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南韓出口頻創紀錄,一九九五年,南韓出口較前一年大幅成長百分之三十,創下八年來最高紀錄。一九九六年,南韓出口成長率滑落為百分之三點七,是七年來最低紀錄。
左右南韓出口像台灣股市般巨幅震盪的「禍首」,正是半導體產品「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這是掌管電腦記憶功能的關鍵零組件、南韓第一大出口產品。占總出口近五分之一)。一九九五年全球DRAM市場大好,但一九九六年DRAM價格暴跌七成以上,南韓出口總值隨著DRAM國際行情擺動。
和台灣一樣,半導體和資訊電子產業,是南韓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從產值來看,南韓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占南韓半導體產值九成的DRAM,南韓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DRAM製造國,南韓的三星電子則是全球最大DRAM製造公司;南韓也是全球第九大資訊硬體產品(電腦及其周邊產品)製造國,最主要的產品是電腦監視器。
從出口來看,資訊電子產品足南韓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一九九五年,半導體和電腦分居南韓出口的第一和第七位,合計約占南韓出口的五分之一。一九九六年,半導體蟬聯出口第一名的寶座。
南韓和台灣這兩個世界資訊半導體市場上的後起之秀,維持既合作又競乎的關係,雙方擅長領域不同,有互補的合作關係;但在國際資訊半導體市場上,南韓卻也是與台灣地位最接近的強勁競爭對手。
攻最高的山
南韓和台灣的資訊半導體業發展模式截然不同。南韓是以大財團為骨幹,採大兵團正面攻堅,犧牲大,戰果也豐碩;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螞蟻雄兵靈活出擊,涓滴累積戰果。
台灣兩大監視器廠商之一的明碁電腦公司總經理李焜耀指出,韓國財團布署大砲重兵,喜歡挑最高的山峰攻堅,台灣的中小企業資源不如韓國大財團多,只好選擇小山頭一個一個爬,不過歷練比較多,而且看看各處風景也不錯。
簡單地說,南韓盤踞產業上游,在半導體(DRAM)和其他資訊關鍵零組件上實力較強,是全球最大DRAM製造國,台灣則固守產業下游,系統(電腦)及周邊產品本錢雄厚,共有筆記型電腦、
主機板、監視器等十四項產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三成,共中有九項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排第一。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主任黃欽勇指出,南韓的大財團適合生產數量大、市場變化少的產品,因此在符合上運特性的關鍵零組件、DRAM等領域很成功,而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靈活彈性,適合生產市場變動較大的電腦及周邊品。
以主機板為例,主機板廠商梅捷電腦公司副總經理尚維崧指出,主機板產品周期短,一年半就換了四種產品。南韓廠商比不過台灣靈活,雖然出口到南韓的主機板關稅和加值稅合計高達百分之十九,台灣製主機板仍成功打入南韓市場,目前市場占有率達三成以上。
在電腦及周邊產品上輸給台灣的南韓,轉進資訊關鍵零組件領域,投資動輒以百億新台幣為單位,另闢一片天。例如,南韓廠商發展的監視器用映像管(CRT)、筆記型電腦使用的液晶顯示器(LCD),目前有許多台灣資訊廠商都向他們採購這些零件。
敢於投資
南韓大財團的魄力投資,使技術水準大幅提升。黃欽勇指出,南韓廠商除DRAM已達全球領先的水準外,在其他領域也有部分直追日本。例如日韓合作開發LCD時,南韓的三星和日本可以平起平坐,交換技術,而非接收技術,南韓是日本之外唯一能生產筆記型電腦使用的大尺寸LCD的國家,目前台灣生產的LCD則仍限於小尺寸。
此外,南韓挾大財團的豐富資源,在國際化方面占盡優勢。
長期研究南韓資訊業的拓璞科技公司「全球電子產業透視」週報總編輯張光平指出,南韓資訊業務外移的腳步雖比台灣慢了好幾年,但在短短一、兩年內就完成全球生產基地的布局。因為南韓大財團的家電部門早就在海外有生產基地,資訊部門在附近擴建廠房很快,而且因為財力雄厚,一出去就是上下游衛星工廠全部一起出去。以三星集團在墨西哥的投資為例,規模幾乎是一個工業區,而且一次就帶十五家衛星工廠一同進駐。
