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陳道明才剛從日本、香港回來,月中又將出國,預計在馬來西亞待1星期,回來幾天後,再去上海待3個禮拜。常有人問45歲的陳道明,身為一個國際人,在跨國公司間當「空中飛人」的生活,感受究竟如何?「這是一種工作挑戰,每天要面臨不同風險;這是一種社會公益,為客戶將風險轉移、改善,我自己認為這是一種社會功德。」他說。
當機會來臨時
1991年,正值30歲也是婚後的第二年,他從台塑集團台化公司的高專職務,跳到蘇黎世保險集團當產險顧問。其實他考了兩家外商都被錄取,但因為結婚了,最後就挑選離家比較近的。蘇黎世服務7年後,美商安達保險(ACE)來挖他,他便欣然接受協理的職務。
之前在蘇黎世保險集團的時候,他的重要客戶之一是台積電,為台積電做風險管理。離開蘇黎世後和台積電關係中斷2年,後來他跳槽到美商,到這家安達保險任職後,又二度變成台積電顧問(台積電的晶圓代工的機械廠房,兩家都有投保)。當他去新竹的台積電上風險管理處理課程時,台積電的一位經理是他交大的學弟,但因為不熟稔,對陳道明一開始不是很客氣(可能是因為陳道明氣質樸拙、內斂不愛現,不深交的人難以得知他的專業功力便加以輕視)。這個科技金童為了測試陳道明的實力,便出了一個考題,問他下游封裝業的事,題目是:「從封裝業的未來趨勢來看,那種製程終究會最賺錢?」
當專業夠實力時
陳道明的回答非常專業。他說,目前以台灣來看,過去是以QFP、BGA為主,但因為競爭太多,現在已經進步到flip-chip的技術了。在6、7年前還沒有人知道flip-chip process為何的時代,當陳道明點出這個趨勢,便讓那位科技金童在震驚之餘不禁反問:「你怎麼除了半導體的製造知識以外,連下游封裝業的製造方式都知道?」光從這件事就能顯示出他的價值:除了賣產險,他還可以提升這項產業成為「顧問」。
陳道明的風範展現出一位國際人對未來趨勢的掌握,扭轉一般人對「保險」的狹窄、刻板觀念;也說明實際上在工業界做過、了解工業界做法,是可以抓到訣竅的。一旦你了解工業界的根本競爭要素,至於其他產險的法規,只要以後努力用功即可。因為保險金額、保險範圍的授權,是必須深入了解那個產業的,陳道明將自己在台化六輕的建廠經驗充分應用出來。
當挫折不斷時
很多人看到陳道明如此風光,卻不知他到達今日成就之路的曲折。
其實,他的崎嶇人生早在唸交大的時期就開始了。花蓮中學畢業的他,1980年考進交大時非常高興,雖是航海相關的冷門科系,但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一段時期(蔣中正總統時代),國家政策是以發展海洋技術為主,一時交大、海洋大學的輪機工程學系紛紛成立,故航運當時極為盛行。交大曾經設有輪機工程系,陳道明入學時即就讀此系,後來他大四時,教育部決定廢掉交大這個系,併入機械工程系,所以陳道明拿的是機械工程的學位。當時校舍在山區裡,娛樂活動不多,便將學習、修課當主要活動,最早開始的跨國經驗,便是在大四實習時,開始跑日本(接船)再到菲律賓。
退伍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壢的金像電子,上了幾天班,由於不喜歡印刷電路板的環境,一時覺得前途茫茫,最後在期限前2個月才決定報考研究所,終究以6分飲恨沒有考上台大造船所,清大、交大也都沒有考上。想想原本85年剛退伍時,十信事件造成經濟大蕭條,工作十分難找,同學邀他到美國留學,但一方面猶豫求學之路坎坷;一方面猶豫就業問題;一方面猶豫是否留在國內唸研究所,退伍後在家足足待了一個月,思考未來方向。
