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七二水災青年群像

柯芷伶
user

柯芷伶

2004-09-01

瀏覽數 4,350+

七二水災青年群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1.敏督利颱風來襲,幾天內就降下千釐雨量,螢光幕上不斷輪播著竄流的洪水、傾倒的家園與哀戚的面孔……但受災地區僅存遍地絕望與無助嗎?深入災區,我們看見受創越深的土地越有勤奮的身影,他們是回鄉重建的在地青年,是外來的年輕社會工作者。

這些青年不是因為七二水災才出現的新血,早在1999年,921地震後,他們便深入山區部落默默重建,經過921地震、桃芝颱風、敏督利水災的一波三折,他們動員的力量更強大、救災的動作更迅速。這群積極的青年,在七二水災時被重新看見……

黃盈豪,27歲,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社工督導,921後便進入部落,負責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沿線包括三叉坑、雙崎、烏石坑、竹林、達觀和雪山坑等6個部落的社區重建工作。

雙肩承擔6個社區
七二水災,和平鄉受災最慘重的三叉坑、松鶴兩地,在和平鄉鄉公所的請託下,由黃盈豪出面負責居民安置中心。其一是設立於東勢鎮的三叉坑居民收容中心,另一處則是設立在石岡鄉的松鶴居民收容中心。

「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跟鄉公所的合作默契很好,而且七二水災當下,盈豪是第一個打電話來表示願意提供協助的人,當要成立收容中心時,我第一個就想到他。」和平鄉鄉公所社會課課長楊馨怡,肯定黃盈豪是個很負責任的人。

除了一股服務熱誠,黃盈豪對於災區居民的安置工作、重建計畫,有他自己一套比政府政策更貼近民心、民需之道。例如,在松鶴收容中心,他有計畫地引導松鶴居民進行部落會議,讓居民有討論公眾事務的開放空間,自主選出班長以管理秩序。「我們有『班長』來管理生活秩序,儘管身處在收容中心,我們希望居民能隨時隨地為自己作決定,而不是聽政府、社工員怎麼說!」居民自決是黃盈豪堅持的理念。

災區服務5年不輟
921發生之際,黃盈豪正在東吳社會工作所攻讀碩士,然而,社工理論才念到一半的他,毅然決然來到大安溪沿線部落協助重建,修習社會「實務經驗」學分,5年不輟。能像他一樣在災區持續經營5年的社會工作者很少,他看多了來災區蜻蜓點水的單位,當居民說出需求後,那些單位卻是拍拍屁股就走,黃盈豪立誓不讓自己變成那樣。

「我說出自己的承諾,用生命下賭注,讓別人都知道我願意做、讓部落的人願意跟我一起走。」這是把生命與部落綁在一起的氣魄,讓黃盈豪在地扎根,部落人拿他當自己人看。

選擇在部落推行社會工作,黃盈豪倒是有遠大的理想。他認為台灣的社會工作沒有獨特性,不論學術界或實務界都侷限於複製國外經驗,「台灣社工界要找出路,一定要發展屬於台灣的社會工作,原住民部落工作,就是最特殊的在地社工實務。」黃盈豪說。

2.兄弟 謝至翔∕把部落當家人

若說七二水災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大安溪工作站社工員謝至翔肯定也算上一個。七二水災當天,他正陪著未婚妻在台北選婚紗;一接到協助災民遷村的電話,和部落居民情同手足的他,選擇丟下未婚妻,飛車趕下台中。

「還好未婚妻沒跑!」他誇張地呼了一口氣。

有情入災區
謝至翔家境優渥,是南投地區的望族,選擇待在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領微薄的薪資,「不是因為什麼社工崇高的使命。」他笑稱:「與部落深厚的情感才是我留下來的主因。」因為部落的居民個個都像是他的家人,「兄弟姊妹的事,當然就是自己的事!」

接下協助災民遷村的工作後,謝至翔的結婚計畫,便多出一個新行程:來回奔波於台北與情況特殊的三叉坑。921地震至今,大安溪沿線部落只剩三叉坑居民還住在組合屋內;遇上敏督利夾帶暴雨來襲,組合屋又成水鄉澤國,這些居民轉而被安置在東勢國小。

