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不停地問我,到底要如何建立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觀,彷彿我故意把一本使用指南藏了起來,讓有心想要用的人大感不便。
很可惜,世界上並沒有這部叫做國際觀的攻略本,但是我相信優秀的世界觀無非來自三個來源的知識。
偶然 好奇心滾動知識雪球
學生時代總以為讀書是知識的來源。成人出社會以後,才知道原來大部分的知識是在日常生活無意之中學習的。國際觀的第一個知識來源,就來自這些各式各樣的「偶然」。
某次在紐約坐計程車,偶然跟司機聊天,因此偶然知道了紐約有印度旁遮普省方言印製的報紙每日免費派送,偶然知道參加紐約計程車司機訓練班加上考執照需要一個月,跟車行租車每班12個小時,還偶然知道了孟加拉的達卡交通原來比紐約還亂。
在印度遇到一個華人外交官,才偶然知道加爾各答竟有三千多華人,多是來自廣東梅縣第三代或第四代的客家人,主要從事皮革、餐飲、鑲牙等行業。華人聚居的塔壩(Tangra)地區,全區瀰漫著刺鼻的怪味,原來不是中國菜的味道,而是二百多家皮革廠,由於無污水處理設備,對社區造成嚴重污染的直接證據。
這些零星的知識,有些有點用處,有些卻毫無實用價值,但不知不覺中,這些偶然習來的知識就像毛線團般不斷滾動、變大,通通成為我世界觀的一部分。
「偶然」的知識看似得來不費工夫,但是對於世界沒有好奇,買書只買工具書,或是明明走在街上,卻隨時帶著耳機,毫不在乎地將自己跟外面世界隔離的人來說,就沒有這種偶然得到知識的來源。
愛人 和伴侶一起學會尊重
第二個重要的知識來源,來自身邊最親近的人。
我有一個好朋友,是個金髮碧眼,福態得很美的美國農家女,她論及婚嫁的男友則是來自西非甘比亞的黑人,兩個人站在一起的時候,無論心靈多麼自由開放的人,都不得不先看到兩個人膚色的強烈對比,然後才會看到一對幸福相愛的戀人。
他們兩個之間,每天面對強烈的衝突。他來自保守回教徒家庭,不識字也沒有念過書的父親,白手起家靠著鑽石生意過著相當富裕的生活;她則來自保守的基督教家庭,從小在華盛頓州偏遠的農村裡長大,父親在政府電力單位上班,視唯一的女兒為掌上明珠,雖然家境不富裕,但從來沒讓女兒吃過一天苦。
這段戀情對於兩個保守的家庭,都是莫大的挑戰。在大自然長大的她,有著高學歷跟經理級的工作,喜歡露營泛舟攀岩,甘比亞恐怕容不下這樣的女生;反過來天資聰明,但是沒有學歷也不喜歡念書的他,在美國社會尋找工作只是處處碰壁。
來自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要學習共存,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能夠學習用對方的眼睛,來看自己眼前熟悉的世界,這樣的知識來源,跟所謂的「陰陽眼」還真有某種程度的類似,都是打開通向世界的第三隻眼。
決心 排除萬難向世界出發
有本書我一直很喜歡,是Jason Roberts寫的《A Sense of the World: How a Blind Man Became History’s Greatest Traveler》(世界觀感:一個瞎子如何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講的是1786年出生的英國人James Holman,如何在汽車、飛機都還沒有發明的時代,靠著馬車、板車、汽船甚至步行,在拿破崙戰爭後旅行了二、三十萬里路,而且他不但是瘸子,還是個瞎子。
支持他一直到1857年去世為止不斷前進的動力無他,就只是「把面前的路當作是生命線般牢牢抓住」(to cling to the road like a lifeline),靠著一支鐵手杖帶路,從非洲到西伯利亞,從法國到印度,從中國到澳洲,他寫了一本又一本的遊記,最後一本作品,也是他的自傳完成後的一個星期,Holman就與世長辭了。雖然手稿被家人搞丟,這本最後的自傳從來沒有付梓,但是就像他的醫生說的:「旅行是他活下來的唯一理由。」Holman的一輩子,就是以無比的決心,立誓見識這個世界全貌的典範。
如落葉般偶然飄入我們生命中的片段雜學、強烈的愛為我們開啟的第三隻眼,還有下定認識世界的決心,三者織成的作品,就是獨一無二的世界觀,沒有的時候想學也學不來,有了以後別人想偷也偷不走,原來所謂世界觀,說穿了就是學會尊重生命中獲得的這三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