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二○一○年,國際大城市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6-10-15

瀏覽數 11,650+

二○一○年,國際大城市
 

本文出自 1996 / 11月號雜誌 第125期遠見雜誌

問:跟國際城市比較,你希望上海成為什麼樣的城市?

答:我是教授出身,我希望上海在建設國際化大城市過程中,保持科技人才教育優勢;同時在經濟繁榮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治安形勢。我們不希望上海變成像西方一些大城市一樣,人們晚上出去不敢搭地鐵、提著包包怕被人搶。

規畫大遠景

問:下個世紀上海的戰略目標、城市建設方向是什麼?

答:我們確定的主要目標有幾方面:

第一、上海要建成一個國際經濟中心城市,首先在總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

上海在九十年代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速度,連續四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增長都超過一四%,今年也可以到一三%。如果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適當降低,每年維持一0%到一二%,到二0一0年,上海的經濟總量就和新加坡差不多;到二0二0年就和香港當時的總量差不多,如果他們維持五%到六%的經濟增長率。到時我們的個人平均GDP達到八千到一萬美元,是他們現在的一半。

第二,產業結構要有很大調整。今年上半年我們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占四一.五%,我們希望在本世紀末 提高到四五%至五0%,二0一0年到五五%左右。

至於第二產業,總量增長速度會減少,但是現在占工業總產值一五%的高新技術產業,到本世紀末要到二五%左右,到二0一0年要占四0%。

第三,城市的基礎設施還要進一步改善。本世紀末以前,我們要完成地鐵二號線、浦東國際機場、南北快速軌道交通。市區內環線高架道路已基本完成,外環線也將在本世紀末完成。同時我們每年還要增加發電能力三十萬到六十萬千瓦,使電力供應不成問題。

第四,上海和周邊地區的聯繫要加快。今年十月一日滬寧高速公路將通車,聯繫經濟最發達的南京、無錫、蘇州、上海,屆時上海到蘇州只要四十分鐘,到南京只要兩個多小時。而南京到合肥的高速公路已經建好,上海更可由此向北直接到合肥。

另外,滬杭高速公路將在九八年底通車,連接已建成的杭涌高速公路(杭州到寧波)。滬杭涌串起來,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公路發展起來,就可加速商品、人員的交流。

同時,上海的組合港也在加快建設,包括長江口疏濬、建深水碼頭,和寧波北崙深水港結合使用,寧波可放遠洋、三十萬噸以上的大輪船;長江口以內則可以停靠亞洲、東南亞、六萬五千噸到十萬噸的輪船。這樣,航運中心就可望建立起來。

現在上海以一億七千萬噸的貨物總量計算,是世界第三大港,僅次於鹿特丹、橫濱東京灣,但是集裝箱的量還差得遠,所以我們港口也要加強這方面建設。

第五,整個城市發展,要和生態環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相適應,也就是所謂的可持續發展。在環境治理方面,首先是要把污染問題徹底解決。河水變清,是上海人心裡的大事。另一個就是住房問題。上海現在還有一八0萬平方公尺的棚戶危房簡屋,我們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達到人均住房十平方公尺。到二0一0年,可望達到居住條件是人均一間房。

上海的遠景規畫,還需要時間來完成,我們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基礎條件,到二0一0年,基本具備國際大城市的各種條件。

長江流域門戶

問:你覺得你了解上海人的需要嗎?那是什麼?

答:哈-哈-哈-,我想我還是了解的。上海人現在心裡抱怨的可能有三個問題,一個是大規模建設以後,有一百多萬個市民從中心城區搬到城鄉接合地區,對交通、子女教育、老人就醫、購物等,都有不滿。

第二個大問題,應該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一部分人失業問題。過去四年有八十六萬人次職工下崗,但是經過 市政府努力,已有六十六萬人找到工作。還剩二十萬個失業人口好像不多,但對每個家庭來說,如果夫妻兩都下崗,每個月拿六百元,還要養個孩子,生活會非常困難。

另外,經濟成長帶來的物價上漲,對退休老人也造成非常大的生活壓力。因此,幾年前我們就採取退休工資和物價指數掛鉤的相應措施,對退休老人也給予特別補助。

問:許多人都在期待上海下一波的經濟熱潮來臨,據你的了解,北京將給上海什麼政策?

答:中央對上海浦東的開放政策,已經吸引了三百四十億美元的國際投資,大概世界前一百位的跨國企業已有一半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或分廠。三資企業已有一萬多家、國內企業也有一萬多家在上海。下一步會用什麼做支撐呢?主要有兩方面:

一個就是在金融開放方面,必然會有一個先行政策。譬如今年就要在浦東試點,開放外資銀行做人民幣業務,我們已經報了十家銀行到中央,就看他什麼時候批下來。接下來肯定會形成一個熱潮。

而在企業信貸方面,最近國家因為在宏觀經濟上比較好,因此在金融政策上,可能要適度放鬆一些。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中央最近又給上海一個新的政策,就是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上海可以組織中外合資的貿易公司,這也是很大的突破,目前德國、日本、美國都在和我們談,且已有初步方案。這條路一通,有很大好處,因為目前我們的貿易是中間商貿易,影響到信息返饋速度。如果企業能和國外最終買主直接接觸,市場適應能力就能大大加強,中外都有利。

問:談到國際競爭力,上海應該已不是以成本取勝,你認為上海的競爭力是什麼?

