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忠謀看韓國IC競爭力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7-07-05

瀏覽數 21,300+

張忠謀看韓國IC競爭力
 

本文出自 1997 / 7月號雜誌 第133期遠見雜誌

要問我們的積體電路產業為何不如韓國,道理很簡單。十五至二十年前,儘管資訊電子產業在先進國家已經是很成熟的產業,但是在某些開發中國家,仍被視為是莫測高深、風險很大的產業。但是像韓國三星電子李健熙,雖然不是科技界出身,卻敢大膽投資。一九八八年我與他第一次見面,那時我正在為台灣積體電路籌募資金,他開門見山地說,要晶片,三星可以供應,你們那種小兒科的做法,做不出氣候來。為了加深我們的印象,他乾脆請我們(我、施振榮、史欽泰)到韓國三星去參觀,整個積體電路工廠幾乎可以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光是這個規模就夠嚇人了。談起積體電路的全球爭霸,我從他的眼中,可以看到火花。

當時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已有政府開發基金決定投資,也拉到飛利浦在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投資,只剩下二五%的股份,是開放給民間企業投資。但是我們的民間企業有些只是勉強看在政府首長的面子做些投資,台積一有盈餘,馬上就賣掉股權。中韓企業作風兩相比較之下,差別其實是很清楚的。

能應變,能合作

但是今天談競爭,打敗對手的觀點已經過時了。現在是國際競爭,競爭者也是盟友,彼此間又競爭又聯盟,既是客戶關係又是供應商關係又是競爭者關係的情況是很普遍的。彼此間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我們只能說,各種不同因素使一個國家的某些制度、使某種產業在這個國家的發展比在其他國家更有競爭優勢。

從這個觀點來看,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具有生產、製造的競爭優勢。這個領域方面,台灣在人才素質上是遍布各階層的,從技工、領班到工程師都比歐美國家強,連經理人的活力也比歐美強。必須注意的是,除了經理人的活力外,其他條件是與日本及其他三小龍相同的。我們的經理人的活力、應變能力、適應市場能力和適應競爭的能力,都比日本、韓國要強,但是合作能力則不如日本;然而企業要能做大,不但要能應變,也要能合作。

台灣的競爭優勢其實在縮小。老實說,我們的人力素質雖然比東南亞、大陸要高,但是企業要找優秀人才比十年前困難得多了。這就反映出我們的科技產業雖然快速成長,人才優勢供應卻跟不上。像台積,雖然有很不錯的成績,但是我們從行銷、業務到技術、設計、生產等各方面的人才樣樣都缺。就連企業關係方面的人都不夠。早年除了本地培養的人才外,海外學人回來的意願很高,現在雖然台灣半導體工程師的待遇絕不低於美國,但是要從美國找人回來,卻困難得多了。

其實華裔人才是願意回來的,但是你國家自己治安不改善、居住環境差、政治情勢不穩定,別人留在美國、甚至往美國跑,已經不是收入高低的問題。今天的半導體產業最需要的是有經驗的人,而不是大學剛畢業的人。過去我們快速趕上美、日一段距離,因為我們用他們有經驗的人。然而從形勢來看,今天的美國是外人想移民進去,我們是有人想移民出去,消長之間,競爭力怎麼可能會好?產業界當然也在培養人才,但是自己培養人才會減低追趕的速度。像建新廠一定要用有經驗的人,老人有限就不可能同時開兩個新廠,成長速度就會變慢。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發展競爭力需要熱情

科技產業的特徵是,你做得好後就必須不斷地投資,在日本、韓國這些觀念已經建立起來了。像早年發展半導體產業,投下二十億美元還未見到損益乎衡,這種熱情的火,如何去形容呢?他們的投資不只是在技術,也在國際化上面。

二十年前,不要說韓國,連日本企業不帶翻譯也能溝通的機率不會超過百分之十,今天他們即使英文說得不好,也能直接溝通,而且絕不是以韓國觀點,而是以跨國界的作法看問題,就連業務倫理都是世界一流的。最簡單的就是,我們說韓國人喜歡抄襲,但是他們在半導體上該付權利金的部分從未少付過。有人說,韓國半導體是在美、日半導體爭霸、美國杯葛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機會下崛起的,這種說法我也不同意。以一九九二到一九九三年這段期間來看,韓國半導體對美國而言毫無知名度可言,美國人事實上寧可用日本貨而實驗韓國貨。同樣地,當時的半導體市場是由日本主導,三星等韓國廠商雖然沒有美國的競爭,但是有日本的競爭,日本人的戰爭絕不比美國人的好打。

因此,要發展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那股類似使命感的熱情,是那種晚上七、八點才回家,週末也在工作的態度;這和什麼樣的人在領導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整個組織都是五點就下班,再有熱情的人也會跑掉。這是一種風氣、精神、文化。

很多人認為今天台灣錢多,對發展科技產業很有利,這是錯誤的。也有很多人認為科技產業因為待遇高、誘惑力大,因此有競爭力,這也是錯誤的;科技產業如果只靠高薪是行不通的。搞科技產業的人最主要的快感是:做完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有趣的挑戰一個接一個來。從這方面來看,創新能力對台灣、韓國和日本是未來很大的挑戰。毫無疑問地,目前美國在創造力方面遙遙領先,我能做的就是在我的小環境中,培養轍勵創新的條件。

同樣地,我們的國家該做的是,建立一個創新的基礎建設。這是一個很大的工作,能做好,公司、產業就有基本條件去創造自己的環境。今天的競爭,歸結到底只有一個因素,就是人力素質。因為科技產業需要錢,但是錢對台灣而言並不是問題;也可以到海外募資,科技產業需要良好的基礎建設環境,但是環境又是由人力素質來決定。所以歸結下來,競爭的消長只是人力素質而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