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

以「驗證」取代「選擇」,勇敢築夢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7-02-17

瀏覽數 16,500+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2016年保德信舉辦「我的人生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坊,翻轉一般講座課程的進行方式,帶大家聆聽對方,也聆聽自己。由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帶領,藉由一系列成功企業與名人的實例,從個人內心醞釀出答案,從小組討論裡激盪出共識,逐步歸納出「實踐夢想的三個步驟」,一同探索生命中熱情的事物,迴響熱烈。

2017年初始,保德信舉辦導師沙龍,召集參與過工作坊的8位優秀學員,以「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為題,邀請王文華、保德信總經理盧裕民(Paul)為座談導師,與大家更深入探討人生的價值。先「找到自己的最愛」,再來「不斷練習、達到巔峰,深化自己的本業」,最後「為熱情找到持續之道」,回顧「實踐夢想的三個步驟」,每個學員回到自己的工作與人生崗位,深刻思索,分別提出想要突破的挑戰,究竟現實與夢想如何抉擇?工作與人生如何平衡?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_img_1

別怕轉換工作,累積職涯的多元實力

沙龍導師之一、保德信總經理Paul首先分享自己的職涯經歷。1987年,在新加坡初出社會的Paul,第一份工作是保險業務員。他業務能力出色,因此後來轉戰當地另一間壽險公司擔任業務長。這間公司人治色彩濃厚,企業文化保守穩定,多少限制了Paul大刀闊斧、拓展業務觸角的機會。但Paul反而懂得利用這段「穩定」的時間積極進修,順利拿到多張國際級金融專業證照,跳槽金融圈。Paul沒有停止挑戰自己,他在之後跨領域,轉戰二家網路公司,沒想到卻遇上2000年網路泡沫化,公司接連倒閉。當時,Paul帶著豐富的經歷,回到他有基礎的保險業,先後經歷多間外商保險公司高階主管的歷練,最後,成為保德信總經理。30年的工作歷程,換了10份工作,以五年級來說,看起來是相當「坎坷」不穩定。然而,從一個保險業務員,成為一家公司CEO,成就Paul的正是這些多元、豐富的歷練!

「增加工作曝光面向(exposure),更能幫助你確定未來的路。」Paul認為,趁年輕多嘗試,收集更多更廣的面向,不僅是產業,包括不同的工作性質,都值得挑戰,讓自己多元累積,找到自己忠誠的方向。接著,培養三種能力。位在基層,專注鍛鍊自己的「技術力」,把各項工作做到最好,精益求精。

往上進階,則要培養「概念力」。Paul解釋,位階越高,你能掌握的細節越少,比方,政府法令、總公司策略、部屬執行的環節等等,大環境無法掌握,成就工作的不同元素不斷變動,如何掌握大局的概念,清明地判斷、取捨很重要。 最後是「溝通力」,無論內外、上下、平行工作者,溝通不僅重要,更隨著職階變遷賦予不同的要求。Paul以自己為例,從業務員轉為專業經理人,取代銷售溝通的,是對部屬、媒體、客戶傳達公司理念,而且必須持續不斷與利害關係人溝通,達成共識共鳴。30年走來,Paul認為自己很幸運,從年輕時開始累積不同的經歷,讓他有豐富的學習。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_img_2

時間管理五層次,提升自己的格局

另一位導師王文華則提出「五樓公寓」時間管理法,其一到五樓分別是:事件、模式、結構、心態、願景,請大家思考自己一天的工作時間,是如何在五個層次作比例分配。王文華以八點檔劇情幽默舉例,愛得濃烈的情侶主角,女主角偶然發現男主角劈腿,這是「事件」,無法預測、例行發生;男主角早已是慣犯有小三小四,則是「模式」,重覆發生、讓人窮於應付;男女主角長期分隔二地,距離產生情感生變,則是「結構」;慣犯男不認同愛要忠誠,即為「心態」;究竟這對男女對感情關係的目標為何,是「願景」。

