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又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國家競爭力排行榜,而台灣的排名則從原來的十八名掉到二十四名。這個競爭力排名不升反降的殘酷事實,對於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為目標的台灣而言,其衝擊之大不言可喻,同時也讓人不禁想問,在採取許多行動試著提升整體競爭力之後,為什麼競爭力的排名還是會倒退?是不是我們提升競爭力的策略,在方向上有問題?還是在策略作法上有偏差?
其實競爭力排名不進反退的現象,正好給我們一個面對事實的機會,可以從根本面重新思考到底何謂競爭力;換句話說,在期望與事實間有如此大落差之際,我們有必要從治本著手,確實釐清競爭力的定義,而我認為所謂提升國家競爭力,就是提升國家整體的生產力。因此在競爭力就是生產力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的定義,來了解何謂競爭力。生產力的定義,根據歐洲生產力組織在一九五九年的羅馬年會上(Productivity Committee of the European Productivity Agency, Rome Conference 1959)所提出的是:生產力是一種心態,它是在現實中持續地追求不斷進步的態度,是一種堅定的信仰,相信我們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更進一步地說,它就是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不斷地開創經濟活力以及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它就是堅信人性價值的進步。
相信中國人行
簡言之,所謂生產力,我認為就是一種恆常超越自我的勇氣,以及一種適應變動的智慧。
所謂恆常超越自我的勇氣,是指面對提升生產力(或是競爭力)應該有的心態。亦即對於追求生產力,我們應該有持續追求不斷進步的意願及態度。它的意義,代表著每個人必須持續改善的「改善(Kaizen)管理觀」;它也相當於品質管理大師戴明博士,終其一生不斷提倡的「全面品質」理念。而簡單地說,所謂恆常超越自我的勇氣,所指的就是我們應該要勇敢面對事實的瓶頸及問題、同時超越現實。
我認為不敢面對事實面的問題,並且針對問題加以痛施針砭,就是目前競爭力提升的最主要障礙。舉例來說,政府各級人員在面對任務,經常以等待上級指示為藉口,既不願負起責任,卻也不願意面對現實、說出真話。有了以這種從業觀念為主的官僚體系,就算其中仍有相當優秀的人才,但由於活在欺瞞中,不敢面對事實,使得目前想要提升國家競爭力,就好像在沙灘上想不打樁就要蓋大樓一樣,誰會相信這樣的大樓蓋得起來呢?
因此我主張要提升國家競爭力(生產力),要有恆常超越自我的勇氣,就先要推動面對事實、真正說出問題、然後超越現實瓶頸的觀念。李總統在最近積極推動心靈改革,期望每個人都能夠從心靈開始,強調說真話、做真事。我認為此刻其是推動這個觀念的最佳時機,因為唯有在下位者願意面對事實、說出真正的問題,同時在上位者也能夠接受事實、接納不同的意見時,提升國家競爭力才有落實的可能。
有關生產力定義的第二點,所指的是在提升生產力的時候,應該要給所有人在適應變動時,有一個可以依循的規則及方向。換言之,所謂適應變動的智慧,就是指應該建立一個指引所有人方向的願景(Vision)和積極自動適應環境變動的策略。願景對成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之所以能讓台積為台灣寫下成功的半導體傳奇史,所依靠的就是相信「中國人也行」的熱情,以及要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專業代工企業的願景。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茲(B. Gates),之所以能讓微軟領先全世界,就是因為他相信電腦會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以及為人類未來創造出一個「網路烏托邦」的願景。
所以,有願景才能創造出熱情,而有了熱情才會激發出行動及策略。但是如果缺乏一個明確的願景,則推動的人便會欠缺熱情,對於落實行動漠不關心,而效率自然無法提升;同時由於漠不關心,便會進而產生被動、等待的文化,遇事不願意負責任,只會聽命行事;而當問題產生時,便再將燙手山芋丟還給上級,如此形成一個解不開、跳不脫的惡性循環。
建立台灣的優勢
故而我要再次主張,要提升台灣的國家競爭力,我們應該在公元二000年前建立讓台灣成為「高速資訊網路島」的願景,讓所有政府施政、社會運轉、人民生活、及商業機制等,都經由資訊網路,進行最有效率及效能的溝通及運作,讓整個社會變成一個人人會用、人人可用的網路世界。而在策略上,焦點應該先放在建構起資訊網路基礎工程,經由這個網路的架構完成,去建立一個高效能的單一政府,使政府的層級能加速簡化,服務效能可以提高;同時也可讓構成台灣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藉由網路跳脫中間通路的高成本,打進世界市場,建立屬於台灣企業的優勢競爭力。
創造個人電腦傳奇的蘋果電腦公司前任總裁約翰.史古力(John Scully)曾說:「蘋果電腦公司在內部所推動的文化是:我們相信預測未來的方式是創造未來,我們感受到塑造命運的信心。」在他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恆常超越自我的勇氣--塑造命運的信心;以及適應變動的智慧--創造末來。對於此次台灣在競爭力的排名往下滑落的現象,我認為我們不必因此而懷憂喪志,反而應該趁此機會,再一次從根本檢視在推動提升國家競爭力之時,我們是否真正瞭解競爭力與生產力之間的相通性,以及在提升競爭力之時,是否具有一種恆常超越的勇氣,以及一種適應變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