屋主可以用汽車電話打開電燈、安全系統、洗衣機、烘乾機、錄影機甚至浴室水龍頭;智慧烤爐會告訴你晚餐做得如何;智慧冰箱在你的低脂花生醬用完時會自動通知你平日買東西的雜貨店。
食物外送、郵購、迷你寵物、房屋裝潢相關業標的營業額在全球都在蓬勃成長。德國人每人一年花在郵購上的金額是台幣九千多元:美國人約六千五百元:台灣去年的郵購營業總額也達到五十多億元,後勢看好,「所有業者都看好這個市場,」統一型錄公司行銷企畫曹瑞玲表示。他們日前提供三百種從修繕房屋所用的電鑽、DIY書架到廚房用品等各式商品,郵購會員有將近十萬人。
在治安不良、環境品質惡劣或經濟景氣不振的社會中,其實繭居不一定是指涉某些人,而是一種正在蔓延的心態,不論性別是男性或女性。
波普康說得好:「人們雖然在習慣使然下仍然外出,但卻夢想著回家的樂趣。」慌亂人世,繭居也許是尋回自已本來面目的城市桃花源。
完全繭居守則繭居族需要哪些條件呢?
首先,你必須對任何一件社會中的醜惡深覺無法忍受,需要與之隔絕。這些醜惡可以包含無禮的侍者、塞車、噪音污染、槍擊、經濟衰退、愛滋病等困擾和侵犯。
第二項條件,是你必須有一個還算良好、舒適的居家環境,配置有各式家電,使你的基本生活無虞;並有修繕家屋、整理環境的興趣。
第三項條件,則是必須培養耗時的室內興趣,如閱讀、看錄影帶、上網際綱路、做菜、摺紙等;否則就是你要很懂得與自已相處。
第四項、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你要體認到家就是心之所在,是你完美的避風港,無時無刻都想回家。
(季欣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