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台南縣在台灣的稅收排倒數五名,將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們這個農業縣會更慘。科學園區就是希望能解決這樣的困境,預計分兩期在十五年內完成,如果在這段期間,台灣加入了WTO,地方政府也只能這樣了。
台南是農業縣,但是農業政策是由中央一手主導,今天要加入WTO,卻沒有一套在加入之後對農漁業會造成多大衝擊的因應之道。我們當初就是考慮到未來台南縣民的工作和生活及地方政府的稅收,是「拚性命」去爭取科學園區,希望能把台南提升到科技縣。如果這樣的努力趕不及,坦白說,也沒辦法。
同樣地,最近爭議很大的濱南工業區要設七輕和煉鋼廠,也沒有一套國家政策說明我們還需不需要石化工業。業者的申請及核准都屬於中央權責範圍,如果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中認為,業者可以解決污染和水電的來源,以縣政府的立場,三千多億的投資對一個農業縣來說,立即可見效應就是就業機會的增加。
在「看得到」與「看不到」間
作為一個policy maker(政策制訂者),我要面對的一個議題是;所謂「保護」是相對的。我也知道部分當地漁業或養殖的漁民,認為我應該要保護他們的漁業權;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群希望能增加地方就業機會的縣民,希望我能保護他們的工作權。作為一個權能有限的地方行政首長,要保護哪一群人,這是相對的問題。
如果環保署對這個案子的第二期環境影響評估通過,但爭議還是那麼大,縣府會考慮舉辦公民投票。如果有人擔心濱南工業區會和科學園區會發生競爭水資源的問題,那我可以很明確地表示,我是絕對不可能犧牲科學園區。現在濱南案主要是為了環保問題,可是大家對於environmemt issue(環保議題),還停留在批評或毀壞環境的層次上,不去理性地探討現代科技中,環保工程可以克服工業所可能帶來的污染。
我剛從南非訪問回來,感觸很深,南非黑人雖然窮,可是沒有人會去抓「粉鳥仔」吃,這跟國民所得無關,是觀念和社會教育的問題。當一個社會的經濟所得與社會水準不相稱,就容易造成暴發戶心態,這不光是台南的問題,而是全台灣的現象。可惜現在一般民眾對於主政者的政績,還是相信「看得到」的硬體建設。
我一百希望能將「無形」的建設做起來,像是法治觀念。對於開馬路這種硬體建設大家都很歡迎,但是想要改變老百姓生活習慣這種關於culture(文化)的部分,是很困難的。
如果以人民的法治觀念而言,我不認為台灣有哪個地方可以作為台南的榜樣(笑);如果以對環境整潔的愛護,那倒是可以學習宜蘭。要成為一個科技縣,我們的優勢是不必那麼辛苦地去做開路先鋒。而且新竹是個紅土丘陵,在園區已經飽和的狀況下要再拓展不容易,所以台南科學園區未來自然會成為高科技產業的選擇。而且我們吸取了新竹在交通不便及周邊設施不夠的教訓,也會針對這些做改善。
我心目中的台南縣,是可以有精緻的觀光農業和高科技的產業,當然還有淳樸而守法治的人民,也許這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但是我希望可以慢慢改變。
(徐子婷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