雖然發展的模式不同,台灣和南韓資訊半導體產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卻相似,最主要的原因都是擁有優秀的人才和製造能力。
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半導體廠商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指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能發展,主要是有生產製造的競爭優勢,而這項優勢的來源是高素質的人力。不僅是工程師,基層作業員的素質也比歐美好,共實,這項優勢南韓也有。
至於如何善用這些條件,關鍵在於領導人的遠見和魄力。
南韓和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不同歷程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年南韓和台灣逐漸建立起本土的家電產業時,被稱為「產業之米」的半導體產業向他們招手,提供一個升級的機會。南韓的大財團勇敢地迎向新挑戰,轉型、升級成功;台灣的家電大廠則拒絕了機會的召喚,如今多半只能為資訊大廠代工生產。
黃欽勇以及多位台灣資訊廠商負責人都指出,南韓家電大廠願意大量投資半導體產業,是由於領導人看到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其中尤以三星集團的會長李健熙,堪稱是真正有遠見又有氣魄的產業領袖,其他人財團其實可說是跟著三星的腳步走。
全球最大DRAM製造公司三星電子,當年為跨足DRAM市場,培養人才、赴海外買技術、設研發中心,高薪聘請日本顧問每逢週末渡海到韓國技術指導,前後投入二十億美元,相當於台灣一家中小企業好幾年的營業額,「韓國人實在很敢投資。」聯華電子公司董事長曹興誠表示。
「即使是資源豐富的企業,也必須要靠足夠的企圖心和遠見,才能將資源作最有效的利用。」明碁電腦總經理李焜耀說。
看見機會,抓住機會
反觀台灣,常年政府為發展半導體產業而籌設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時,希望兩億美元的資本額中,保留其中五千萬美元由國內大企業共同投資,但沒有一家家電大廠願意,答應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是為了賣政府的面子,部分投資者更在台積上市後股價還不錯時,就早早將股票脫手。
半導體產業近年來的蓬勃發展,才真正吸引許多台灣的大企業投資半導體產業,距離當年台積成立,十年已經過去了。就在這十年間,南韓的家電大廠升級成功,並累積更多資源,繼續投資、升級,南韓也成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國、第一大DRAM生產國。
建構起台灣資訊半導體大業的先驅,不是那些擁有豐厚資源的大企業,而是一批看見機會、抓住機會的科技專業人才,在資源遠遜於南韓大財團的情況下,篳路藍縷,開創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其中有些公司隨著產業發展而茁壯,例如去年營業額將近新台幣四百億元的台積,不但規模已超過當年不願投資台積的大企業,更已躍升為世界級的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
台灣大企業早期在半導體產業中缺席,是因為「他們既無信心,又無興趣。」一名資訊業者感慨地說。
經過多年發展,南韓和台灣的資訊半導體廠商在世界市場上的版圖大致浮現;但他們也在尋求突破,跨足對方已有一席之地的領域,下一波的戰鼓已隱約響起。
南韓廠商積極投入非記憶體的半導體領域,試圖擴大半導體的版圖,另一方面,挾著關鍵零組件的優勢,將重返個人電腦和監視器的戰場,勢必再遭逢台灣廠商;台灣的中小企業也在這幾年中快速累積資源,並跨足上游關鍵零組件。
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副會長金治洛指出,南韓半導體產業百分之九十是記憶體,尤其是DRAM。為了降低對DRAM的依賴,各大集團都已投入非記憶領域的研發,兩年前就開始培養相關人才。
例如,現代集團在一九九三年收購BMI公司,一九九四年收購美國AT&T的微電子部門,都是為了進入非記憶體領域。
迪訊公同(DATAQUEST)韓國分公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CHANG SOO KIM指出,短期內南韓廠商在非記憶體半導體方面雖然還無法達到世界頂尖水準,但三年後,與美、日等先進廠商相比,應該可以累積相當的競爭力。
