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幾年前在波士頓,我曾兼職當過「舞廳活動策畫」,簡單來說就是在夜店宣傳派對。會這麼做並非為了收入,而是因為我想讓更多人聽到我熱愛的音樂。身為DJ為先而公關為二,我的思考邏輯也比較像音樂人而非生意人。當有人問:「包廂有低消嗎?」我只回答:「哪需要包廂?你是來跳舞的啊!」
搬回台灣後,這招則完全行不通。辦了幾場派對後,我發現客人多半都是加拿大籍的英文老師;有些台灣人到了門口,聽說沒位子可坐,二話不說轉身就走,音樂再好、酒再便宜都沒用。
某天,舞廳老闆把我拉到一邊:「老外是吧台文化,老中是包廂文化,這點你還搞不懂?」
吧台文化vs.包廂文化
那時我才真正打開眼睛,仔細觀察:沒錯,歐美人習慣聚集在吧台邊聊天,但亞洲人多半只去吧台點酒,主要還是在包廂裡跟朋友們哈拉。
我相信,這現象應該有不少歷史背景可挖掘,畢竟「酒吧文化」在歐美社會根深柢固,成年人習慣聚在吧台喝著生啤,談論足球和政治;中國人的酒樓雖然熱鬧,但主要還是自己人同桌。從包廂到四合院、京城,放大至萬里長城,也可見中國人對「自己人vs.外人」的空間思維。
正式場合也反映了文化差異。在西方,「雞尾酒派對」是許多晚宴的序幕,其中有個特色(除了雞尾酒之外)就是客人通常會站著聊天;相對來說,亞洲人到了晚宴就盡快找位子入座,若上桌前有時間社交,也是坐在會客室周圍的大椅子上寒暄。
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習慣,叫人改習慣很難。我就發現很多老外即使給了包廂也把它當置物櫃,東西一丟就衝去吧台或四處亂跑;相對的,如果你把土生土長的老中放進純西式的雞尾酒會裡,過了一會兒,很可能看到他站在角落拿著空杯,滿臉的彆扭──坦白說,第一次在美國參加雞尾酒會時,我就是那個傢伙。
站著易走動,坐著可深談
不同社交形式,各有優點:當人們站著聊天時,流動性高,容易在人群之間穿梭,當「社交蝴蝶」,廣泛地交際;坐著的時候,較能慢思深談,培養關係。在酒吧和夜店裡也一樣—當吧台和舞池是主要活動範圍時,你可能隨時與別人擦肩而過,也很容易被搭訕;若你坐在包廂裡,互動的對象當然會侷限在包廂裡的那幾個人。
也就難怪在我們眼裡,老外似乎在社交方面比較「隨性」,甚至「隨便」;也難怪許多老外覺得亞洲人比較「封閉」、「愛搞小團體」。其實我們不是不愛社交,多半也很好客,只是比較習慣坐著,又偏愛封閉式的包廂,當然也就難認識圈外的人。
在國外住了多年,我比較prefer哪一種?那要看情況!如果今晚約了一些老友出來小酌,希望與他們好好敘舊,我會選擇包廂;但要是想投入熱鬧的氣氛,多認識一些新朋友,我會選擇在吧台附近站著。如果今晚我去一場聚會,希望交換名片建立關係,我會盡量在場內走動;若要與某人深談,我則會想辦法找個舒服的位子。 隨機調整你的社交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社交方式,但我們不妨根據場合的形式隨機調整。下次你參加的派對如果是一場雞尾酒會,嘗試多走一走,盡可能認識不同的人,不需要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太久;而如果那是位子已經被安排好的晚宴,則盡量用這個機會認識身旁的人吧。多聊幾句,搞不好能從點頭之交成為合作夥伴呢!
而如果你今天是派對的主人,則可以反過來想想,你希望來賓達到什麼樣的互動?你若想他們多多彼此認識,建議少放些沙發,逼迫他們走動!要是你的客人習慣坐著,可以放一些高腳桌和高腳椅(讓坐著和站著的人可以有同樣的視線高度)。但如果你今天辦一場聚會,是為了湊合某些特定人士,那就最好精心設計桌位,也別忘了先為來賓做個介紹,幫他們打開話匣子。
從派對反觀社會,我的心得是「社交空間」是可以被設計的,懂得善用空間的特點,可以造就更好的社交成果。而繞回夜店,我還是有些私心,希望每個派對都可以歡樂、熱鬧、充滿良機善緣。派對就該是派對,不只是小圈圈的同學會!所以,如果你是個習慣待在包廂裡的「包廂花」,請踏出來伸展筋骨吧!找幾個朋友到吧台邊晃一圈,更是歡迎進舞池一搖。你不只會增加社交機會,酒保和DJ們更會感謝你的支持!
圖片提供│PicJu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