當時以一個來自花蓮、畢業於交大機械工程系的青年來說,人生規劃多半會考慮進入東元、台塑等傳統產業集團,事實上,他還真的進了台塑,也曾想過在台塑終老……
當工作一波三折時
研究所沒考上後,86年看到六輕在徵求人才,因而考進台塑集團,分發到王永在的台化公司負責六輕專案。身為第一批種子人員,採用波蘭的know-how,當時便曾被派到波蘭去見習,一次耗上1個月。由於輕油裂解的製程當時是透過德國一家工程公司仲介買的,所以往往是先到德國開會再到波蘭,開始了國外奔波的經驗。
當時因設廠土地問題鬧得風風雨雨的六輕計畫,一開始要將工廠設在宜蘭利澤簡,接著又在經濟部規劃下轉往觀音、最後再轉雲林麥寮、定案在離島工業區。但是陳道明在台化公司負責六輕專案時,是以宜蘭利澤簡為基地,買下know-how,與工程師討論設計與建造,分為基礎設計與詳細設計,預定3年完成,正當一切設計完成後,宜蘭的土地又因污染問題而告吹。
六輕過程一波三折,陳道明也總共在台化服務了5年,前2年在設計,後3年開始便進入六輕換地風波的閒置時期,不停地修改計畫(找土地);同時台塑計畫到美國設立工廠,於是問他要不要去美國4年,因為無法保證拿得到綠卡(需耗時5年),再加上薪資並沒有比較優渥,年資又要重新計算,所以陳道明沒有同意去美國。這期間他還被台化派去蓋火力發電廠,也負責在嘉義等地,參與一座發電廠的建造。
當沒有人帶領你時
91年他考進蘇黎士保險公司服務,終於不必去美國南卡羅納州蹲4年,但是意外地,他天生驛馬星活躍,妻子生下獨子後2個星期,他又被公司告知要動身前往瑞士受訓,他和妻子都是花蓮人,只好央求丈人與家人輪流從花蓮北上台北照顧1個月,當時沒有網際網路,都靠與太太書信往返來抒發思念和辛勞。太太的每一封信,都是在告知還未滿周歲的兒子的狀況,讓他十分牽掛。
至瑞士受訓,挑戰一是語言、二是專業程度。同時,他要跑德英法,必須自行搭乘交通工具──飛機轉火車,沒有人會帶,一切要靠自己,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
重要的是,「到瑞士那裡,公司不一定會教你什麼,你必須靠自己多看多學習,我的那13本法條就是當時練功夫練起來的。」說著,他就拿出電子書光碟3張,這是他的武功祕笈,每一張光碟收藏了所有高科技廠房的產險規格、保險法規、定價、保額等專業知識,一張要1千多美金。公司對他的要求是,自身除了要了解標準外,法規也要了解,人家在問你時也要能馬上為人解答,「做風險管理是一種挑戰,除了要不斷找資料,才能讓客戶對我們信賴與配合!」陳道明深刻的提醒自己。
當越來越順遂時
目前,他工作的美商安達保險顧問是一間國際性的公司,資源較豐富,但要主動學,變成能帶在身上走的資產。除了專業以外,「最重要的是個性,像我是從事產險的,工作是風險規劃和評估,每次談保險就是跟人接觸,決不能讓人覺得你高高在上。」個性縝密的他詳細分析。
同時還必須用功,產業趨勢的知識不可不隨時更新。「你要讓客戶覺得你的服務有價值,因為客戶的跨國特性,會想知道競爭對手的情況,往往需要對各國產業市場趨勢面有基本的了解,你要能說上幾分,像韓國三星怎麼做?新加坡怎麼做?」因為是「飛行遊牧族」,陳道明經常行李一拿,一出去就是2、3個禮拜,一趟疲憊的旅程下來,還得要迅速恢復精力才行。
目前,他加入公會,為同業服務;加入壽險、產險管理協會,為協會服務,開始服務社會、傳承,工作是一回事,但他也提到,當我們事業到了一定程度時,就是該為社會盡一點小小力量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