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在科技中發現未來--科技南下座談紀實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7-01-15

瀏覽數 14,800+

在科技中發現未來--科技南下座談紀實
 

本文出自 1997 / 2月號雜誌 第128期遠見雜誌

網路改變貿易行為王鍾渝 中鋼總經理

科技產業南下抽芽茁壯後,網路系統將改變資訊產業貿易行為,產品運輸不再進出港口、機場,而是由高速量的數位輸出,爾後,連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片,也存可能從網路數位進口了。這種情形,十分吻合我們今天講的亞太營運中心媒體資訊中心,訊息傳輸不再利用書報輸出,而是藉由電子儀器從空氣送出來。

這樣的巨變所帶來的商機,從企業角度來看,實在不可忽視,這也是為何中鋼民營化後,異常重視電子資訊產業。政府在規畫科技產業南下時,除需維持過去廉價勞力所製造的零組件產品輸出,還要注意千變萬化的數位輸出產業,配合地方不同環境,予以設計。

此外,站在企業經營的立場,科學工業園區到南部、工研院南下設分院,科技產業到南台灣建中心,可立即感受到的商機,還包括人口移動所產生的產業,如旅館、航空業,提高生活舒適感的服務業,以及與文化相關的產業。

南部生活舒適感現況如何,就我個人親身經驗而言,開車出門連路標都看不懂,中國人看不懂,到南台灣做生意的洋人又怎能看得懂,若是雇請司機專程接送,以台灣目前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來看,有意投資的國外科技業者可能會再三思量。

過去南部草根性強,吃飯宴客要嚼兩顆檳榔,這是因為南部基礎產業多,基層勞工人數比例高的關係,將來科技產業南下後,人的素質將為之變化,對文化品質的要求,可能也就不同了。

當然囉,南部轉型為科技城,科技產業要蓋廠房,地方政府要配合興建公共設施,這些工程對營建業而言,都是很好的商機。

區隔問題宜考量

不過,在提到科技南下、南部轉型的議題時,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科技產業,一般人聽到科技產業只會聯想到電子、光電、電腦,並雙手歡迎,獨獨對傳統產業意見多多,我個人認為科技產業發展成氣候,也需傳統產業原料來轉換支援,像是電腦外殼沒有鋼料也弄不出來,因此只要是利用高科技來製造產品者都可稱為科技產業,例如以高科技取代傳統打鐵的煉鋼技術。這個觀點,高雄台南在走向科技城時,應納入考量。

其次是地方政府為轉型較勁時,業界固然蒙利,但是對國家資源整體分配未必是好事,所以競爭方向應思考區隔的問題。就地方本身資源特性而言,高雄既有基礎產業發展順利,卻苦於腹地小、地價高,未來發展方向可偏向軟體產業;台南因握有良好土地水資源以及地價低的優勢,較適合硬體製造業。

(何曼卿整理)

沒有遠景就無法成大夢何東坡 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

南部要發展「科技城」,什麼是科技城?高科技產業移植進來算不算?不算,這充其量只能算是科學園區、科技培養皿。

只要是地方垃圾各自為政,水資源任由地方競爭截奪,民眾開車毫無章法,建築商人肆意炒作土地,政府專收爛攤子,商人先賺先贏先走等社會亂象依舊,業界、民眾對社會充滿不確定性,沒有遠景,無論政策如何分配預算,扶植科技產業,都無法實踐科技城、科技島的大夢。

今天談科技再造,我個人的觀點是,應從每個人生活習慣做起,應從環境品質做起,畢竟一團亂的社會,怎可能麻雀變鳳凰變成科技島。南區要轉型為科技城,基本上要靠大家養成一種追求品質的思考習慣。

找回合理有序的社會

轉型為科技城,看似複雜其實有法可循。從區域體系分工來看,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政府之間,必須採取「合縱」態度,畫分清楚中央綜合規畫的範圍,不要權利一把抓,地方政府也有發揮活力的自治權限,但不能競爭過頭,浪費資源,尤其是今日爭議不斷的水資源、垃圾問題,要是大家都各自圍線,禁止垃圾進入,垃圾無處可丟的結果,就可能是科技島末上演,反倒先來齣垃圾島戲碼。

