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南下造城

何曼卿
user

何曼卿

1997-01-15

瀏覽數 12,800+

科技南下造城
 

本文出自 1997 / 2月號雜誌 第128期遠見雜誌

卡車、怪手、預拌水泥車鎮日進出的景象,同時出現在風城東向新興城市與府城北方平廣蔗園,這兩座南北古城鄰近的重要工地,都是為了台灣科技產業發展而忙碌。

不同的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忙著為年產值達三千億台幣的蓬勃三C(電腦、半導體、通信)產業,闢增園圃;台南縣新市第二科學工業園區,則複製前者溫溼適宜的環境,期待明年春天科技產業著床生芽,孕育城市生機與產業商機。

去年七月間,風光動土的台南科學園區,計畫性移植新竹科學園區經驗,並牢牢記取社區發展趕不上園區發展腳步的噩夢,一口氣允諾二千六百五十公頃土地,科學園區基地六百五十公頃,特定區二千公頃。在國科會進行園區基地開發作業時,台南縣政府同步為園區員工及眷屬規畫出可容納十一萬人使用的居住、休閒、雙語學校、醫院、商業服務等,兼具生活及商務機能的特定區。

台南縣長陳唐山用心觀察新竹園區後,及早為第二園區設置面積超過三倍的支援性特區,以免重蹈新竹園區區內「美國城鎮」,區外「第二世界」判若兩城的發展軌跡。如規畫執行無誤,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王弓充滿信心,台南園區的生長速度將趕過新竹園區,八年內就可結出新竹歷時十五年的果實。

按照進度計畫,暫代台南科學園區投資業務的新竹科學園區投資股股長吳淵波肯定,八十七年初將有二十家科技廠熱鬧進駐,地方政府則早已歡欣鼓舞地迎接「科技城」到來。

然而第二園區緯度、氣候、環境因子,與第一園區不同,科技產業南下移植,是否也能順利著床、滋長商機?台南工商時報記者陳惠珍快人快語說,招商動作沒出來,「怎麼玩啊?」

人才南下難

據管理局去年底申請登記統計,排隊等候進入新竹科學園區的核可家數有三十家,而有意投資台南園區的二、三十家廠商中,則只有二家確定下單。月前因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售價大跌,波及半導體業景氣,國科會主委劉兆玄親口證實,台南園區準廠商,確實提出延後建廠三到六個月的申請。

相對照,北部有意南下的周邊服務業者,報關行、倉儲、運輸業等,則熱情無比,在沒有任何招商活動的情況下,主動登記的早已超過八十家。

其實,這一兩年園區主要招商活動未曾斷過,前年底,遠赴美國六大城推廣說明,英國惠普、設計業及日本松下集團,去年皆前來打探,但均繳白卷。吳淵波解釋,主要是因為台南科學園區(南科)尚未成型。管理局相中的潛在投資主力,則鎖定新竹園區已具規模的廠商身上,並採責任分配制,局長、組長、股長,依職權分攤招商業務,以期在今年關鍵年內,招滿第一期南科進駐廠商二十家。

原本急著南下擴廠的合泰半導體公司,因園區適時挪出土地而打消去意。該公司協理高國棟不諱言,到南科設廠實在是緩不濟急,異地設廠,管理是一大問題。他分析,園區廠商投資腳步放慢,主要是半導體景氣稍緩,北部業者又擴充太快的關係,但是廠商也在觀望,一見苗頭對了,就會一窩蜂南下。

人才是否隨廠南遷更是成敗關鍵。新竹園區聯華電子公司一位製程工程師,不看好園區大廠南下投資動作,認為頂多是當作「高級加工出口區」租地來利用。換句話說,談科技人南下,還言之過早。

高科技研發人才、資訊、衛星廠商隨著科技產業發展,早已在北部織出緊密的互動系統,一直注意台南園區動態的高雄塑膠業者周國忠就坦言,台南不毛之地,怎可能吸引北部人才脫離既有研發支援系統隻身下來。

若是以台灣島為科技產業基地的概念來看,台南電子業者陳坤宏認為,大可不必為「研發人才哪裡找」的問題大驚小怪,只要科技廠研發機構「根留台北」,生產廠南下或出走都可,何必要擔心台南園區有無研發能力。

話雖如此,一縣之隔的中山大學還是先未雨綢繆,校長劉維琪興致高昂地說,大學在科學園區發展歷程扮演科技人培育與再造的角色。台南園區動土的同時,中山大學也推出相關措施,包括保證就業方案,夜間部改制為二年制技術學院,時機恰好銜接科學園區、科技工業區的人才需求;此外,擴大辦理語言推廣教育,成立中小企業人才育成中心,提供南部業者在職訓練的管道;配合園區發展重點,成立半導體、微電子機械、生科研究中心,儼然做好熱身運動,等待園區開步起跑。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計畫「霧煞煞」

