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一日,韓國漢城,春日晴好。光禿禿的行道樹和清晨冷例的空氣是冬天留下的最後一絲痕跡。午餐時分,陽光已烘暖了大街小巷,商業區的大樓外,三五成草的上班族年輕人,春衫輕薄,或坐或立在暖暖陽光下,輕吸咖啡,笑語喧鬧。
同一時間在韓國總統府青瓦台舉行的午餐會,卻似烏雲罩頂,氣氛凝重。韓國總統金泳三邀請反對黨領袖金大中和金鍾泌共進午餐,討論當前經濟困境。會後「三金」發表共同聲明,坦承政治圈(包括政府)應為目前的經濟困境負責,並決定朝野共組超黨派的特別經濟委員會,提出具體的振興經濟方案。
當天晚上,韓國三家電視台都推出長達三小時的特別節目,分別由政府部門、企業界及勞工、家庭經濟三個角度討論當前經濟問題,邀請產官學研各界人士討論,並開放觀眾叩應發表意見,反應熱烈。
不分朝野、不分官民的關注,說明經濟低迷已到令人非常憂心的程度。南韓大地融雪春回,南韓經濟都仍在嚴寒的冬天中掙扎。
曾因耀眼的經濟成長而搏得「漢江奇蹟」美譽,根據世界銀行以國民生產毛額(GNP)為標準進行的最新統計,南韓已躍升為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台灣第十九),四小龍中名次最高。去年底南韓成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第二十九名會員國,是亞洲地區第二個會員國(第一個是日本)。而在漢城舉辦過一九八六年亞運、一九八八年奧運之後,南韓國際地位更全面提升。
經濟泥沼深陷
而今,南韓低迷已久的經濟表現,以及陸續爆發的大財團破產、政商勾結弊案,令人不禁要問:漢江奇蹟是否已結束?
一九九二年中韓斷交之後,「兄弟之邦」已成歷史名詞,但近年來兩國的處境,卻可說是「難兄難弟」,同樣面臨必須大幅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嚴苛挑戰。
今年三月底,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提前將今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的部分統計結果曝光。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和香港蟬聯全球第二、第三名的寶座,而台灣和南韓則延續三年來排名下滑的走勢;台灣由去年的十八名落至二十四名,南韓由去年的二十七名落至三十一名,甚至排在中國大陸、泰國、菲律賓之後。
雖然IMD報告的總結果要待六月份才見分曉,不過,種種經濟統計資料顯示,南韓經濟已深陷泥沼,而造成這些危機的根源,正是南韓競爭力的衰退。
南韓官方最近公布的各項統計,總體數據令人心驚:出口持續衰退,貿易赤字擴大,製造業不振,外債激增;而家庭和個人也不能倖免;失業率上揚,物價攀升。
出口是南韓經濟成長最大動力,但根據韓國貿易工業能源部上(四)月初發布的最新資料,南韓今年三月份出口值為一百一十三億美元,較二月份減少百分之二點九,已連續第四個月出口呈哀退,也使得南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今年一至三月貿易赤字總計約七十四億三千多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百分之八十。
貿易赤字擴大,韓圜持續貶值,使得外債激增。韓國銀行最新統計,到去年底為止,南韓外債達一千零四十五億美元,較一九九四年增加近一倍。去年底外債占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比重達百分之二十一點八,扣除海外資產之後,淨外債達三百四十七億美元,較一九九五年增加一倍。
南韓人也切身體會到不景氣的影響:失業問題令人憂心。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資料,今年二月南韓失業率達百分之三點二,創下三年來最高紀錄。今年一至二月,韓國共有十八萬三千人失業,平均一天有三千一百人失去工作,是去年的三倍,失業人口中,八成屬於高中畢業以上的較高學歷者。
今年二月份,在漢城舉辦的一場工作介紹會,吸引了六萬多人參加,甚至有人凌晨四點鐘就去排隊。教電腦、烹飪、美髮的私人補習班生意興隆,有關如何自行創業的書,最近成為暢銷書。
仍保有工作的人,則戰戰兢兢。每年四月份南韓跟日本一樣有「春鬥」--勞資雙方談判薪資,但因景氣持續低迷,「今年保住工作比加薪更重要。」南韓最大財團三星集團會長秘書室課長趙壯遠說。
青瓦台「三金」午餐會的第二天是個大雨天,中午十二點,位於漢城市中心白色的三星總部大樓裡,一如往常湧出一波波出外午餐的人潮,這批在南韓精英企業工作的精英,從他們愉快交談的臉上,看不出其實三星已決定今年除基層員工外,其餘人員都不加薪。
被形容為擁有最大造船廠、也有最強悍工會的現代集團,向來在六月份談判薪資。現代集團旗下一家公司中級主管激動地說:「三年來他們(造船廠)的薪水幾乎增加一倍,現在景氣這麼差,今年、甚至明年他們都不應再要求加薪了。」
由於經濟持續不振,南韓官方和三大民間經濟研究機構,分屬三星、現代、大宇三大財團。已數度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目前已至百分之六以下,將是四年來最低水準。
壯碩的上半身,細瘦的雙腳
究竟「漢江奇蹟」出了什麼問題?有很多表面理由可以解釋南韓最近的經濟困境,出口衰退是因日圓貶值,南韓出口產品喪失價格優勢,此外,南韓最大出口產品半導體去年價格大跌七成以上,造成出口總值減少。
