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傳統產業國際化-進軍海外最要年輕人

柯芷伶
user

柯芷伶

2005-02-01

瀏覽數 6,000+

傳統產業國際化-進軍海外最要年輕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Stage1:巨大機械(Giant)企劃行銷專員游宗錞幾天前才從荷蘭回來,他指著台中總部空蕩蕩的行銷部門解釋:「我們部門的人常待在歐美,有事才會回台灣,這裡倒成了臨時辦公室。」他正是為了3月份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才回來。

Stage2:任職於紡織業股王聚陽實業,年僅30歲的業務經理李沛盈回憶,當初只是菜鳥時就有機會隨主管至美國,向百貨公司Sears(與Kmart合併後成為全美第三大零售商)做簡報、爭取訂單。「可以認識世界級成衣零售商如何運作,真是大開眼界!」她說。

Stage3:中華汽車與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Daimler Chrysler)結盟,聯合福建汽車在大陸成立亞洲地區賓士的產銷基地,日前中華已派出15人先遣部隊至對岸籌備。「未來幾年,從生產、研發到行銷,中華汽車將有更多人才派駐大陸,與國際大廠賓士汽車合作。」中華汽車管理部經理劉常裕說著,象徵中華汽車的員工將從台灣楊梅飛向全亞洲。

國際舞台上環遊世界的空中飛人情節,你以為只出現在外商或高科技公司?事實上,各類跨足海外的本土製造業,包括紡織、工具機、汽車、化工等等,也就是平日不引人注目的傳統產業,給予年輕人的國際舞台更寬廣。

擴張趨勢

傳統產業產銷全球化

走入巨大機械位於台中大甲的辦公大樓,迎面而來的員工都是年輕面孔,而這個33年的老字號,員工平均年齡只有30歲,比集團年歲還小。「因為我們還在擴張,不斷需要新的人才補充。」巨大的發言人許立忠說明。

自1986年巨大在荷蘭設立捷安特公司後,持續拓展海外市場,目前全球已經有10個行銷中心;而在歐洲、台灣、大陸共有5個製造廠,運籌全球的佈局大致底定。十幾年來每一次擴張,都是由年輕人打頭陣,嘗試機會多也特別容易立戰功,因此台灣行銷總部的經理都不過才35歲。

巨大企劃行銷專員游宗錞,30歲,便是看準國際舞台而來。他今年已經飛了3次歐洲、1次美國。對比於大學時代的朋友都在台北的金融、電子業領高薪,他更驕傲自己擁有的國際觀:「我想他們不一定有機會像我一樣,能飛到世界各地用英文跟客戶溝通、吵架吧!」巨大機械是「傳統產業國際化」最好的例子。以前想追求國際視野的求職者,外商公司曾是唯一選擇;但現在情況已變,傳統企業紛紛佈局海外,正是需要開疆闢土人才時刻,年輕人可趁此時搶舞台。

外商「頭等艙」優勢不再

外商企業,雖然仍具備完整的人才培訓、透明的升遷制度等誘因,但對於重視國際視野、自我實現的人,在龐大的體制中不一定有機會測試實力,倒不如在中小型傳統產業尋找天空。

更何況,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台灣的外商規模逐漸萎縮,因為整個亞洲的外資幾乎都集中在大陸。根據經濟部統計,2000年至2003年外資投入連續3年皆呈下降趨勢。相反的,2004年台商對外投資(外國加上大陸)的金額約92億美元,尤其是對大陸投資,比去年成長52%,其中製造業佔比例90%(包含電子電器製造業)。「傳統產業國際化」與「外商在台萎縮」兩趨勢並行,該到哪裡搶位置?答案很明顯。跨國企業的經營模式為:研發與總部通常設在母國,佈局海外的只是製造基地、銷售中心,在地人才的任務是協助外商經營本地市場,很少能佔到全球運籌的位置。也就是說,若身處外商,你能看到的、能掌握的只有台灣這塊市場。而當台灣進軍世界,開疆闢土的必定是台灣人;當自有品牌在世界市場冒出頭,能站上高位的也是台灣人,成名能趁早!

