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盛夏的驕陽嚇不倒「小黑」徐海鵬,每天早晨6點,他已經準備到基隆碧砂漁港報到,一蹬腳,輕巧跳上擠在港口多艘漁船中,一艘不起眼的小船。
徐海鵬不是漁民,也沒打算轉業,這艘總長15.8公尺,寬4公尺,深1.4公尺的小船,卻有個濃濃古味的名字──「鄭和1號」,令人摸不著頭緒,但當徐海鵬揚桅升帆,答案立見分曉,不起眼的小船立刻搖身一變,成為一艘古意盎然的中國古船。
10月,徐海鵬要仿效六百年前年明朝宦官鄭和七下西洋探險,為了這一天,徐海鵬已經籌備了十年。
還原古技法,一釘一槌造古船
2005年正好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曾經仿照成吉思汗當年征服歐亞的路線,發起「尋找成吉思汗遠征」活動,走遍了歐亞十一國的徐海鵬受到啟發,打算到海上冒險,仿效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路線,而且堅持還原當年鄭和船隊的古船,來完成這一次搏命演出的壯舉。
最難的是,古船怎麼造?現代造船技術如何銜接長達六百年的鴻溝。
徐海鵬因此跑遍全球,到逾四十個船廠苦心尋覓,要找回已經失傳的古船技術,終於在海南島找到擁有造古船技術的老師傅。
找到了造船技術,卻不代表能立刻動手,按照中國大陸法令規定,徐海鵬必須找到繪圖專業人員;圖紙畫出來,還要經過相關單位審批。經過三個月,畫了近四十份的圖紙,才拿到合格證書。
為了親眼目睹古船重生的每一個感動時刻,造船期間,徐海鵬都住在海南島,八位老師傅,年齡合計超過600歲,帶領二十多位造船工人,足足用兩年時間,在海南島一釘一槌,辛苦完成,比打造一艘現代化的同等級船舶,多花了兩倍時間。
每天7點不到,老師傅們開始上工,他自己在一旁翔實地記錄這追溯歷史的每項細節。造船有造船的師傅,古式風帆又得靠另一批師傅製作,過程格外辛苦,但是徐海鵬很興奮,他在老師傅的身上看到傳統手工的極致,重現了十五世紀中國人稱霸海洋時的造船技術。
夢想再擴大,駕古船繞行全球
徐海鵬心底明白,古船技術正隨著老師傅的凋零而消逝,他特地請老師傅多做兩套風帆,老師傅不解,一套風帆已經足夠在海上航行兩年,為什麼還要多做?徐海鵬在老師傅面前說不出口,他擔心技術失傳了,多做兩套,是準備當作文化遺產來收藏。
2006年6月,古船完成,徐海鵬駕著它,從海南島出發返台。航行十二天,中途碰上暴風雨,在九級風浪吹襲之下,木船依然毫髮無損地安全駛進碧砂港,證明了老師傅優異的造船技術。
除了仿效鄭和下西洋的航程,徐海鵬打算花兩年時間,駕駛這艘主要動力為中國式風帆的木船繞行赤道一圈半,行經二十個國家、四十個港口,航行 33,900海浬。雖然航海技術對現代人來說已非難事,但是要駕駛這艘木船全球走透透,還真需要一點不怕死的冒險犯難精神。
問他這樣冒險,不怕嗎?家人不會擔心嗎?怎麼說服他們?徐海鵬笑呵呵地說,一個社會需要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因為他們是穩定社會的力量;但是一個社會也需要一小撮像他這樣的人,才會更多元、更好玩。
徐海鵬拚命冒險,也認真工作。在職場上,他曾在自立晚報發行處擔任經理,也在台灣英文新聞社擔任發行處處長,有房子有車子,他卻選擇放棄一切,想用下一個十年,好好探索世界。
就是愛探險,壯遊下半場人生
他的人生,其實也像一次又一次的冒險。從小在基隆海邊長大,徐海鵬卻很有讀書天份,國中畢業考上建中,大學就讀海洋技術學院輪機工程學系,根據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到船上實習一年才能畢業,因此他22歲就跟船航行全球一圈;之後卻棄海就陸,考上當時人人羨慕的鐵飯碗中鋼,當時報考的資格,除了指定國立大學畢業生,最好能擁有實務經驗。
要去報到前夕,徐海鵬卻陷入兩難抉擇,一份待遇優渥的好工作,在高雄度過安穩平凡的一生?或是,丟下這份好工作,投入不可測的未來,只為保有人生自由選擇的發球權?
徐海鵬選擇了後者,不久後他更獲選可以參加環球徒步活動的資格。在1985那一年,背起超過30公斤的行囊,徒步走過二十幾個國家,足足花了兩年。
這次航海計畫,困難度更高,一方面,他已不復當年的年輕力壯;其次,航行兩年所需要的經費,目前只募到不及二十分之一,但是徐海鵬堅持,時間一到,就會駕船出發,經費問題,他打算邊走邊募,趕緊出發最重要。
徐海鵬坦承,自己並沒有把握可以順利走完全程,但是在鄭和1號打造成功的消息曝光後,以前的同學們都紛紛打電話給徐海鵬表達羨慕,但是每位同學,不是有家庭之累,就是工作纏身,他笑著說:「我是在幫大家圓夢。」
為了贏得人生主控權,徐海鵬犧牲了家庭,丟棄了事業,對他來說,童話裡幸福快樂的結局毫無意義,而每一次血淚斑斑冒險歷程,是那麼精彩而深刻。
徐海鵬 48歲
◎現任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
◎國立海洋大學輪機工程學系畢業
◎探險事蹟:
2000~2002年,擔任「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活動總監
2005年,「2005年中、日女子聯合攀登珠穆朗瑪峰探險隊」台灣代表
2007年,駕駛「鄭和1號」自中國大陸回台灣,用12天,航程近1000海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