答:上海的競爭力,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優勢。上海有九百多個研究所、四十五所大學,人民受教育程度不但是全國最高,在亞洲地區也是高的。上海的高中畢業生有三分之二進大學,包括農村的十八歲同齡層,二0%受大學教育。外商到上海來,感覺要找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找到。另外,上海的工業配套、產業門類齊全,在亞洲其他地方辦廠,勞動力素質可能不及上海。

其次,上海基礎設施條件在發展中國家來說,算是較好的,外商在上海生活沒有很大的困難。而且上海的區位很好,兩小時左右航程可涵蓋亞洲和國內大城,這是很多外國公司考慮的基點。

此外,長江流域是全國城市化最高區域,而上海是長江流域的門戶,正好是商品流、物資流、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的集散地,進入上海就等於進入長江流域。

從各方著手

問:上海未來發展有哪些不足之處?

答:上海最大的不足是人口多、地域狹小。我們現在 最大的問題是,在這樣狹窄的發展空間裡,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維持環境、生態持續發展。

另外,上海的發展,還要取決於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如果中央能夠持續不斷地支持上海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話,上海就大有希望。

問:台灣這幾年滿注意新加坡的發展,也認為新加坡最大的優勢,在於有一支優秀的政府團隊。你身為上海市的領導者,對新加坡或他國的發展經驗,有何心得?

答:新加坡政府的管理、團隊精神,以及注意發展過程中,不斷教育人民對社會的責任,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新加坡的發展,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在發展經濟、吸收西方先進科技的時候,恐怕不能盲目、簡單地把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拷貝過來。最重要的,是把人民團結在一起,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把國家變成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而不是為一己的利益在做鬥爭。

講到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問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十二億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積只有六%。如果中國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經濟、社會不穩定,人民不能安居樂業的話,是對世界最大的威脅。

從這個角度回過頭來講,我在總體上是比較贊成新加坡的管理方式。上海現在也要從各方面著手,管理要逐漸嚴格起來。我們提倡「七不」,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這一步,我們很多管理就都能跟上去。

(許彩雪採訪整理)

「七不」改造上海

試想一下,一個建築外觀現代化的大城市,如果居住著既隨地吐痰、又口說髒話、破壞公物、亂丟垃圾、亂穿越馬路的市民,會是如何一幅景象?

上海決策者已經意識到,市民形象與上海成為好的投資環境、國際大都市,有強烈關係。

他們打算改善市民最基本的行為規範,以改變外來者的印象。去年五月開始,就在全市推展「七不」活動--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損壞公物,不破壞綠他,不亂穿馬路,不在公共場所吸菸,不講粗話、髒話。

這個活動由市長帶頭宣傳,交警、刑警配合取締。必外,並在捧海空港、商業街、觀光景點選出「七不」文明示範區,加大警力糾正違規的人。

另外,他們認為執行的弱點在法制,例如對於隨意穿越馬路,雖有現行法律規範,但處罰力度不夠。因此正在研討推動訂定地方性單行法規,規範市民在公共場所禁止行為,以便於執法部門好操作。

市政府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劉建說,這是和千百萬人多年老習價勢力作鬥爭的巨大工程。手段是罰款、教育、管理、甚至拘留,多管齊下。

一年以來,情況似乎真的變了,從外地來的人覺得上海隨地吐痰的人少了。一個上海人說,前兩年,一個人在街上被警察罰款,有人會幫他講話;現在則是眾人幫警察批評違規者。而小學生都會背「七不」,一個在捐血中心上班的護士就表示,她的小孩還會反過來教育大人。

外界認為上海要成為國際大都市,這些要求未免標準過低,但主事者認為,這七項是經由努力可以做好的。如果跟個人息息相關的事都做不好,更不要談其他道德素質。但是部分上海人則認為,「七不」多數原就有行政管理條例,只要執法就可以,不需要道德宣傳。

事實上,上海現實狀況,讓執法者也有手軟的時候。要上海向新加坡學習嚴刑竣法,上海市長徐匡迪就不贊成,他認為以上海的民情,根本辦不到。劉建指出,上海比新加坡大,教育水平不及新加坡,再加上流動人口多,光是對外來人口教育,主管單位就煞費苦心。對外來的低收入者而言,罰重了,他沒錢繳納也沒辦法。

觀念的轉變也要一段時間,照以前一般人的想法,路是給人走的,行人就都在馬路上大搖大擺的。一旦人民在路上被車撞了,「不管誰有理,總想人民警察應該為人民主持公道。」劉建說,現在卻要尊重路權原則,講究人、車各自權益。隨意穿越馬路而被汽車撞了,要行人自負責任,觀念恐怕一時還不能接受。

上海的七不,令人想起台灣五、六十年代的新生活運動。台北和上海的「髒」與「亂」,有沒有三十年的距離?有人說,台北現在不還是一團糟嗎?也許並不盡然,但是台北對於還待改進的部分,已經現而不見了。

(許彩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