人才需求

研發行銷通通要

傳統產業典範(Paradigm)的轉移,隨著其國際化的腳步推演,從生產製造取向變成著重行銷與研發。剛好應合台灣電腦教父、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所提出的微笑曲線:從低毛利的製造往高附加價值的兩側上移,加強研發、創造品牌。

這代表從製造業典範漸漸移向服務業典範,強調以顧客為導向。

產業開始轉型,人力需求也豎起新標竿。早期只要低階技術工,現在各家傳統企業莫不重視研發團隊,必須針對客戶要求改良產品、甚至創造自有品牌;MBA更是搶手,必須擁有流利英文、說服技巧才能奪佔市場。而由於企業國際化,面對的是全球市場,更需要跨國採購、趨勢預測、運籌管理等人才。

中華汽車的研發青年團隊,平均年齡34歲,便擔負著中華能在世界舞台發亮的責任。

勇於創新者受肯定

台灣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一向來自外國公司。例如中華與日本三菱技術合作,早期日本母廠做好設計圖來台組裝,能更動的地方有限,連外觀設計都一樣,這源於當初日本原廠對台灣的技術還存有疑慮。

遠見39週年|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超級好書《黃仁勳傳》、《為什麼要睡覺》、《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但經過研發部門不斷爭取,目前底盤、外觀、內外裝等都能變更設計。

中華汽車產品工程部副理廖景雲說道:「我們能做的改變越來越多,可以挑戰原廠,甚至比原廠還好。」

產工部課長曾潮金則以Grunder轎車為例:「外觀已經與原廠的完全不一樣,其中大部分是出自我們的設計概念。」他語氣透著驕傲。因為這是中華與三菱共同認可,正式宣示外銷的車款,連日本本土都沿用台灣的設計。

不自滿於此,廖景雲表示,他對整個研發團隊還有更大期望:「有一天能做出完全屬於中華設計的車型,並獲得國際肯定。」

隨中華汽車的海外擴張計劃,他的夢想實現應該不遠。中華在大陸轉投資的東南汽車已經是中國第二大輕客車廠,另外與德國賓士大廠的合作案也底定,這是中華給青年團隊的舞台。

發揮空間

不怕出錯,就怕不冒險

而許多年輕人是陰錯陽差進入傳統產業,才驚覺發揮空間如此大。聚陽紡織的客戶是美國前八大成衣零售商,有Wal-mart、GAP、Express、Kmart、Sears(Kmart、Sears現已合併為Sears Holdings Corp);全球有7個工廠,東南亞有6個廠,最遠一個在中南美的薩爾瓦多。如此寬廣的產銷佈局,從行銷、設計研發、布料採購、生產管理全靠一批年輕娘子軍穿針引線、闖蕩國際。

李沛盈與黃渝晴都大約30歲,兩人國內企研所畢業後,當初都想去消費性產品外商P&G、嬌生,沒想到一前一後都進了聚陽。「的確也是有朋友問我為什麼進『夕陽工業』。」李沛盈說。「對啊,同學會聊到每個人的職業時,我都自動被跳過,大家對紡織業沒興趣吧!」黃渝晴也補充自己的遭遇。但是兩個人進來之後都不想走了,因為聚陽給的發展空間很大,也容許失誤。李沛盈曾經訂錯一款拉鍊,等到察覺錯誤時,貨已經在海上飄無法挽回了,公司緊急採購正確的拉鍊送出,貨物、運送費全由公司負擔。

排行榜上的隱形舞台

在產業國際化初始,這類業務疏失一定常出現,但邁向世界,這是必然要承擔的風險,沒有錯誤的試煉,哪能累積跨國運籌的能力,培育出在市場上拚搏的大將?聚陽董事長周理平深知此點,總是說,「訂單少幾份不要緊,『人』才重要。」傳統產業珍惜人才,留人要留心,這正是聚陽經營實力堅強的關鍵。

每年各家媒體例行調查「年輕人最想進的十大企業」,高科技產業必定佔了6成以上,傳統製造業只剩幾家龍頭大廠還在排名內,顯示年輕族群對傳統產業仍存有誤解。

但正如104行銷總監邱文仁所說,職涯規劃首重選擇「職務」,職務是可移植的,專才是能累積帶著走的。

當傳統產業提供廣大國際舞台,何不先試煉自己能不能站上世界浪頭、培養寬闊視野。國際闖蕩1年,或許比得上國內蹲點3年。

將目光從閃亮排行榜上移開,你該仔細觀察哪些傳統產業正積極向國外擴展、營收成果如何,這類傳統產業國際化的排行榜是隱藏、鮮為人知的,看不見的排行榜才重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