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可以打造CEO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5-04-01

瀏覽數 5,700+

女人心可以打造CEO
 

2005年2月初,惠普(HP)執行長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在眾人一片錯愕的情況下,被惠普的董事會要求下台,這位自1999年接任惠普執行長以來,一直被媒體譽為「全球第一商業女性」的代表人物,終究卸下了5年半女性CEO光環。

菲奧莉娜曾經說:「我先是管理者,然後才是女人。」女性在職場上向來有一套所謂「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理論,強調女性工作發展到某一個階段時,勢必會碰到一層無法突破的限制;但是菲奧莉納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地表達了她對女性在職場上發展的看法,意即只要你夠有能力,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你向上發展。

性別不再是框架

事實也證明,菲奧莉娜的下台主因,確實與她的性別無關,而是她的決策失誤與行事作風,導致後來失去人心及董事會的支持。

即便如此,外界過去對菲奧莉娜的關注,常常還是在她的女性特質上大作文章,像是她的亮麗外貌與穿衣哲學等;而菲奧莉娜本人似乎也能善用自己天賦的外貌與成功的穿衣哲學,為自己的職場生涯加分。

法國當代思想家與女權運動先驅者西蒙‧波娃曾經在《第二性》一書中談到:「男人開始對女人的新地位讓步,而女人也因為不再受命定的壓迫而感到自在;今日的職業婦女也不忽略去表現女性化,亦不失去其性感。」西蒙‧波娃的這段話,對照當今女性在職場上地位與發展,女性在跨入21世紀後,在角色扮演方面似乎已經輕鬆許多,可以自在地做自己。

能力更重於性別差異

相較於早期的女性CEO總是努力讓自己在男性為主的圈子裡看起來中性,才顯得較有權威感,現在的女性CEO逐漸擺脫這項束縛,因為能力已經重於一切。

南僑化學工業家品事業部及僑聚貿易事業部總經理李孟娜回憶說,早年她在擔任女性高階主管的角色時,每天上班的衣著,套裝絕對是唯一的選擇,而且顏色要莊重、衣領更要堅挺,十足一副女強人的樣子,用來提醒別人,也用來提醒自己。難怪商場上一向認為黑色套裝是屬於女性中高階經理人的標準裝扮。

不過,隨著教育普及與女性知識水平的提升,女性已經開始與男性平起平坐,特別是在用人唯才與適者生存的商業體系下,能力已經超越性別的障礙,成為許多女性晉升到高階主管位置的主要原因。相對地,在衣著打扮方面,女性主管也逐漸忠於自己的女性特質,開始跳脫出基本款,朝個人的風格與特質邁進。

女性溝通更符需求

除了教育普及與資本主義能力掛帥的影響外,女性在職場上勝出有很多原因。過去傳統對女性工作者的定位,多半都被框定在人力資源、財務與行政單位等後勤工作領域中,那是因為女性天生擁有細膩、善於溝通與關懷他人的本質,十分適合在這些領域中發揮。但是隨著企業的變革,企業主也逐漸發現女性擁有的這些特質若能善用在前線工作,如行銷業務單位,或是管理層次上,反而會為企業帶來加分效果。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曾經針對女性高階主管議題,撰文探討為什麼愈來愈多的女性可以擔任高階主管的原因,結論是女性善於溝通的技巧能力,讓她們在管理工作上可以更有效率。

除了溝通能力之外,現在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福利制度若是愈完善,女性參與政經的比率就會相對地提高。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所發布的性別權力測度(Gender Empowerment Measure,簡稱GEM)統計指出,福利制度最完善的北歐國家,女性的政經參與率與其他國家相比相對較高,例如GEM值排名前5名,就分別被北歐國家挪威、瑞典、丹麥、芬蘭與荷蘭佔去。

所以去年才走馬上任的青輔會主委鄭麗君說:「女性參與政治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步的重要指標。」

女人當家時代的來臨,背後自然也是社會福利制度運作良好的結果。

權力是共同的課題

雖然女性在邁向職場管理階層的道路遠比男性崎嶇坎坷許多,但現代人已經逐漸開始正視女性在職場上取而代之的領導地位,雖然性別議題還是存在,但是它只會變成焦點,而不再是女性的職場障礙。

職場女性未來要克服的恐怕是對自己的挑戰,在嚐到過去男性才享有的權力滋味之後,如何避免掉入權力的陷阱,成為女性未來的課題,菲奧莉娜下台的原因之一,正是眾人所詬病的權力傲慢。

