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雖然不是公益團體裡募得最多錢的單位,但卻是分配最多的社會福利機構。每年有四百多個非營利組織,因為獲得「聯合勸募」募得的資金而得以生存下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八方菁英,一個使命
有別於一般社福團體,大多是退休老師、公務員來從事社工的工作,聯勸(聯合勸募的簡稱)的團隊不但年輕、平均只有32歲,更多是具有高學歷和專業背景的工作者。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工作者具有碩士學位或正在進修碩士中,像秘書長周文珍為社工系畢業,目前正在政大EMBA進修;研究發展主任賴金蓮為公共政策研究所畢業,曾在著名的民調中心蓋洛普工作過;而公共事務部主任黃雯祺念的則是新聞。
這樣一群具有專業背景的工作同仁,之所以選擇進入非營利組織,甚至比從前工作還要加倍認真的誘因為何?也曾在一般公司工作過的黃雯祺認為,營利組織是幫老闆賺錢,可是「他賺多少錢都不會感激你」;但非營利組織就不同,不但真正信任而尊重人,同時也背負著共同的使命和目的。
周文珍認為,團隊裡的每個成員,募款都不是為了自己的薪水(非營利組織盈餘不分配),而是為了能幫公益團體解決問題,真正實現了「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分工合作,環環相扣
一般社福團體都是社工獨大,但在聯勸,每個部門都是相互合作、互相支援的。其分工合作的方式,通常先由公關部門發想跟企業合作的方式,然後由研發部門研究社福團體關心的議題,公關再將議題包裝成企業可接受的提案並設計活動,募款結束後再由審查部門來分配募款的流向。
例如已經舉辦十一年的花旗銀行聯合勸募活動,一開始是由花旗銀行提出的,當時聯勸只有五個專職員工,所以活動主要是由花旗來規畫。但因為花旗的人事異動,加上聯勸也慢慢成長到現在的二十一人規模,所以現在反而是由聯勸來主導。
這個每年11月舉辦的活動,公關部門從6月開始就要找來花旗的同仁,檢討去年的活動效果和捐款者反應,並規畫下一年的工作方向;研發部門研究去年捐款者的資料、找出目標對象並了解他們的行為。規畫出策略後,真正募款的活動就是由聯勸公關部、資源發展部和花旗銀行一起執行。等到募款結束後,再由審查稽核部來統籌分配善款。
開誠布公,互相學習
除了共同合作以完成工作外,賴金蓮認為,團隊裡互相學習的意願也很濃厚。像他們會不定期為了學習新知舉辦讀書會,例如找老師來教授「CRM」(顧客關係管理)或是品牌的概念。除此之外,一年也舉辦兩次營隊:「春令營」為學習新的趨勢,「秋令營」則是檢討這一年的工作計畫,並發展下一年的計畫。
而公平的機會、公開的資訊也是團隊裡每股力量散發出來的關鍵。周文珍認為,如果只告訴同仁去做某件事,卻不告知原因,大家會一直猜想為什麼、沒辦法真正地發揮向心力。像聯勸的募款金額,甚至有些小爭執,大家都會開誠布公地談開來,資訊的透明化讓每個成員都能在有限的資源內互相合作,創造一定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