回想我們每一天的工作情景:回覆LINE群組問題、處理數十封往返電子郵件、應付客戶或跨部門電話詢問等等,許多時間花在第一層次「事件」。包括創業中的學員邱開畇等也分享自己的「五樓分配」,大部分時間也是在一到三樓打轉。王文華認為,要做自己的CEO,最困難的就是控制每天24小時的運用。「事件」總是排山倒海而來,而且吸力很強,拖引你耗損時間,「有多少時間放在帶領員工、想想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甚至如何運用資金投資未來?」經常以「五樓公寓」檢視經手的每件事,逐漸提升格局與事業,才能真正做自己的CEO。

來自不同產業背景的8位學員,處於30世代的自我價值認同的關鍵期,一如30雜誌去年底為2017年度計畫提出的「找到人生的黃金比例」,決定一個人價值的不只有工作,還包含人生各面向。8位學員職涯發展的瓶頸,透過學員自己發聲、現場對話,啟發更多思考與想像。

點此了解兩位導師還分享了什麼工作智慧?別錯過更多精采的現場對話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_img_3

忘掉「選擇」,讓「實踐」帶你找到未來的路

「如何選擇?如何轉換?如何重燃工作的熱情動力?」這是三位學員梁巧旻、張逸蘋、何軒育的提問。Paul認為,30歲前工作的接觸面可以廣泛,不僅增加學習,也是確認自己熱情所在的方式。至於如何評估是否該離開?首先,請想想這個工作對你的長期職涯有幫助嗎?是否有升遷、內部轉換不同職務的學習可能。如果它沒有長期發展優勢,但它很安穩,短期而言,剛好給你涵養實力的空間,Paul自己就是在安穩的第二家保險公司取得許多國際金融專業證照,增進自身實力後,才順利跳槽。以巧旻為例,從廣告AE轉戰行銷企劃半年,多去上行銷課,增強實力,也穩定自己的心。

王文華則建議大家,不要去「選擇」,而是去「驗證」。「你不可能作出對的『選擇』,因為所有的資訊對你而言都是不可預期的。唯有去做、實際去驗證,才能發現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王文華認為,25~35歲的青年不必選擇,因為有足夠的時間承擔轉換的結果,即使換得不好,重來即可,應當盡可能去嘗試驗證。在公益夢想與現實考量掙扎的逸蘋,王文華建議以「五樓分配」先想想自己的時間管理,那些該過濾、重心該放在何處?並且容許自己犯錯、浪費時間;把自己放諸20、30年後,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做最好的判斷。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軒育在網路資訊業服務,他真誠分享自己實在找不到工作的熱情與定位,王文華建議喜愛「DIY」的他閱讀《自造者時代》一書,尋找maker的熱情支點。「SmartM」世紀智庫管理顧問公司的行銷課程,則是王文華推薦巧旻去上的課,創辦人許景泰也是夢想學校的學員,以研究電子商務時代的行銷聞名,到「SmartM」不僅有專業的課程收穫,還能建立業界人脈,對巧旻必有助益。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_img_4

管人不如找對人!價值契合最重要

王文華也提出一項「五樓分配」的反思。「每天的工作時間,總在無數個會議、無數個書面報告裡消失。」這是上班族共同的困境,把時間耗在一、二樓的層次,身不由己。身為公司老闆,王文華認為主管必須帶頭改善這個「結構」問題,以夢想學校為例,開會前,每位夥伴被要求將報告內容濃縮成1頁的書面資料,開會時,每個人看這張書面資料,有不清楚的就提出來釐清與討論,這樣的會議,1小時內就可以散會。

事實上,「如何做好管理?」正是剛邁入管理職務的學員陳穎婕、鍾政宗的課題。Paul認為,主管必須以身作則,並有效地管理時間。不藏私,樂於分享經驗;不本位,開放討論;並且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事情。Paul也建議所有學員「至少拉高二個level的位階,你就能看到更多的『面』,而不只是『點』。用這樣的格局去理解公司的策略,會讓你更有能力和大家合作、贏得信任,你才有可能成為別人認可的領導者。

