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包容異己文化開始

趨勢科技陳怡蓁: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5-10-01

瀏覽數 3,450+

從包容異己文化開始
 

國際觀其實就是深度的跨文化接觸(cross-cultural exposure),而表現於外的就是對異己文化的包容(inclusive mind)。

 其實世代之間的成見(stereotypes)還蠻深的,我才剛送兩個兒子去美國念研究所和大學,他們兩人在台灣時,都超愛一個白人饒舌歌手阿姆(Emine),我一開始很排斥,很受不了這種音樂,心想這是什麼歌啊?原來阿姆是知名饒舌歌手,饒舌歌原來不登大雅,這個源自黑人文化的流行音樂,原來都是黑人包辦的,阿姆打破了這個紀錄。

 後來我了解到,阿姆原來是成長於美國賓州匹茲堡的貧民窟,母親不理他,從小被迫和窮苦黑人為鄰,以致學會黑人饒舌歌,他的故事很感人,讓我開始接受和了解這種流行音樂。

 也因此反省到我自己年輕時,也迷上披頭四(the Beatles),當時我父親還不是批評:吵死了!這是什麼音樂?

加深跨文化的接觸

 現在我和Steve(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每次出國,都喜歡找最冷門、偏遠的異文化,西藏、新疆、中亞、南美等,就是要體會這種「深度的跨文化接觸」(Exposure)。國際觀的另外一個主要精神是要打破自己習焉不察的「舊思惟」(break older assumptions)成為「通達的人」。「通達的人」,平衡又快樂,學習能力強,又嫻熟國際跨文化各領域,是最有競爭力的國際級人才。

 我認為培養國際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一份有國際出差、外派機會的工作,和外國同事共同工作的需求,會逼得年輕人不得不去了解深度的跨文化接觸。目前,台灣年輕人的世界觀,有一股新趨勢是去苦行、流浪,這種國際觀當然也不錯,可是適合藝術傾向比較濃厚的特殊人物,多數人吃不了這樣的苦,於是花大錢參加旅行團出國旅遊,這樣的國際觀有點片段,因為只是在博物館看看異國文化,不夠深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