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南韓的競爭力不足。要升級,南韓最主要的產品如半導體、汽車等,勢必要與一流水準的對手日本正面競爭,南韓若不大幅提升競爭力,後面多的是挾低成本優勢想取代南韓的新興國家。
韓國勞動研究院院長朴烜求指出,最近的出口不振,顯示南韓正面臨競爭力的問題,而不只是景氣循環的影響。多年來南韓工資上漲的幅度超過生產力增加的速度,南韓急需升級,改善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情況。
為了提升競爭力,南韓政府動作頻頻。去年十月,總統金泳三召開財經首長會報,會中提出「提升百分之十以上競爭力」措施,陸續開始實施。今年三月,內閣財經部會首長大換血,顯示政府整頓經濟的決心。四月一日,青瓦台朝野領袖午餐會更結合朝野各黨的力量,為南韓經濟開藥方。
改革方案見仁見智,但幾乎各方都有的共識是,南韓政府是最需要改革的對象。
根據去年IMD全球競爭力報告,「政府效率」的項目上,南韓在四十六個參加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三十三,新加坡和香港分居第一、二名,台灣排名第六。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一名博士研究員指出,大部分南韓人認為政府效率低落。曾經流傳過一個笑話,若由三星集團來運作政府,政府的規模大概可以削減三分之二。
此外,由來已久的政商勾結問題也必須解決。今年二月爆發的韓寶事件,牽扯出官員收賄協助財團超貸事件,有部長因而下台,總統金泳三的次子金賢哲也涉嫌介入。南韓政商的不正常關係盤根錯結,韓寶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若不改善,將繼續侵蝕南韓經濟基礎。
韓國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瓊元指出,過去南韓經濟的成功,歸功於政府;但現在情形已經不同,政府必須進行「改造工程」,並放鬆管制,失敗為成功之母,他則認為成功為失敗之父,因此必須忘記過去的成功,從頭開始。
在這場提升競爭力的競賽中,改善經濟結構足另一項重要課題,南韓向來重大企業、輕中小企業,有人形容這種不均衡的結構是「阿諾史瓦辛格壯碩的上半身,配上伍迪艾倫細瘦的雙腳。」
勇敢負責的朝鮮虎
南韓自一九四五年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以來,傾全國資源培養出來的少數超大財團,是今日南韓經濟的主幹。南韓官方統計,一九九四年南韓前三十大財團占全國製造業(含礦業)產值的百分之四十,前五大財團則達百分之二十四點六。
為了平衡經濟發展,南韓政府希望扶植中小企業。南韓政府過去曾多次派人前來台灣學習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最近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中,也放寬對創業投資公司的限制,希望藉創投公司扶植中小企業。
大企業也有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財務結構脆弱,亟須導正。擁有韓國成均館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黃英忠指出,有些南韓大企業是「空」的,借貸資金太多,利用政治掛勾取得超額貸款,問題相當嚴重。
不過,大財團仍將是南韓末來發展的主力。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志強指出,大財團的實力雄厚,由大企業帶動經濟轉型、升級,比中小企業帶動容易。多年來南韓大企業在培育人才、發展技術、國際化方面已有相當好的基礎。
以韓國最大的三星集團為例,集團旗下的三星電子公司在海內外共有八萬四千多名員工(去年統計),其中一萬兩千名是研究發展人員,五百二十人擁有博士學位,單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研發人員就有約三千五百人,相當於全台灣所有半導體人才(含學校內相關科系的師生)的總合。三星在南韓有五個、海外有八個研發中心,三星電子去年用於研發的費用為十五億美元,相當於我國最大半導體廠商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去年全年的營業額。
南韓和台灣一樣,為了提升競爭力而提出許多方案,成效有待驗證,但南韓的企圖心和行動力不容忽視。
韓國人的企圖心旺盛、目標遠大,事事以七大工業國(G7)為比較標準。韓國大財團鎖定世界級的企業(尤其是日本企業)為對手,而台灣近來關切的卻是馬來西亞為什麼在IMD報告中超前台灣。
韓國人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強,想到就做,做就要做到底。例如,南緯在平均每人GNP尚不滿兩千美元的,二十年前,借外債興建漢城的第一條地鐵,如今第六、七條尚在建設中,但已能完全由韓國廠商施工,且債信良好。相較台灣,總是說的比做的多,說的比做的好。
南韓政治人物不推諉競爭力衰退的責任,朝野政治領袖坦白承認政治人物要為當前經濟困境負責。台灣政治人物總是互推責任,政治責任就是「負責找出該負責任的別人」。
三星集團台灣地區總裁崔秀兆說:「韓國人不認輸、凡事做到底的個性,如果方向對,就會有大繁榮和大發展;如果方向錯,就會有大麻煩。」
南韓這個強悍的「朝鮮虎」已經蓄勢,企圖再自谷底躍起,至於方向對不對,時間將會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