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對台灣AI發展究竟是福還是禍?近期台商回流、美商加碼投資台灣,對台灣AI發展又有什麼影響?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杜奕瑾提出他的觀察。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昨晚(10月1日)舉辦年會,邀請有「批踢踢之父」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杜奕瑾發表演說。
1999年網路崛起,23歲的杜奕瑾就認為網路足以改變世界。身為批踢踢(PTT)創站站長的他,發現當時台灣是華文文化傳播的核心,很多台灣流行資訊都由批踢踢傳至中國大陸。
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有人把這件事系統化發展,使台灣在網路時代錯過先機。2003年,他到隸屬於美國衛生研究院(NIH)人類基因研究所,從事基因與癌症自動化檢測研究。
2006年,杜奕瑾進入美國微軟,並參與搜索引擎Bing的開發,後來到AI(人工智慧)部門,參與語音助理Cortana的開發,並晉升為亞太區研發總監。他看見世界不少角落都有台灣軟體人才奮鬥的身影,發現這些人其實在世界舞台都深具競爭力。
在國外打拚13年後,回台灣的想法一直在他心頭浮現。去年3月,杜奕瑾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希望藉由人工智慧發展,提升台灣軟體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剛回來時,很多人告訴我,台灣怎麼會有軟體人才?但他們一個個冒出來了,」宣布成立實驗室不到一週,杜奕瑾就收到近千封履歷,展現台灣軟體人才的質量和數量。
他也引述由大陸烏鎮智庫聯合網易科技、網易智能在2016年底發表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指出,在全球AI研發能量最強的50強大學中,台灣大學排37,是亞洲第一,台灣人千萬不能妄自菲薄。
微軟、Google、思科等國際大廠也相中台灣人才優勢,自今年年初起在台灣加碼投資AI相關項目。杜奕瑾觀察,台灣AI團隊常在國際比賽拿到好成績,只是沒有好題目、好舞台讓這些人發揮,但現在情況已翻轉。
目前,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主要有三:健康醫療、智慧城市、人際互動。
在健康醫療方面,杜奕瑾和團隊利用台灣長期以來蒐集的醫療數據,並和醫師、資料科學家合作,希望可以解決複雜的健康問題。
至於智慧城市,他們則和中央、地方政府合作,把機器學習帶到各個城市,主要解決環境與交通問題。
而人際互動方面,他們觀察AI時代中使用者使用AI的反應,並導入影像辨識、自然語言等技術,改善人和AI互動的體驗。
而一個國家要成功發展AI則有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數據創新、演算法創新、體驗創新。
數據創新指的是雲端和物聯網創新是否能讓資料科學家取得品質較高的數據,還有數據是否能驅動AI研究。
演算法創新意指受過學術訓練的人才研究成果是否能達到業界標準,是否有世界級的半導體設計水準、硬體發展經驗,足以驅動創新。
體驗創新則必須要有一群正直、充滿人文素養的人,以及一個能用開放心胸與國際接軌,且成熟、開放的網路社群,才有可能實現。
綜合上述三者,杜奕瑾認為,台灣是個適合和全世界合作,共同驅動AI創新的地方。特別是目前中美貿易戰延燒,不少台商都盤算把廠房遷回台灣,還有部分美商加碼對台投資,更是台灣展現特色的良機。
「對他們來說,現在的台灣就像是避風港一樣,」杜奕瑾認為,台灣不能畫地自限,僅以美國、中國大陸間的溝通橋梁自居,而是要想盡辦法,讓這些台商、外商看見台灣的好,AI絕對是箇中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