除了中山、成功大學及高雄技術學院之外,加上工研院及中山科學研究院所釋出的基礎人才已經足夠,毋庸為中級人才問題過慮,唯一讓也是科技人的交通大學校長鄧啟福操心的是,台灣內需產業小,需走國際化路線,爭取市場,未來台南園區如何排除法律障礙,持續引進國外人才,確實掌握目標市場,才是最需奮鬥的事。

無論中央、地方如何同心做好科技經濟活動所需的支援性服務系統,也不管科技南下有無人才問題,十分關注產業區城化潮流的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卻檢測不到第二科學園區有做好「著床」台南甘蔗田的準備。

屈指數來,新竹園區可見的成功條件有三:工研院先成軍耕耘,行政單一窗口有效執行,海外科技人、企業家歸國服務。可是,夏鑄九見到的卻是園區先於工研院南下,台南園區大興土木半年有餘,工研院南區分院卻還在購地規畫階段;單一窗口的關鍵功能,也隨著園區三、四、五期用地有著落,園區法令鬆綁,園區廠商獲准成立區外分公司,區內研發、區外生產,一併稀釋淡化。面對中央和地方又喊起科技南下,平衡南北發展,都市規畫經驗豐富的他認為,如果沒有發揮新竹園區長處,設計好科技著床的制度,就等於是「再玩一次全新的遊戲」,頂多是讓地方政府互鬥、互罵、炒地皮。去年七、八月間,新市、善化鎮辦理擴大區域計畫,農地變更為住商用地時,地價即上翻過,一分地已由六、七百萬元上漲到一千萬元。

另一方面,正當高雄業界忙著解開第二科學園區獎落台南的謎題時,台南這頭也忙著分辨什麼是科技?南科即將引進的科技產業為何?能帶動地方產業升級嗎?

光是聽人說國科會的台南縣新市科學工業園區,以及經濟部的台南市安南科技工業區,台南市總工會理事、安平工業區永煌水電公司總經理梁炳煌聽得都「花了」,一如工業區內上百家業者的心聲,他一心只希望能搬入新興的科技工業區,好將安平轉型為工商綜合區,配合市區發展,拉抬土地實質的利用價值。

幾度向工業局反映業者心聲的安平工業區管理中心主任吳錫昌無奈地說,截至目前仍要不到相關資料。地方業者也大多不知科學園區與科技工業區徵詢管道為何,只好一旁觀望兩者相互較勁。

手段目的分不清

地方財經記者陳惠珍直言,台南二十多年來一直只有一處工業區,這次一來就來兩個重量級的,一個在縣、一個在市,主事者如不打破心結,繼續互別苗頭的話,很難看出將來對地方產業有任何助益。

行動力較強的高雄業者,業已組團北上新竹,實地打探科技南下「千億造鎮」計畫商機何在,帶隊的高雄市工業會總幹事吳月明坦白地說,坐車比參觀時間還長,匆忙參觀的心得只有「科技跟自己差好遠啊」!周國忠更坦白,政府說開發科學園區商機無限,業界都深信無疑,但都還摸不著頭緒,不知商機到底在哪裡。

一些南部學者更關心的是南科的內涵,台灣水產試驗所台南分所研究員林明男具體指出,台灣水產養殖研究可應用程度,仍在摸索階段,且在產官學界末充分討論的情況下,貿然由一、二人的想法做出規畫,「太危險了。」台大漁業所教授郭欽明對南科生物技術園區的末來、廠商投資意願與賺錢與否,均持保留態度。他說,上面想法單純,未考慮國內生物技術成熟度,以及專利驗證法律問題,即端菜上桌,有欠周詳。

面對科技南下所引發的諸多質疑、困惑與不確定,台南資深記者吳昭明冷眼分析,「這是手段和目的分不清的結果。」科學園區、科技工業區、安平港擴建及濱南工業區設立,事前若沒衡量清楚台南基礎研究條件、水資源供給來源,以及將來三C產品外銷競爭力是否優於大陸製品,就斷然進行這種「一拆、二挖、三變更」的建設模式,顯然思維有問題,充其量只能算是滿足政客需索,什麼「文化科技城」、「科學文化城」都育談,連邊也沾不上。

不過科技城到底為何物,迄今也是人云亦云,尚無定論。積極探討各先進國家發展科技園區經驗及作法的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施鴻志,獨排眾議,他強調,台南園區設計著重產業別的篩選,不同於新竹園區的環境營造,所以只要將發展目標定位在科技製造業,台南地區都市醞釀多時的發展潛力因子,必能將台南發展為國際化科技都市。

究竟科技南下能否帶動台南走向國際化科技都市,有待時間來顯影,國科會駕輕就熟的科學園區經驗,是否能順利著床台南,則是眼前重要的課題;如稍有閃失,夏鑄九可能會氣急敗壞地說:「我們的官員不是飯桶,就是該打屁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