談科技南下,也不能單靠一個港口、一座機場、一處科技工業園區,或者是一間大學,我想這些單打獨鬥、相互較勁,是無法發揮作用的。但是地方要如何結合,以區域的力量達成呢?我想,高雄與台南是可以多功能經貿園區或亞太營運中心的想法予以配合。

民眾個人的部分則是老生常談,一定要養成遵守交通的習慣。不過,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養成追求生活品質的思維習慣,如果消費者追求品質,生產者也追求品質,社會公信組織建立評鑑制度讓消費者在比較完整的資訊下挑選品質合格商品,共同找回合理有序的社會,科技才能真正發展。

有人說現在經濟不景氣,個人國家怎麼做都是一樣;也有人說,兩岸關係不好,談什麼計畫都是隨便畫畫,這種似是而非,看別人臉色不好就滑倒的說法,先把自己信心搞垮,這好像內奸太多不戰就敗,這樣是不對的。兩岸關係不佳,就應該先重整社會秩序,建立好土地環境資源管理使用規則,嚴格執行,以期累積談判籌碼。經濟不景氣,中央財政緊縮,地方政府就要想辦法自我充實,先改善民眾居住環境。

總言之,科技發展不只是產業的問題,基本上是整個社會觀念的問題,因此要如何建立科技城、科技島,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何曼卿整理)

賺大錢後如何花錢?陳唐山 台南縣縣長

國科會推估無誤的話,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開門營運的十年內,能帶給當地一兆元的總產值。賺大錢後,有錢人的問題將逐一到來,那麼政府單位要如何未雨綢繆?

抓住大好機會

這筆大錢,假若在台南本地消費不完,要挪到高雄縣市花用,那麼區域交通系統的問題,是必要先謀改善。

同時,民眾追求財富的最終目標是為改善生活,地方一旦富有後,如何提升住民居住光榮感,也將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

台南縣目前各業年度總產值約三千五百億元,將來科技產業進駐,縣年度總產值十年內將富有三倍,驟然「致富」,接下來就會產生如何花掉這些錢的問題。前陣子剛開幕的台南市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內部統計發現,開業後的主要消費客源,竟是台南縣民,這剛好說明交通便利,有助區域性消費行為擴散。照此說來,南區產業躍升之前,中央政府是不是要預先解決交通量激增的問題,例如要不要設置台南、高雄地區捷運系統?該不該闢設直升機轉運站?

如能預先疏緩車流量,縮短行車距離,讓台南當地消費不足的民眾,方便往來高雄,這對高雄及台南縣商業活動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南部知名企業奇美公司,雖生產化學製品,公司內卻設有「文化部」,專門典藏自國外蒐購的國內罕見藝術珍品。若將奇美追求成長的周期放大來看,民眾追求財富最後的目標,莫過於提升生活品質,這對政府而言,就是所謂的「居民光榮感」。

居民光榮感多寡,反映的是民眾對生活品質的滿意指標,政府如果將治安、交通、文化等生活環境照顧得好,滿意的居民就會對居住在此感到非常光榮。我想道是整個南部未來要努力的。

光是談科學工業園區生活改善,台南縣比起其他縣市就有把握得多了。台南空氣清新,水資源豐富,台南科學園區附近車程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內,至少有六所大專院校,人才不虞匱乏。最重要的是,託過去「重北輕南」之福,重大建設均跳過台南,使得園區開發沒有上地取得的困難,加上有新竹經驗可借鏡,園區內外得以作較好的規畫。

我記得十五年前,新竹科學園區是一片滿布茶樹、相思林、芒草的黃土高原,誰也沒想到今天能為國家賺取這麼多的外匯,但是當時規畫沒有經驗可循,政府沒信心,造成現在園區內外恍若異地城市,園區內像規畫有序的美國城鎮,園區外面則像第三世界,道路交通亂七八糟,看起來沒有用心規畫的痕跡。

南部科技城蓄勢待發的魅力,連美國AIT、日本媒體都頻頻關心,南部應該抓住道個大好機會,地方政府也應義不容辭地營造大好環境,讓當地住民及投資者對於居住此地備感榮譽。如果區域交通系統能改善的話,南台灣未來的發展將更形樂觀。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何曼卿整理)