「管人不如找對人。但要如何找對人呢?」關於管理,王文華從創業者的角度,提出找對人才的根本之道。若是技術要求很強的產業,比方外科醫療,則必然要找腦袋聰明、成績好的人才,個性難搞就是管理者必須承擔的。最關鍵的,要找價值觀、文化態度與你契合的人,如此合作才能志同道合,朝相同目標齊力前進。如果無法技術與價值觀兼顧,則定下公司部門的SOP,各自發揮。王文華強調,SOP並不是最佳管理方式,反而凸顯公司文化不夠深入人心,但仍有可取之處。

王文華推薦穎婕《金色團隊:從泥水匠之子,到四季飯店集團大亨之路》一書,精品飯店的經營之道,適合從事精品零售業的穎婕取經。從事動物臨床管理的政宗,希望增進英文能力,王文華則推薦肯夢AVEDA創辦人朱平的「紅屋Red Room」藝文聚會,許多外國人在此聚會對話、文化交流,政宗可以透過這樣的場合,結識外國友人、練英語,也能開拓視野。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_img_5

唯有獲利成長,才是真創業!

「如何獲利?」創業中的經銷商邱開畇,提出創業者必須面對的要務。「你要賺別人的錢,就必須創造他想要的價值。」王文華認為,呼應市場需求,才能對製作產品、思索價值、訂定價格有所依據。他推薦夢想學校「創新拿鐵」網站的一篇〈沒快速成長,別說你在創業!〉一文,點醒所有要作自己CEO的夢想者,創業、公益、志工等等都是看起來漂亮的字眼,然而,「一旦創業,你沒有20%的成長,你只是失業!」王文華提醒所有學員,創「業」是必須有金流成長。唯有成長,才能證明你替足夠的人創造了價值。否則大談創業,只是自嗨而已。

在生技業服務,有創業夢的吳家瑋,對於創業也有諸多提問。Paul表示,創業前必須問自己,你對所做的真的有熱情、有認同,還是為了賺錢?唯有真正的熱情,才能面對創業過程的種種挑戰,有所堅持、有能量去解決問題。Paul也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接受失敗,設下停損點。在矽谷,每天都有人創業,也天天有人失敗。但失敗就是一個過程,並不可恥,還可能成為下一次躍起的動能。

別人的問題,也可能是你的問題。點此觀看現場精彩對話,幫你找到未來的路!

在科技業服務的蔡函蓁,則好奇兩位導師如何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兒子已在當兵、一個人在台灣工作的Paul笑說,自己到現在還在學習如何平衡。他認為人生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平衡需求。身為高階經理人,他學會「選擇性」做事。這表示,他知道哪些事不該自己做,而是該授權部屬去發揮。另外,他也會設定完成工作的界線,不讓工作無限擴大與越界。Paul也很重視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每個月他都會回新加坡和家人相聚、度假出遊。雖然時間不長,但仍滿足了家人「彼此看見、創造共處回憶」的需求。Paul也建議學員,如果正處於事業打拼時期,自然無法奢望能經常在沙灘度假、又擁有成功事業的「平衡」。這時候一定要和家人溝通,在家庭生活和你期望的工作目標之間做好協調。

做自己的CEO,讓人生有意思_img_6

工作與生活,自我滿意就是平衡

「最好別結婚!」單身的王文華幽默回應「平衡」之道。他認為,所謂平衡,沒有完美的比例,也許有人工作、家庭可以50:50,但20多歲的你工作80、家庭20也很正常,重要的是,自己覺得平衡就好。無論是單身女性、已婚媽媽,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對的人生困難,別管別人怎麼看你;想符合別人的期望,只是痛苦的來源。人生的價值,由自己決定,平衡亦然。

導師沙龍尾聲,Paul用 “Don't regret for what you've done; regret for what you do not do.”這句話送給每位學員,鼓勵大家勇敢去嘗試。王文華則認為年輕就是本錢,也是每位年輕學員擁有最寶貴的資產。因此他鼓勵大家善用「五樓公寓」時間管理法,有智慧的過好每一天,最終就能成為自己的CEO、實踐人生夢想。

※了解更多相關活動: http://careerinsight.prulife.com.tw/workshop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