救援有隱憂
救災物資不匱乏地運入,謝至翔卻隱憂於隨著物資而來的「災民心態」。參與部落長老與鄉公所的救災重建會議,他常聽見長老們抱怨物資不夠。「運上組合屋的米堆得像小山高,我們物資已經很多了啊。」謝至翔的疑惑,被長老們理直氣壯的回答反駁:「那不一樣啊,我聽別的地方都有發沙拉油,怎麼我們這裡沒有?」

0902蕭菊貞空中沙龍|《造山者》親自與你分享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我想提醒部落的,是『公平』兩個字。」謝志翔憂慮災民習於政府的給予,變得怠惰不思自立。顯然,災區重建工作,除了物資上的分配和運用,災民心靈上的重建與引導,也考驗著謝至翔這樣的社工員。

3.承擔 林建治∕凝聚部落的大頭目

三叉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建治,對在災區裡隨物資發送而蔓延的怠惰心態早就有警覺:「我說,這個叫『災民心態』,絕對要破除!」

積極破除災民心
收容中心有冷氣可吹、拿不完的物資、三餐免費供應,他擔心衣食無缺的日子讓族人心生倦怠,不願回到山上組合屋。因此水剛退第二天,林建治就號召部落裡的年輕人上山清洗家園。原本就低矮潮濕的組合屋,被大水「造訪」後更形殘破,牆上被蝕出大洞、冰箱電視不能用、家具被泡壞,屋內清出的垃圾在陽光下蒸散著惡氣。「總還是我們的家,得趕快清一清回來住。」一位部落青年告訴林建治。

組合屋的簡易自來水斷了,沒水可清洗家園,他們爬下澗谷找水源,用發電機把水運上來,林建治與部落的青年以實際行動展現回家的決心。

打拼凝聚部落
帶領居民整建部落的過程中,林建治發覺房子倒了不是最嚴重的事,人心渙散才是衝散部落的危機。「凝聚部落的精神力量正在崩解,才是最恐怖的事!」於是他毅然擔下重建的大任,想找回從前的部落。

然而,三叉坑部落重建過程多舛,「易地重建」不易。自921以來,土地產權、工程費短缺等問題延宕了4年,林建治奔波了4年,部落重建的時程也未知地延後,即使未來不甚明朗,他卻從未喪失希望。

「他是我們的大頭目!」部落長老向外人這樣介紹林建治,他卻不好意思地擺擺手要老人家別笑他。身為三叉坑部落的年輕意見領袖,他笑說自己快40歲了,算不上年輕;但在人口結構老化的山地部落,像他一樣願意留下來為部落打拼的青壯年實在不多。

4.女性 覺醒∕最先的力量

在絕對父權宰制的泰雅部落中,女性一直被消音,連工作站找部落全體居民開會,女性都是邊緣者。謝志翔說:「男人與長老坐在裡面舉手發言,女人躲在會議室外觀看,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服輸的榮耀
然而,大安溪工作站培育4位在地女性社工員:林素鳳、喜密‧比令、羅萍、李琇瑩,是唯一勇越雷池的挑戰者。今年,林素鳳更被教會拔擢,成為最年輕的女性長老,這是連男人都想望的榮耀。

過去,女人站上台講話,在部落男性眼中頗為刺眼,而她們每一個都被黃盈豪要求上台,向部落族人報告工作進度。「每次輪到我們上台報告,底下的男人就開始聊天,根本不專心,那眼神就像等著我們出糗!」喜密‧比令回憶著,忍不住怒火中燒。「他們等我出醜,我越要表現給他們看!」在地女性社工展現不服輸的意志,逼的部落男人不得不正視他們。

剛柔並濟之力
除了正面迎戰,她們也使用懷柔政策。素鳳舉例:「我都先從家中的女人下手。」

先讓女人認同工作站的計畫,天天在伴侶面前「宣道」,說計畫的種種好處,最後連固執的男人也被說的動心。

這些女性,曾經是只是無助的受災居民。如今,林素鳳等4人已然成為大安溪重建中心專業的社工員,現在更要支援松鶴居民安置中心,帶領松鶴部落的婦女重建家園,這股災區女性的力量,為部落築成了一道堅固的堤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