醞釀一兆元商機王弓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只要高科技經濟活動所需的supporting quality(支援性服務品質)維持在水準之上,並與本土文化連結生恨,我相信,未來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將比新竹科學園區花更少的時間達成三千億元年產值的目標,同時可以期待的是,民國九十九年將為南部鄰近縣市帶來約一兆元的商機。

前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總產值表現,由大前年的一千億元躍升為三千億元,幾乎達國內工業產值五%到六%之間,其優異表現,國人有目共睹,因此期望公元二000年總產值能突破一兆元大關,所雇用的高科技人才,由目前的五萬人增加到八萬人。但這份期望卻苦於園區腹地有限,支援機能不足,加上政府決策精英有意擴散園區經驗、延伸構想,作為二十一世紀科技競爭台灣長程發展之道,因此誕生了「第二科學工業園區」,科技南下的計畫。

基地位在台南縣新市的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未來發展方向,除因循台灣既有的三C發展優勢,同時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初步訂出三個綱要:微電子精密機械、半導體、農業生物技術。在地方政府配合下,台南科學園區今年七月順利動工整地,明年初允許廠商入園建廠,最快可在民國八十七年一月正式量產。

觸動歸鄉心弦

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不單靠政府策略性引導、穿針引線、分攤研發風險,還需腦力密集的智庫資源,以及公共設施、工商服務等支援,其中又以吸引高科技人才最難。

去年十月底國科會主委劉兆玄南下巡視第二科學園區時,即與台南縣長陳唐山商議,要朝南部科技產業五十年、一百年長程發展目標邁進,必須先做好plan ahead(事前規畫),同步建設園區基地與周邊社區服務設施,才能避免重蹈新竹科學園區的覆轍。

高科技活動所需工商支援,遠超過農業、基礎產業好幾倍。但是在全世界科學園區不到二十五座的年代,台灣要籌設無法立竿見影的科學工業園區,簡直是將寶貴資源建築在「看不見的夢想」上。推動設計者在背負社會質疑的壓力下,建設腳步當然是工業區在先社區發展在後,這也難怪十餘年後發生工商服務追著工業發展後面跑的不協調現象。

鑑此,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特別留意社區發展與工商文化休閒觀光等支援服務的前置規畫,不但劃設六五0公頃園區基地,還編訂二000公頃工商、生活、文化特區。後者台南縣政府已著手都市計畫細部計書中。

此外,我一直強調,要吸引南部高科技人才留鄉服務,還需與本土關連密切的文化建設。我相信,若仔細整理高雄港都、台南古城三、五百年的文化歷史,哪怕是上網探討陳縣長所說的「喝酒前要吃兩顆檳榔」的問題,造都能觸動科技人歸鄉的心弦。

按照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原有規畫,預計在八年內超越新竹科學園區十五年所達成的二八00億元營業額規模,且在第十五年達到九000億元總營業額目標,不過如果支援性及相關產業配合得宜,加乘發展的效應,料可在民國一百年前,提早為南台灣醞釀出一兆元以上的商機。

(何曼卿整理)

產業與研究互動史欽泰 工研院院長

工研院設在新竹的二十三年歲月裹,我們學到最珍貴的經驗是,科技產業的興起與科技研究機構的互動關係,極具地域色彩。因此工研院為配合政府科技南下政策,有效分配運用科技研究資源,一年多前開始著手設置南區分院事宜,以期為南部科技產業找回人才,發揮人才擴散,帶動科技產業的效應。

為什麼要到南區設分院呢?這得從工研院每年約一0%至一五%的員工流動率談起。

自工研院設院以來,進進出出的高科技人員約一萬一千人,其中流到產業界的高科技人員,又以新竹為最。另就民國八十年到八十五年的員工流動情形來看,流出去的四千二百人中,起碼有兩成就近流入園區廠商。這足以說明,人才擴散是工研院與科學園區地域互動上最獨特的一點。

