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的國際大導演李安又得獎了。以《斷臂山》二度奪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很多人說,是紐約造就了李安。
中研院李遠哲院長、曾志朗副院長、洪蘭教授都是在美國加州大學揚名立萬,才回台灣奉獻。很多人說,如果當初三人拿到博士後,選擇直接回台灣,只怕學術成就不像今天這麼高。
台商征戰大陸,豐收者頗多。其中「元祖麻糬」是近年來頗為「火紅」的一家食品加工廠,光是在大陸就擁有一百一十七家門市。這家公司是四分之三世紀前,發源於中台灣、雲林縣虎尾鎮的青木屋糕餅行。這幾年,有人問元祖食品董事長張寶鄰,既然你故鄉在虎尾,「要不要回虎尾也開一家門市?」張寶鄰不好意思地說,「虎尾太小了。」
是的,虎尾太小了,台灣也太小了。台灣因為位在地球兩大板塊的縫隙,地震頻仍,中央山脈、東亞第一高峰玉山,幾乎每年都還在長高。三萬六千平方公里,雖然和荷蘭、比利時在伯仲之間,但是孤懸海上,時常讓人覺得在西太平洋的這個蕞爾小島,發展腹地有限。
說了這三個故事,主要是要陳述《30雜誌》本期的封面專題:「國際觀」的重要性。由主編李康莉和召集人張卉穎企劃報導。
國際觀為何是一種基本素養?因為國際觀應該是和個人的品行、教養同樣重要的一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青年必修課。
巧的是,今年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終戰一甲子」。六十年來,台灣於戰後藉著絕佳的國際環境發展了大量的出口產業,並造成了高度繁榮。然而今天面對後起之秀——大陸興起,台灣的就業機會很多外移到大陸,很多人感嘆:台灣太小了,台灣太擠了。
台灣30歲世代有一小部份比較進取者,也經歷過大陸的職場,有成功、有失敗,但是他們都學到了寶貴的一課——「立足世界,放眼台灣」才是正確的態度。太過暴虎馮河、自我感覺良好的「政治正確」論述,正在耗損台灣的競爭力;短暫政治激情過後,台灣的2300萬人民還是要面對經濟生活的壓力。主計處說,台灣的社會棟樑從25歲到34歲的青年,共有374萬人;這龐大的一群,台灣的未來之所繫,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慘烈競爭,如何儘快擁有開闊的國際觀——這可能不只是一個基本素養,更是日後謀生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