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生命中,什麼事最重要?
八八風災後,甲仙淪為災區,歷經風雨摧殘、青壯人口外流,小鎮一片沉寂。但是,甲仙國小的孩子,卻用拔河向大人證明,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能「服輸」。
《拔一條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應邀到《30》雜誌及《哈佛商業評論》共同主辦的「30青年創新實驗室」分享紀錄片說故事的力量,他說,「最好的故事就在最遙遠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找到最強大的力量。」
就像是風災後被社會遺忘的甲仙。楊力州回憶,拍攝之初,看到小朋友把比賽獲勝的報紙報導剪下,影印放大再放大,貼在學校布告欄上。一則小小的報導都能讓孩子們雀躍不已,「這時我就在想,可不可以不要只給他們一張明信片大小的空間,去訴說他們的故事?」
拍攝過程中,楊力州也從孩子身上學到最純粹的勇氣;在全國冠軍賽賽場上,甲仙國小輸了,孩子們悶悶不樂,他藉故問孩子,冠軍有那麼重要嗎?孩子搖搖頭,他追問,那為什麼這麼難過?孩子們說,不是獎盃重要,因為得冠軍可以「榮耀甲仙」。
「小孩子非常明白,如果要贏,絕對不可以放手。」楊力州說。除了遙遠他方帶來的衝擊與力量,楊力州口中的「遙遠」,也可以說成是時間上的遙遠。他舉例,每一部電影在每個時代都有其意義,他接拍金馬50紀錄影片《我們的那時此刻》時,就在思考,像是瓊瑤電影,為何讓當時社會為之瘋狂?都是哪些人在看這些電影?
答案是女工。60~70年代,台灣農村普遍貧困,長女大多犧牲自己、負擔家計,紛紛進城到工廠工作,唯有在電影院裡短短的幾小時,女工們藉著瓊瑤的愛情故事,跳脫現實的枯索,對青春與愛情重新懷抱夢想。
楊力州回憶,有一位女工14歲到工廠工作,她是文盲,卻對瓊瑤片如數家珍,二秦二林在哪一部電影怎麼配對都不會搞錯。憶起往事,女工阿姨唱起《我是一片雲》主題曲,唱到第二句,想起當年自己的身世艱苦,眼淚簌簌流下。
拍攝紀錄片多年,楊力州曾說,希望藉著紀錄片呈現生命的本質。楊力州現為知名紀錄片導演,曾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除了紀錄片,也拍攝過多部得獎廣告影片。作品包括《奇蹟的夏天》、《被遺忘的時光》、《青春啦啦隊》、《拔一條河》,2014年最新作品為紀念金馬獎50週年的台灣電影史影像紀錄《我們的那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