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府淡出輔導民間接棒研發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7-06-05

瀏覽數 13,600+

政府淡出輔導民間接棒研發
 

本文出自 1997 / 6月號雜誌 1997大學風雲排行榜

今年五月一日,立法院審查經濟部預算時,將科技專案一百三十四億台幣預算全數保留,立委並質疑科技專案經費獨厚大企業。經濟部以及執行科技專案最重要的單位--經濟部所屬的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相顧愕然。

當整個社會的注意力都被治安敗壞、修憲爭議等議題吸引住,科技專案經費全數保留,似乎激不起太大連漪,但這件事卻攸關我國產業未來的發展。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也許科技專案也應調整運作方式,但科技專案過去對高科技產業的貢獻不容抹煞,其中半導體產業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說,今天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能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多虧政府當初的決策,在一片荒蕪中闢建了一個適合育種的苗圃(新竹科學園區),並自國外引進種子。那麼,提供養分和水的就是科技專案,而實際播種、灌溉,栽培那顆種子長大的園丁,就是執行科技專案的工研院以及許多自國外延攬回國的人才。一九九四年底,工研院設在科學園區內的次微米實驗室,換上「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的招牌。這是我國歷來最大規模的科技專案(總經費七十億元的次微米計畫)將成果移轉民間而成立的公司,也是第四家科技專案衍生的半導體公司。

次微米計畫和世界先進公司,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標識著政府主導、介入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程度達到頂峰。在此之後,舞台聚光燈的焦點將轉向產業界,政府逐漸退居從旁協助的角色。

荒蕪中撒種

從世界先進的成立,向前追溯半導體產業在國內的源起,經過整整二十個年頭,其間充滿政府的影子。一九七0年代初期,勞力密集的電子產品是我國第二大出口產品,正面臨成長趨緩的瓶頸。政府在國內外專家建議下,決定發展所有電子產品的重要零組件積體電路。一九七四年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中心(電子所的前身),執行科技專案「設置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計畫」,促進產業升級。

當時排除萬難推動這項計畫的,是現任總統府資政、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二十年前的台灣,產業發展靠廉價勞工,當時除了交通大學在一九六四年成立的半導體實驗室,以及外商(如德州儀器、飛利浦)設立的少數半導體裝配廠之外,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幾乎一片荒蕪,看不出有發展的條件。因此質疑聲浪四面八方而來,孫運璿在世界先進公司成立一周年特刊中回憶,當時連中研院院士吳大猷都認為花八百萬美元自國外移轉技術的費用太高。

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計畫成為第一個墾荒計畫,種子,則自國外技術移轉而來。

一九七六年,在示範工廠計畫下,工研院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簽約,並派人前往RCA學習,首度引進半導體製程技術。當年工研院派赴美國「取經」的人員,許多已成為今日我國半導體產業的中堅分子,例如華邦電子總經理楊丁元、世界先進總經理曾繁城、台灣光罩總經理陳碧灣等人。

一九七九年,工研院將示範工廠計畫的成果移轉民間,成立聯華電子,是我國第一家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第一任總經理曹興誠出身電子所副所長,目前是聯電的董事長。其後工研院進行的多項科技專案計畫,又陸續衍生了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灣光罩公司、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

這四家衍生公司為我國半導體產業撐起半邊天。台積、聯電、世界先進去年產值合計達新台幣六百八十九億元,占我國積體電路製造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五,而台灣光罩公司在國內光罩市場占有率也約達一半。

早期政府的強力主導,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打下良好基礎,目前我國已是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生產國。根據經濟部「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策略」,到西元兩千年時,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將達九十四億三千萬美元(約為去年的三倍),占全球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去年是百分之二.二九),十家國內半導體公司名列全球前五十大排名(去年有五家)。

民間接棒研發

隨著時空環境變遷,政府大力介入產業發展的內外在環境已不再。過去「大有為政府」時代投人高額經費扶植特定產業的阻力增大,科技專案經費遭全數保留是最新的一個例子。而國際上自由化的浪潮洶湧,也不容許政府直接扶植國內產業。

「早期政府的角色較重,接下來應該由民間(企業)扮演較重要的角色。」經濟部次長尹啟銘強調。

政府將如何調整角色?

