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人喜歡進外商公司。外商的福利好、教育訓練紮實,而且重能力與經歷,較不看年資,年輕人容易出頭天。經緯智庫公司副總經理林知明指出,外商總經理的年紀平均在35~40歲。只要條件優,年紀輕輕就足以擔當大任,擁有盡情揮灑的舞台。
然而相對地,外商公司裡的佼佼者比比皆是,競爭激烈,該如何脫穎而出,成為跨國高階經理人呢?
1. 企圖心∕別怕取代老闆
台灣人較含蓄,工作上少為自己爭取。歐美人士習慣要求升遷,大約每2~4年職位就會晉升。相較之下,台灣人顯得工作企圖心不強。
林知明曾為某外商找到一位學經歷各條件都很優秀的候選人,然而經過面談,卻被認為企圖心不夠。對方問該候選人,未來5年個人有何計畫。而他希望聽到的答案是:「未來5年,我要取代你。」
經緯智庫公司協理周芳瑜負責為客戶尋找財務方面的專才。周芳瑜的客戶告訴她,台灣財會人員的素質和廉潔令人信賴,但容易瞻前顧後,面談中無法展現很高的信心。「要給他舞台,他會躍躍欲試,但又很害怕。」周芳瑜形容。「有機會一定要衝!」班哲明集團董事及總經理馮子樑以追女友傳神地比喻,好比喜歡一個女孩子,一定要讓她知道,她不喜歡你沒關係,但是一定要跟她說,你才有機會。爭取工作與職務也是同樣的道理。
2. 膽識∕風險大機會也大
願意承擔風險,放棄安穩的環境闖一闖,則更易成就一番事業,能見度大幅提高。
鳳凰科技副總裁暨亞太區業務總經理楊欽銘大學畢業後自美返台,選擇加入當時僅有12人的微軟公司,並自告奮勇負責香港的業務與分公司的籌備,最後當上微軟香港分公司總經理。但是楊欽銘不眷戀已有的職位,跳槽到只有4人的美國網路聯盟,至公司規模發展為20多人時,他又轉換公司到員工僅3人的博科通訊,將公司帶到120個員工的規模。「一家剛成立的公司能學習的非常多,只要不怕苦、願意學,你學會的東西將很多,報酬也就來得特別快。」楊欽銘說。
馮子樑擔任鐘錶業務員時,喜歡賣不好賣的品牌。他認為,別人賣不好,你賣得好,老闆容易看到你的表現;倘若你賣不好,那也沒什麼損失,因為本來就不好賣。「風險和機會是一樣的,風險愈大,機會就愈大。」馮子樑看的是隨著風險而來的大好機會。
3. 溝通∕敲開決勝之門
擔任跨國高階經理人,優良的溝通能力亦不可或缺。周芳瑜曾面談一位具有美國耶魯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的求職者,6年的工作經歷中,待過3家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周芳瑜滿懷期待地展開面談,卻被澆了一頭冷水。對方對曾工作的公司組織描述不清,而且周芳瑜問兩、三句話,他只回答一個字,給人很大的距離感。「這個人真是可惜了。」周芳瑜心裡想。
「溝通才是決勝的關鍵。」楊欽銘以自身的經驗表示,跨國經理人最重要的特質是溝通能力,因為跨國經理人處理的都是「人」的問題,舉凡說服客戶、與合作伙伴協商、告知員工營運目標等,都需要溝通的智慧。
4. 國際視野∕跨洋反攻
你適合當跨國高階經理人嗎?別忘了看看自己能不能適應當個「空中飛人」。
「跨國」高階經理人,須管理多個國家或區域,也必須經常出差。Adobe東南亞業務總監暨台灣區總經理李孟掌管東南亞9個國家,平均一個星期出差2次;馮子樑平時住在香港,除香港的業務外,每個月到台灣一次,停留3至4天,一年到大陸3次,一次待2個星期,視察地區極廣,可能上午人在北京,下午就得到上海。而他一年前往韓國2次,一次停留1個星期。楊欽銘更因目前主力在大陸市場,已搬到北京居住。
由於近5年大陸市場崛起,外商紛紛將總部移至大陸,台灣人想擔任跨國高階經理人的競爭更加激烈。周芳瑜表示,好學歷是第一張門票,外派經驗則是絕對必要。到國外求學或具外派歷練,再回國服務是較好的途徑。周芳瑜建議:「若死守台灣,機會不容易落到身上,現在要從國外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