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那些年,MIT教我的事

吳柏學
user

吳柏學

2015-10-16

瀏覽數 5,800+

那些年,MIT教我的事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電機系教授宋思齊表示,本以為自己是書讀的愈多,知識會愈多,了解世界更多。但不然,讀的學位愈高,知道的就愈少,因為自己鑽研了某部份去了,就愈來愈少知道外面的世界。後來他了解到,學校學的不一定是用在工作上,工作上反而是藉著學校教導的做學問的原則,再一個個去探索了解。所以他從MIT出來,做的不是研究,而是先創業。

他提到,大多的人是高處去發展,但其實是要做深度的學習,成為一位專家。同時他認為應發展個人嗜好,如此往往能延伸你的興趣及嗜好,成為一門生意。最後就是跨界的學習,愈是跨界,就愈能激出不同的火花,也就愈能有週全的思考與想法。

MIT

CIRCULAR 2創辦人龔南葳也是MIT畢業生,她回想自己在MIT學到的有兩點,就是Originaliy(原創性)及individuality(獨特性)。她本身學音樂,後來去了MIT後,有一天在師長及同學面前唱歌,教授問她為何不唱自己的歌,要唱別人做的歌曲,她頓時想起做自己,唱自己的歌。

找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找到自己的獨特性,讓她在日後創業是很大的幫助。她可以聽自己心中的聲音去做想做的東西,後來創了三家公司,都跟著她的想法有關。

她覺得創業就像是一種宗教信仰,你要想清楚要做什麼?你也要把它清楚寫下來,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都要清楚,且要叫人來守規矩。當然也要想清楚機會成本有多少?把成功及失敗的可能性都要考慮進去,設一個底限及計畫,不能靠著感覺走。最後,你要時時提自己:「什麼是你起床後最想做的事?」如果不是現在創業在做的事,那就有問題了。

MIT

目前仍在MIT讀博士的林家樑分享說,MIT就是做中學,學中做。他大學念的是建築,對理工不太了解,但MIT就是有空間你去摸索。例如他最近在做的人駕駛車輛,就是自己摸索,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做到那才想到那。有時卡住了,就去問教授,或是問其他同學,就可找到答案,繼續做下去,往往就可以找解決及成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