對內,政府將退居從旁協助的角色,建立適合產業發展的環境;對外,政府將整合產業界的力量,因應國外大廠逐漸索取權利金的智慧財產權問題,並提升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國際形象。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經濟部次長尹啟銘指出,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應回歸市場機能,政府不再強勢介入,而把重點轉向環境面的建立,包括人才培育、資金取得、基礎建設等方面。在資金方面,政府針對高科技產業的特性,開放以第三類股申請上市,第一家以第三類股上市的旺宏電子就是半導體公司。此外,店頭市場也有科技類股上櫃的做法,方便高科技產業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

尋找台灣的機會

在技術方面,民間業者不應再過分依賴政府。「過去政府在研發方面投資很大,未來應由民間扛起研發的責任。」尹啟銘強調。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的規畫,政府協助技術發展的重點有兩項,一是前瞻性的關鍵技術,另一項是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研發。

技術處處長陳昭義指出,政府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興建大型實驗室、開發全套製程、成立衍生公司,但也不能完全地袖手不管。未來政府主導開發的將是前瞻性、關鍵性的下一世代技術。

例如,目前國內半導體廠商已發展出0.三五微米的製程技術,接下來將發展0.二五微米技術。工研院目前進行的「深次微米計畫」則開發下一個世代的0.一八微米技術,總經費不及當初次微米計畫的三分之一,而且這項計畫並不開發整套技術,僅開發其中最關鍵的模組技術,其餘技術由廠商自行開發。

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研發、產製,是政府協助開發的另一項重點。製造設備和製程技術關係著半導體生產的效率和品質,但是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研發是高科技、高難度的技術,全球只有少數廠商有能力生產。

陳昭義指出,科技專案將由困難度較低的後段製程設備著手,目前正在與國外大廠洽談合作事宜,也將輔導國內精密機械廠商加入。

此外,為了鼓勵產業界自行研發,政府也提供補助。例如,經濟部的科技專案過去都是由政府委託研究單位執行,自八十六年度開始,首度試辦開放業者申請科技專案經費,八十六年度經費兩億八千五百八十萬元。此外,經濟部工業局、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也都有補助業者開發關鍵零組件、主導性新產品的計畫。

隨著台灣半導體業者的實力提升,擁有許多專利權的國外半導體大廠也將關愛眼裡轉向台灣。國外廠商索取權利金,將在末來數年內嚴重困擾台灣半導體業者。

因此,經濟部科技專案中,有一部分的經費即用於「專利布局」(patent mapping)研究,也就是研究世界各大公司的專利分布在哪些領域,根據這些資料進行策略分析,避開各大公司較擅長的領域,找出適合台灣的機會和領域,爭取和國外大廠專利交互授權的機會。

「如果能力強,可以攻堅,如果能力不夠強,就迂迴,先從別人較少專。」陳昭義說。

目標九十分

此外,建立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國際地位,也成為政府今後的重點工作之一。會爭取進入世界半導體委員會,目前這個委員會的成員僅有美國、日本、南韓、歐盟。經濟部資訊推動小組將自五月分開始,陸續「串聯」新加坡等其他國家的半導體產業協會,共同爭取進入這個國際組織。此外,今年六月初將在台北舉辦「台灣矽日」活動,向國際推介台灣半導體產業。

經濟部資訊推動小組主任黃台陽指出,近年國外廠商指控我國廠商傾銷、仿冒的案件愈來愈多,有些指控不實,但對國內業者、甚至整體產業形象已造成傷害,與其在事後反應,不如事前採取主動,讓國外更瞭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

經過政府的細心培育,台灣半導體產業已經由一顆小種子,長成枝繁葉茂的樹木。半導體產業萌芽初期,在經建會擔任技正的尹啟銘如今已高升為經濟部次長,他給台灣半導體產業打的分數是「七、八十分」,並期許能提高到九十分。

「目前台灣半導體產業是「迅速的跟隨者」,政府希望他們進.一步成為「領導者」、「創新者」,政府會提供良好的環境,但關鍵仍在於業者的企圖心和策略。」尹啟銘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