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創業的第一堂課,叫失敗

吳柏學
user

吳柏學

2016-04-15

瀏覽數 28,450+

創業的第一堂課,叫失敗
 

商場中,沒有人不失敗。全球知名的創業家、管理學者也不例外。

大前研一自稱離開麥肯錫後的創業,以結果來說是「成敗各半」。他發現「沒有失敗經驗,比遭遇失敗更危險。」他也主張,喜歡變化、失敗的個性,更容易破壞規則、建立新標竿。

創業成功的機率太低,連創業導師都要小心翼翼。「做久了,我們開始不會用肯定的方式去鼓勵別人,會誤導。例如說『我覺得你這東西應該會成功』,這就要少講。因為100個來找你的人只有一個會成功。」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程九如說。

就算是創業聖地矽谷所在的美國,一年創造的新公司總數也達「負7萬」之譜。沒錯,是負數。因為美國一年新設立40萬家公司,倒閉的公司就有47萬間,這是過去6年來的新反轉趨勢(2007年前是新設公司數大於結束營業的公司數),也可說是當今伴隨創業熱潮下,「陣亡者」也更多的數字一角。

普遍而言,新公司倒閉的機率約是9成。而台灣創業圈在這個比率面前,真的更需要好好談論失敗。尤其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的研究指出,台灣在全球創業精神排名第八,參與新創事業的人口占總人口比僅次於美國,歇業率卻比美國還高出超過1%,我們更該推廣「失敗教育」。(畢竟創業的失敗率高,每一次失敗都暗示下一次創業的成功率又提高了一些。)

英雄主義殺死創業家

「有理想、有夢想,你就是奇蹟、你就是奇蹟、你就是奇蹟……。」由中國「新華社」網路電視製播的真人實境節目《你就是奇蹟》,鼓勵兩岸三地創業者報名參加創業海選。對創業者而言,這是他們在大中華區大打知名度的好機會;但當然,他們隨時都可能被淘汰,無緣邁入下一個關卡。

美國ABC電視台的財經類實境秀節目《創智贏家》(Shark Tank)更直接把投資人找來,要創業者現場提案。和歌唱選秀節目一樣,「表演」結束,投資人會立刻評論,還會當場決定要拿多少資金交換多少股權,甚至接連開出更好的條件,說服創業者選擇和他們合作。相反的,有的創業者發表完,聽完每個投資人說出「我不投資」(I am out)後,只能強忍失落離席。

創業者面對的是無法預測的未來,從接受天使投資光環、拜訪天堂,掉到創業失敗的人間地獄,常常只發生在一瞬間。時間太短、感受落差太大,創辦人得扛下那排山倒海的反攻:內部有公司動盪的挑戰,外部則是社會輿論的壓力。矽谷著名的創業加速器機構Y Combinator合夥人潔西卡.李文史東(Jessica Livingston)就提醒,媒體往往會美化成功公司的創辦人,但千萬不要誤會他們的成功之路看起來簡單,「事實上絕對不是這麼簡單。」

創業,本質上就是一場把所有人生的高低起伏、個人特質與外在環境、和內外條件的交互作用加乘的放大鏡。它愈是面放大鏡,媒體愈喜歡。媒體愈喜歡,英雄主義愈可能殺死創業家。

「低潮+失敗」還只是創業前菜

創業的第一堂課,叫失敗_img_1

2014年2月,新加坡比特幣交易平台First Meta執行長萊德科(Autumn Radtke)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萊德科生前被封為「28歲美女企業家」,她自殺的前兩年,《富比世》雜誌曾報導,First Meta獲得46.6萬美元融資,背後金主有創業加速器Plug and Play和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另一位新創公司執行長史蒂夫.博勒加德(Steve Beauregard)說,萊德科身邊圍繞著一群高社會成就的朋友,但她的公司卻沒有符合眾望、平步青雲。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創業家的自殺率高於其他的高壓工作,但萊德科不是特例。

