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改變世界嗎?現在有很多人選擇加入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等機構,就算賺少一點錢,也想要完成自己熱血的公益夢。但是,做公益非得餓肚子嗎?我們難道只有加入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才能實現夢想嗎?吳佳倫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條路比你想得更寬廣。
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媒體應用管理研究所,吳佳倫的工作經驗從17歲開始,包括廣告公司秘書、網路公司行銷、廣告公司行銷總監,還開過咖啡館、成立行銷工作室、電影宣傳、大學講師、行銷相關雜誌撰稿等等。
行銷過的東西包括:水、飲料、咖啡、衛生棉、啤酒、汽車、書籍、零食、語言、文字,當然還有電影。她也是引起廣泛迴響的紀錄片《無米樂》的幕後推手,並得過「金手指網路行銷金獎」及「e天下行銷王獎項」等行銷獎項。
這位熱愛藝術的行銷人,因緣際會之下在2008年進入跨國集團立時集團擔任公關及企業品牌傳播總監,聽起來這就跟一般我們常聽到的「海外工作」沒什麼兩樣,但吳佳倫做得更多,她不只在職涯上獲得更好的發展,還進一步說服立時這間跨國企業打造全新模式的CSR,完成了自己一直想做的公益夢:把藝術帶到所有地方。
大企業都在蓋學校,她跑去塗鴉
吳佳倫回憶,當她2008年去到大陸工作時,恰好是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那時許多地方的學校垮了,由其是偏遠地區,很多小孩子被迫中斷教育,無處可去。
當時大企業們紛紛投入資源,但吳佳倫說,她觀察到無論是跨國企業或當地企業,大多是用捐錢的方式來幫助災區,或是蓋學校等硬體,這些都是好意,但她也發現雖然蓋了許多學校,但裡面的教育資源卻還是嚴重不足,小孩子也常常輟學,對於教育並沒有達到更徹底的幫助。
新官上任的吳佳倫滿腹熱情,她覺得,立時作為一個塗料公司,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遠遠超過捐錢,於是她利用了自己在台灣累積的藝術行銷經驗,為立時量身打造了一個企業責任計畫─「為愛上色」。
從2009年起,「為愛上色」在中國發起,做的事情包括用塗鴉美化校園外觀,讓牆壁不再灰鴉鴉一片,用色彩帶給孩子更多想像力;也幫助偏鄉學校打造美術教室,帶領美術系的大學生到當地教小朋友畫畫,希望能用藝術的美好吸引小朋友願意去上學。
至2014年底,她完成超過200所希望小學免費外牆塗刷;捐建35所希望小學及195所立邦快樂美術教室;並獲得28家企業團體聯名支持;200多名教師與志工參與鄉村教師培訓及大學生美術支教;超過6萬位偏遠地區學童獲益。
而做為立時集團海外最重要市場之一的台灣,也於今年8月邀請到國際牆繪藝術家Julien Malland Seth(柒先生)首度來台,於新竹錦屏國小、台東萬安國小、花蓮瑞美國小進行創作,他以獨特的創作風格,全新詮釋台灣特色與文化,希望用色彩、藝術啟發孩子們的創意與希望,為孩子帶來更多的愛、歡樂與色彩。
看更多柒先生作品
企業裡發揮影響力,事業公益兩兼顧
吳佳倫認為,所謂的行銷不僅僅只是為了獲利,核心的價值是「跟人群對話」,也唯有打從內心想要幫助社會,也才能建立起屹立不搖的品牌形象。以立時集團為例,雖然花了很多資源「為愛上色」公益計畫上,但不僅沒有影響到獲益,甚至還讓他們在這7年間仍保有7~15%的成長。
但到底要如何在企業裡發揮影響力,讓公司願意投入更多心力與時間在社會企業責任上?吳佳倫用親身例子跟大家分享下面3點重要關鍵:
1.從企業優勢出發
像立時集團本來就是塗料公司,因此從藝術彩繪作為出發點就非常適合,在資源上比起其他企業都來的豐厚,而且藝術教育做得徹底,也等於是為未來市場打底。
2.企業必須將CSR列入戰略一環
現在很多企業都有在做CSR,但做多少?做多深?吳佳倫認為一定要說服企業重視CSR,甚至列入重點計畫去做。
3.拉更多人一起加入
CSR不能只是單純捐錢、蓋房子,最好能邀請員工、企業關係人一起加入,大家共同投入、參與,可以根深柢固的將公益與企業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