至於男性方面,既然職場遊戲規則已經開始被女性逐一打破,未來男性要思考的方向,恐怕得調整傳統男性對女性主管的態度,開始適應如何與女性主管共舞。

1.南僑化工家品事業部總經理 李孟娜

不做壓力,但做影響力

李孟娜

1962年生

台大歷史系畢業、台大MBA碩士

曾任荷商聯合利華市場經理、台灣雀巢公司品牌經理、

美商家樂氏行銷公司台灣分公司台灣區經理

現任南僑化學工業家品事業部及僑聚貿易事業部總經理

李孟娜是一個很精采的女性CEO人物,她的精采在於思想上的前瞻性,無論是從職涯轉換的分析,到女性主管的角色定位,她都能精準地看出背後的真實意義,正因為如此,她予人的親切外貌,從來都不是女強人的氣勢。

時勢造英雌

李孟娜31歲便擔任聯合利華(Unilever)外商公司中國市場經理,正式踏上女性CEO之路,這些年她所累積多元跨國品牌與多地區行銷實務經驗,讓她從外商轉戰到目前熱門的傳統產業,都可以得心應手。

李孟娜說十幾年前的女性經理人在台灣是屈指可數的,不僅如此,一般男性對女性主管的角色也多是負面評價,女性在職場上被定位的角色往往是「功能」而不是「責任」,所以當時女性在職場上最常擔任的工作,多半是助理、祕書或是會計之類的後勤工作。

不過,時代在改變,職場上自然也經歷一番變動。

她指出1990年對台灣職場上的女性來說是一個分水嶺,因為1990年以後,很多男性的中高階經理人紛紛轉戰中國大陸,一時之間,台灣地區的中高階經理人忽然出現一個很大的空洞,於是企業主開始拔擢公司團隊裡優秀女性擔任主管職務,男性反而倒過來要開始適應頂頭上司是女性的事實。

有別於男性的優勢

女性被拔擢擔任高階主管後,將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敏銳度帶到工作團隊中,自然展現與過去男性主管截然不同的管理風格。李孟娜分析台灣目前許多傑出的女性主管,有很多人過去都是在老闆身邊擔任祕書,「因為跟了一個優秀的老闆,日積月累學習,所以也變成一個優秀的主管。」

另外,社會的傳統期望值過去都是集中在男性身上,使得女性在職場上比較沒有所謂的升遷時間表,在工作期望值不大的前提下,反而能夠為自己累積紮實的實務經驗與學習,這是男性在工作上總是期待幾年之後一定要晉升,在實務經驗上的累積卻遜女性一籌的重要原因。

這些原因更成就了近年來台灣傳統產業為了走出生機而力求分工與全球化的趨勢,在這個重要的節骨眼上,女性善於溝通與敏銳特質,成為企業愈來愈重視女性主管的主因。李孟娜也舉例外商公司特別喜歡重用亞洲的女性,「因為他們認為亞洲女性外語能力比男性強,反應快又願意做實務的事,就連薪水也比男性低。」

避免自築天花板

2005年初,惠普女性CEO菲奧莉娜被迫下臺,李孟娜的反應是:「一點都不意外,因為她不是敗在性別,而是敗在自己。」

當世界快速變動,你準備好了嗎?現在用最優惠【2.5折】訂閱遠見,掌握全球視野與領導人思維>

她指出男性主管與女性主管最大的不同,在於男性主管習慣用呼朋引伴的方式帶領工作團隊,形成所謂的「共犯結構」,成敗都屬於團隊。

女性主管反而容易有一枝獨秀的情況,因為天生的狹隘特質,一旦坐上重要位置反而很難與部屬交心,或是放任下屬做事,這也是菲奧莉娜讓眾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因為大家只看到她的個人光環,看不到她的工作團隊。

女性過去擅長處理細節的工作特質,在換了位置之後反而成為阻礙,因為CEO的任務是要用全面的角度來做好管理的工作,如果一味著重細節部分,要如何帶領團隊看未來?

化身不可或缺的角色

幾年前,李孟娜看出傳統產業可以學習更多的利基,結束多年的外商公司經驗,毅然而然跳入傳統產業中以男性為主的製造業,重新學習製造業裡有關生產、研發、化工、包材等偏重男性的領域。

李孟娜說,傳統產業裡女性被制約的部分更多,畢竟在製造業的領域裡向來都是男性當家,但是只要主動學習,照樣可以在男性居多的會議桌上舉手發言。關鍵還是在學習,因為學習是不可替代的。

作為傳統產業裡的高階主管,李孟娜讓自己的角色盡量不要突出,她希望做到的角色就像空氣或是水一樣,不對旁人產生壓力,卻有一定的影響力,因為空氣與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此,李孟娜認為天花板理論如果要套用在女性CEO的身上,那是自己將自己設限。「身為一個CEO,更要懂得欣賞不同的人,廣納百川,用直升機的理論將自己從平地抽身直起,才會做得長久。」