韓國電子產業振興會情報產業部部長李相根也指出,韓國放棄桌上型電腦,因為知道已經輸了。韓國除了監視器和電腦外殼可以自製外,其他零件如主機板、電源供應器等全都靠進口,但是,韓國在筆記型個人電腦上還有機會,因為南韓會做最重要的關鍵零件LCD,LCD占筆記型電腦成本的一半。
他眼中有火
一九九五年三星集團買下當時世界第六大個人電腦公司AST百分之四十股權,藉重AST在全球的行銷通路,展現了重返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相對南韓廠商由上游零組件再度轉進下游市場的旺盛企圖心,台灣廠商以下游市場累積的資源,投入開發生產上游零組件,包括CRT和LCD,以壯大實力。
台灣兩大監視器廠商之一的源興科技總經理溫生台指出,台灣有幾家資訊業的規模已相當大了,而且有集團化的趨勢,再過三、五年,就可能出現像南韓的三星、LG(原名金星)之類的大集團。現在台灣廠商正在搶時間,要快速累積資源,全球布署生產基地,才有能力進行國際競爭。
此外,台灣和南韓廠商末來若要更上一層樓,將共同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提升創新能力。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奠基開疆闢土的張忠謀指出,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是創新能力,目前美國在這方面仍遙遙領先,亞洲廠商往往長於製造,無論對台灣、南韓、甚至日本,都是未來最大挑戰。
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父」張忠謀曾如此形容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他的眼中有火。」這是熱情的火,相信半導體產業的熱情。沒有科技背景的李健熙,對資訊半導體產業有堅定的信心和熱情,更有果決的行動。
就是這種火一般的熱情和信心,使三星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一方之霸;也足這種熱情,使韓國的資訊半導體產業立足全球,無論未來南韓的資訊半導體如何發展、變化,最深處的原動力,必然也足源自這種火般的熱情。
三星集團,人才第一
南韓產業界強調經濟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南韓最大財團三集團對人才的培育養成是最好的例子。
三星企業創辦人李秉吉一直強調「人才第一」,在三星各地的辦公室裡,常見到他用毛筆親筆寫的「人才第一」,他十年前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也表示事業的成敗在於員工的素質,他花五分之四時間選拔、訓練人才。
李秉吉去世後,他的第三個兒子李健熙接掌三星集團,三年前李健熙提出「新經營」,希望三星在過去追求「量」的成長之外,更追求「質」的提升,使三星在二十一世紀成為「超一流企業」。
而培養人才,正是「新經營」的核心。
以三星集團旗下的三星電子為例,根據最新統計,三星電子員工共有八萬四千兩百人,員工的教育訓練費用每年為六千萬美元,平均每一名員工九百八十五美元,平均每一名員工用在訓練上面的時間是十一點七天。
三星集團更設計了許多培養人才的計畫。例如為了培養國際化人才而設計「地區專家」計畫,凡是在集團內工作滿三年的優秀員工都可以提出申請,獲准者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國家作為目標,由公司資助(一年經費約五、六萬美元)在目標國家待一年,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公司不限制,員工可以用自已的方式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一年期滿之後,回到原部門工作兩、三年,再外派到那個國家去工作。
三星集團會長秘書室主管表示,三星計畫從一九九三至二000年共派出兩千名這種「地區專家」,總經費預估兩億美元,到目前為止,已派出約一千人。
為了培養高級主管的計畫,以集團內各公司的理事以上人員為目標,計畫訓練八百名高級主管,受訓六個月,除在南韓國內上課之外,其中三個月時間在國外,由受訓人員自己選一個國家,公司不限制他們做什麼,只要求在當地旅行時不准搭飛機,以親身體驗當地生活、文化。
一名三星主管指出,經過三個月的異國生活,有人橫跨美國,成為美國革命史的專家,也有人背著背包在馬來西亞的原始叢林中旅行,與當地土著成為好友,對他們瞭解外國文化是很好的經驗。
(張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