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看到投資人遭逢虧損的可能反應——他們陷入終端癱瘓。可是,關於虧損已經發生或虧損可能發生之後的行為,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微妙而重要的差別。
請思考下列選擇的差異性:
另一項選擇:
實驗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一和四;可是,由純理性角度來說,這組選擇顯然不合理。
因為就一與二來說,兩者的期望報酬分別為兩萬四千美元與兩萬五千美元;就三與四來說,兩者的期望報酬分別為七萬四千美元與七萬五千美元。
所以,如果選擇一與四,等於是挑選期望報酬較小者。
投資者常有的「偏見」:處置效應
人們面對潛在虧損狀況時,通常都願意賭上一把,這種心理再加上厭惡損失的心態,往往有助於解釋投資人行為。基於某些緣故,當我們處在古怪的心理環境下,人們總認為虧損只要還沒有實際實現,就還不算是真正虧損。這種心態往往導致投資人持有過久的虧損部位,或過早結束賺錢部位──這稱為「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泰利.奧迪恩(Terry Odean)曾經研究個人投資者呈現的這種壞習慣。他研究折扣經紀商開戶的一萬個左右交易帳戶,涵蓋期間由1987年到1993年。他記錄每個帳戶買進與賣出的資料。奧迪恩發現,投資人發生虧損的股票部位,持有期間中位數為124天,獲利部位持有期間中位數為102天。另外,他也計算帳戶虧損部位發生的損失百分率(所有發生虧損之股票的損失百分率),以及賺錢部位發生的獲利百分率(所有賺錢股票的獲利百分率)。
各位瞧瞧,根據奧迪恩的研究資料顯示,這些個人投資者結束的部位,有15%賺錢,只有9%虧損。換言之,個人投資者結束的賺錢部位,數量超過虧損部位,前者是後者的的1.7倍。
人們繼續持有虧損部位的最常見理由之一,就是相信價格稍後會反彈回升。至於驅使投資人產生這種信念的心理潛在偏見,則包括過度樂觀、過度自信與自我歸因。奧迪恩決定調查投資人相信虧損部位股價終將回升的信念究竟正確與否。不幸地,他發現個人投資者積極結束的賺錢部位,其股票表現繼續勝過投資人仍然持有的虧損股票,每年幅度平均為3.4%。本文節錄自:《為什麼總是買到賠錢股》一書,詹姆斯.蒙蒂爾著,寰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