2.青輔會主委 鄭麗君

關懷的爆發力

鄭麗君

1969年生

台大哲學系畢業、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碩士暨博士候選人

曾任「留法台灣同學會」發起人暨會長、台灣智庫執行委員兼辦公室主任

現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35歲執掌行政院青輔會主委,被喻為行政院最年輕的部會首長與最年輕閣員的鄭麗君,一頭披肩長髮、瓜子臉、細白的皮膚、纖細的身材,加上柔和的說話語調,長年茹素的鄭麗君予人的第一印象,竟是十足的女性柔和特質;但是翻開過往歷史,又不得不讓人驚歎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有著驚人的爆發力與勇往直前的剛毅。

總是站在抗爭的第一線

1991到2001年這段台灣民主轉型期間,因為政治理念衝突所爆發的各種抗議事件,都少不了一位年輕女性的聲音與身影;從野百合學運、要求國民大會全面改選、籲請萬年國代下臺的靜坐抗議,以及留法期間率眾衝入中國駐法大使館,舉著「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白布條,鄭麗君永遠站在抗爭的第一線。

在那個兩性尚未共治、兩性少有平權的年代,她的熱情舉動嚇壞了自己的家人,那時家人都是打開報紙看到頭條新聞,才發現女兒又「闖禍」了。好幾次,鄭麗君的父母都是淚流滿面地跟在女兒遊行抗議的隊伍後面,苦口婆心地想要把女兒拉出隊伍,結果不但喚不回女兒回頭的意願,反而親眼看到站在第一線的女兒因為抗爭而挨揍,或是為了堅持理念靜坐絕食而奄奄一息。

學生時代埋下女權種子

回憶過去歷史,鄭麗君說,傳統對女性的期待,無非就是大學畢業之後,找到一份好工作與一個好老公,但是她偏偏就要跳脫這種僵化的定位。

於是從唸北一女擔任班長開始,她就帶頭挑戰當時學校的各種規定;進了台大之後,這種叛逆精神更加開花結果。鄭麗君說,倒不是刻意叛逆,她只是沒有辦法忍受不合理的制度,所以堅持到底。

大學畢業之後,她理所當然地選擇前往法國留學,因為那是女性主義發源的聖地,關於兩性平權與女性思維在歐洲社會所呈現的樣貌,在她留學巴黎的8年中,有深刻的體會。

鄭麗君說,北歐國家女性從政比率比美國來得高,以瑞典而言,有高達47%的女性參與政治,挪威更是過半,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揭露了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福利制度愈完善的國家,女性參與政治的機率就會愈高。

「所以女性從政的多寡,也可以視為一個國家邁向文明的指標。」鄭麗君說。

少數合力對抗天花板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政治生態,女性從來都是屬於少數民族,所以鄭麗君不諱言玻璃天花板對於從政的女性而言,更加明顯。

什麼樣的玻璃天花板呢?

她指出女性就算進入政治圈子,常常還是停留在行政與後勤,或是開會時準備茶水之類的任務,而且大部分的會議場合,領導者及與會者幾乎都是男性。話雖如此,這群政治上的少數民族也發展出一套對應策略,那就是發揮女性團結的力量,同時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讓別人注意你的存在。

鄭麗君說,她很少崇拜偶像,因為她一向都主張破除偶像的迷思,但是她尊敬過去威權時代敢為民主嗆聲,甚至付出牢獄代價的女性政治人物。

「因為她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用女性天生對人的關懷特質,達到一種在政治上奉獻的精神,」鄭麗君說:「這和男人在政治上追求成就感與位置的企圖,有很大的不同。」

體制內外始終熱情

作為一個學運的運動者,長期以來,鄭麗君習慣隱身在民進黨幕後的台灣智庫,協助政策的規劃與研擬,默默地實踐自己的理想;去年忽然被點名要求從體制外跳入體制內擔任政府的執行官,鄭麗君起初的意願其實不高。

她不斷地叩問自己:「我可以為大家做什麼?」這是她長久以來的思維方式,終究,她還是認同了「在體制內一樣可以完成理想」,遂接下青輔會的首長職位。

身為一位年輕的女性政務官,她的確發揮了女性的關懷特質,開始提倡青年志工的理念,希望年輕世代能夠主動關懷人群。也許是堅持要對大眾有貢獻的信念,鄭麗君將她的青春歲月全部投注在政治運動上,在這個向來以男性為主的政治生態圈裡,她的表現不但耀眼,而且從不退卻。

十幾年來,將熱情完全奉獻給政治,仍然單身的鄭麗君,言語間沒有絲毫的遺憾,隱藏在她柔和氣質下的,只有冷靜的自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