其次是研究機構與科學園區的地緣關係,有助新興科技產業推動,以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指標性廠商而言,舉凡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都是工研院連人帶技術一併推動的衍生公司。再以技術合作來看,八十三年到八十五年間,園區一八0多家廠商,有高達七成與工研院有直接或間接的合作關係,合作項目共有三四五項。

另外,如外界所知,新竹科學園區事實上有發展瓶頸,所以這次配合台南科學園區設立,把研究資源拿來支援南部,我覺得是更好的運用。

尋回人才

工研院南區分院基地,在台南縣長陳唐山支持下,取得原中正大學預定地,若以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為中心,恰好與成功大學南北等距(各二十公里)對望,預計三年後進駐第一批研究員,一九九九年三期工程全部結束後,包括開放實驗室、創業育成中心及各研究所成員在內,將成為一座容納兩千人的研究機構。

科技密集產業啟動,首要關鍵是人才。未來南部科技產業發展,必須汲取新竹科學園區的成敗經驗,值得學習的是,創造好環境,把人才找回來;值得惕勵的是,要想辦法持續高科技人才與地方產業的互動。

對此,將來工研院南區分院研發過程,將就近讓南部企業了解我們研發方向,並擴大讓業者參與技術研究前置過程,其次是協助業者認清末來產業走向,準備就現有產業轉型,例如園區半導體產值近年激增,很大的原因是傳統金屬、機械設備廠商嗅出箇中商機,紛紛投資的結果。

事實上,不見得高科技都要用在積體電路設計,南部現有基礎產業金屬、石化業也可在成長較快的光纖、光電材料設備上有所發揮,此外新竹科學園區較不成功的生物科技,以及需求日增的人才投資方面,都是南部科技產業可以寄予厚望的投資方向。

(何曼卿整理)

整合型研究中心紅不讓劉維琪 中山大學校長

為打破現有大學科系體制藩籬,追上變遷快速的科技研究,未來提升南部科技水準的作法,唯有透過另設的研究中心,跨系與產業界合作,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整合有限人力資源,進行最實惠的目標導向研究。

整合型研究在國外多數大學已有成功範例可循,如美國史丹佛大學著名的系統整合中心;是由美國九家大型半導體企業所支持,因此該中心所做目標導向研究,較貼近企業研發的方向與需求。

過去十分強調基礎研究的德國,近幾年有幾所新興大學設立研究中心,目的是藉由企業界的合作支持,利用學校教授與研究生的腦力,作某些整合型研究。

吸引人才到南部

整合型的研究中心現正當紅,主要是導因於科技進步快速,速度之快,不但縮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距離,還模糊兩者的界線;使得校園內基礎研究可能在兩年內變成應用研究。將來科技南下後,要跟上科技變化速度,拉近學界基礎研究與業界應用研究的距離,唯有透過產學合作,設置研究中心的模式,才有發展機會。

鼓勵國內學校參考辦理,是有現實的考量,一來是因應當前教育政策與制度限制,公立學校經費將自籌,不能再仰賴政府,採行產學合作,多少能為學界爭取研究經費;二來是公立學校教授員額編制固定,另設跨系研究中心,不但可整合不同研究領域人才,還可調整制度限制,將科學園區學有專精者的經驗傳到學校,裨利教學研究,產界則同時可降低研發成本與風險。

對此,中山大學在考量未來南部科技發展重點後,繼現有七個研究中心之後,今年度又成立三個研究中心,半導體、無線通訊與生物科技。

我個人覺得,透過產學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尚有兩個發展領域,值得重稅。一個是三C產業中的資訊內容業,從事資訊化社會所需的教育、文化、休閒等資訊內容研究,不需大型實驗室及設備,只要腦力足矣。

國內資訊內容產業逐漸興起的當頭,學校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學校教育要作革命式改變,教育系統須跨出校園,借助資訊科技電腦網路、有線電視進行遠距離、互動式教學,以期提供資訊社會所需的支撐基礎。

其次是下個世紀將成為重要產業之一的生物科技。生物科技發展空間大,但台灣學界、產業界對此投入的資金太少,研究基礎不大,未來台灣是否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看現在努力足否。南台灣高雄醫學院有不少這方面的人才,如和長庚、榮總整體合作,也許可發揮帶頭作用,吸引人才到南部發展。

(何曼卿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