《經濟學人》以〈創業家的憂鬱〉(Founder’s Blues)為題,帶出環保用品公司Ecomom創辦人喬迪.舒曼(Jody Sherman)在公司現金燒光時舉槍自戕的故事,並引用了美國連續創業家詹森.卡拉卡尼斯(Jason Calacanis)的網誌文章:「不知我們是否需要檢視『身為創辦人的壓力』……我們社會無止盡地追求偉大,是否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他們的死。」

美國社會正在反思。針對創業期的負向情緒,更多願意挺身而出、公開分享的典範出現。身兼創業家、創投、作家的數個身分及著名育成機構「科技星」(Tech Stars)的共同創辦人布萊德.法德(Brad Feld)就常四處演講分享他兩次創業失敗的經驗,公開暢談自己的情緒低谷,鼓勵創業家站出來,勇敢面對自己的不完美。

然而,要創業者坦誠負面情緒,本身就是一件難事。創業者怕增加家人擔憂外,也不想嚇跑投資人、拖垮團隊士氣,或讓消費者、用戶產生懷疑。尼米科技執行長林盈志就曾這樣與我分享:「我是領頭羊,不能表現(出)低潮。」他的自尊心逼著他不能把問題攤在他人面前。「那時候曾經覺得,這麼糟,不能讓人知道……,」他說。

失敗可以教、可以學、可以練習

創業的第一堂課,叫失敗_img_2

以上這些案例讓社會看見創業的風險有多高、壓力有多大,又是如何折磨一個人。美國和創業相關的學府裡因此早已準備好特殊課程來「洗腦」創業家──教育他們「不失敗才奇怪」、「愈早失敗愈好」、「勇於不同,失敗了也是成功」。

由風險資本家崔普(Tim Draper)創辦的創業教學機構「崔普大學」就有一整週的「失敗課」。課堂裡,Google主管會向學員秀出一張投影片,上面列了數不清的專案名稱。「這些都是我們失敗的案子,我們100個案子,大概有99個失敗。」他說。一位台下聽課的台灣創業者Josie發現,連成功的企業、企業家甚至VC,都有失敗經驗。失敗,如此稀鬆平常。

由Google和美國太空總署共同創立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則要大夥兒不只見證失敗,還要刻意製造失敗。某個下午,學員分組拿著攝影機上街,目標拍下「epic failure」(如英雄般壯烈的失敗)。現為北科大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的葛如鈞當時正在奇點修課。他和組員就打算「邀餐廳裡的陌生人一起吃飯」,當時滿心期待被拒絕的他們,卻得到對方面帶笑容的「OK」。

葛如鈞說:「當你覺得百分之百會失敗時,你會發現它會成功。我體會到失敗有分種類,有意義的、沒意義的、有趣的、無聊的,而不是像台灣,失敗只有一個角色。」

新必修:面對失敗課

沒有終點,無關對錯,必要的是情緒梳理,「助人面對失敗」因此成為一門商機。一間新創公司「7杯茶」(7 Cups of Tea)還提供免費線上服務,有任何負面情緒的人都能來這裡找真人一對一「倒垃圾」、聊心事,付費升級,還能指定特定傾聽者定期透過網路,隔空關心。

「重啟」(Reboot)公司是另一個創業失敗者的好幫手。創辦人傑瑞.克隆那(Jerry Colonna)提供創業者心靈輔導,人們稱他是「紐約矽巷(Silicon Alley)的尤達」(「尤達」是著名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啟蒙者角色名)。擔任過創投的克隆那,根據自己和創業家接觸的經驗,設計出冥想、專注力訓練等課程提高創業者的生產力,也透過他自稱類似「婚姻諮詢」的諮商時間,協助調解創業團隊間的人際問題與合作關係。過去曾經擔任記者的他,更製作了許多Podcast,邀請多位創業家現身說法,談恐懼、談焦慮、談溝通危機。

winner《學失敗:創業熱時代看不見的退場故事》

吳芠萱/大寫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