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它只是一個建商的突發奇想。2006年,身為建築開發商第二代的李彥良,取得台北市市民大道旁的一塊土地,土地上是一個廢棄的修車廠;留學國外的李彥良常常看到外國人將這些廢棄廠房改造成一座座藝術展覽的場所,「我好像可以做一些事。」當時他想。
於是,打著「A Better Tomorrow(更好的明天)」口號的明日博物館,就這麼誕生。李彥良總覺得,經營房地產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案子結束後,又要趕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重新開始。這個概念也能做為博物館的經營嗎?李彥良想試試看。
2007年初,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李彥良決定用逐水草而居的方式來經營一座可以移動的博物館。身為建築開發商,經常都有閒置的土地等待被開發,與其暫時閒置,還不如在土地尚未開發前,好好加以利用,依照土地原有的特質來籌畫不同的展覽,打破博物館給人的刻板印象。
移動的博物館 遊牧展藝術
他利用這座廢廠,先後舉辦兩次展覽,推出以生活美學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的兩檔主題展「theFLOWmarket」與「HAPPY LIVING」,因為展出內容另類有趣,又是24小時不打烊與免費參觀的經營方式,吸引許多年輕人前往參觀。
兩次的展覽引起很大迴響,尤其在圖像視覺上的設計,滿足了年輕一代對圖像思考的興趣。市民大道的展覽結束後,他又把博物館「遊牧」到台北市大直地區的一千坪工業廢棄土地。望著四周環伺的高樓,這次他跟藝術家林銓居合作,要在水泥叢林中,種出一畝田。
8月,他推出了第三次展覽──「晴耕雨讀」地景藝術。他想讓青嫩的秧苗,在一千坪的土地上發芽,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成一片稻浪,在微風中搖曳。
稻田中央,一座兩層樓高的工作室,藝術家林銓居就住在裡面,從8月到12月中,他在這裡過著晴天耕種、雨天進工作室讀書畫畫的日子,「晴耕雨讀」,重現古代文人的生活。
在都市人心中種下一畝田
這件作品的雛型,早在2000年初,就在林銓居的腦海中發芽,等待時機來完成。他來自萬里農家,曾經帶著兒子到國外生活兩年,卻發現兒子漸漸忘了中文,也忘了母土文化。
為了4歲的兒子,林銓居想在兒子熟悉的台北都會裡找一塊地,種一季稻田,重現人與土地的關係。明日博物館的出現,恰好為林銓居圓了夢,李彥良豪爽地說:「藝術家有筆,我們有地,正好一拍即合。」
種稻對於林銓居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在都市種稻,他感慨良多。首先,整地費時近兩個月,原因是這塊閒置空地上,堆滿了工業廢料與垃圾,要種稻,得先從別處取得宜耕土地來復育成農地。
「台灣人對閒置的土地真的很不友善。」林銓居嘆著氣,城市有了閒置土地,不是挖,就是填,土地充滿髒亂、危機處處。
成長中的稻葉,更讓林銓居心疼,末端呈褐化現象,反映著城市土地所遭受的污染,而我們,就住在這樣的土地上。林銓居試著透過種稻,向都市人說故事:「這些稻米就好像是土地的試紙,這個城市給她的生命力就是如此,你想要有完美的作物就必須善待土地。」
喚醒人們對土地的眷戀
一位癡人的都市農田夢,卻意外引來了注目。當一塊髒亂的廢地,變成生機蓬勃的環境,林銓居看見,白天有年輕人拿著咖啡杯坐在稻田裡喝咖啡;傍晚,上了年紀的人,圍坐在田埂上,開開心心聞著稻香,聊著小時候鄉下的趣事;假日,更有家長帶著小孩一起前來體驗種稻的樂趣。有家長告訴他,平常小孩子都是關在家裡玩電動,玩得再刺激還是會常喊生活無聊,但是在稻田裡玩耍之後,回家卻不再喊無聊。
林銓居相信,渴求土地與自然是人的本能。
近日,眼看著這一塊稻田就要收割完畢,這項地景藝術展覽也要畫上句點,許多人急忙詢問,是否可以繼續保留下來。
李彥良看著人們對稻田的眷戀,正思考著未來在此地所開發的建物頂樓,是否要開闢一塊空中稻田。
李彥良相信,一個好建築也可能是好藝術,更希望透過每一次展演,把美好的生活主張宣揚出來。
「我們是文化馬戲團,把博物館經營得就像馬戲團一樣,可以用遊牧的方式,每到一個鄉鎮,就帶給這個地區的居民歡樂,把快樂散布在各個地方。」李彥良笑著說。
文化馬戲團 在各地散布快樂
但是,當博物館可移動時,要如何吸引大家也跟著它逐水草而居,把它列為固定想要參與的活動?李彥良承認這是個問題,「明日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概念,必須花時間去溝通。」
地景藝術展覽結束後,明日博物館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下一場的遊牧展覽。至於內容是什麼?李彥良帶著神祕的笑容說:「下一次的展覽很有趣,因為土地本身就很有意思。」
他透露,這塊土地上,散布著不同年代建造的房子,有農業時代的三合院、工業時代的透天厝,還有很多危樓,未來可能規畫為藝術村,讓大家重新認識這塊土地上經歷的不同歲月。
美好的明天蘊藏著各種可能,如果哪一天,明日博物館來到你家附近,就帶著欣賞馬戲團的心情,好好享受生活的新驚喜。
林銓居/44歲
◎水墨畫家及自由畫家
◎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
美國Goddard College跨領域藝術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