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進入費菲市議會,並在五年前當選市長之前,海姬太太還只是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住在這個因毒品買賣猖獗而惡名昭彰的社區,海姬覺得如果要停止抱怨,就得自己站出來,參與社區工作。於是她走出家庭,開始她的「從政」生涯。
距雪梨市區一小時車程,費菲市(Fairfield)這個十八萬人口的衛星城裡,有七五%的居民,是來自世界一百三十幾個非英語系國家的移民。市民每日生活所使用的語言,超過六十種。二萬多個越南難民將費菲當作登澳的第一站,把費菲市點綴成亞洲風味濃厚的小鎮,市中心的越南市集,已成為大雪梨都會區,最著名的越南區。
在海姬領導的市議會裡,八百多個職員,全部具備雙語能力,隨時為市民做翻譯。所有市府公報、市政宣導,同時要用當地八種主要語吉目印行,包括英、中、義、西班牙文、越南文等。
海姬上任後,針對費菲市的移民特色,舉辦了首屆的「國家節」,吸引四萬五千個市民參加盛會;她並且斥資三十萬澳幣(約六百六十萬台幣),興建一棟教育中心,專門教不會說英文的移民學英文。懂得觀察時勢的海姬也搭上奧運列車,爭取到兩千年奧運自行車比賽在費菲舉行,屆時還要在國際媒體大大宣揚費菲的「聯合國」色彩。
交融文化
費菲市移民雖多,但卻從來沒有出現過族群衝突,同樣來自移民家庭的海姬認為,十幾萬移民之所以能和諧相處,道理很簡單,因為大家都自異鄉來此奮鬥,生活不易,所以文化容忍度非常高。
五十年前,海姬的父母從北義大利移民到雪梨,就在這個「半鄉下」的地方落腳,從事農業生產。當初她的父母聽說澳洲到處是機會,雪梨更是生活的好地方,就從戰亂後的義大利,遠渡重洋來雪梨。海姬的先生,也是隻身從英國到澳洲的移民。
出生在費菲市,從小在家講的是義大利文,並且承襲義大利人重視家庭的傳統,海姬浸淫在義、澳兩種文化中,很能適應其中的差異。比如說,義大利人把命名日看得最重要,並不過生日;但在雪梨,她就跟著英國人的習俗,生日要開舞會。「生活在兩種文化中,就像結婚,並不衝突,反而更豐富。」海姬的大兒子也會講流利義大利文,雖然先生是英國廚師,但海姬家裡吃的都是義大利餐。
當前任總理基廷公開鼓吹澳洲共和的概念,身為第二代移民的海姬卻有不同的想法。她並不反對英聯邦,也不支持澳洲成為共和國,她肯定傳承自英國的制度與民主精神,「我們有很穩定的系統,為什麼要改變?」四十八歲的海姬質問,義大利原本也有王室,但是改成共和並沒有讓義大利人的生活更好,「所以有女皇有什麼不好?只不過是個頭銜而已。」海姬笑說。
雖然費菲市並不是雪梨生活水準最高的衛星城,但是海姬並不想到市區發展,「我覺得很富有,你看這環境多好。」她指著落地窗外的一大片樹林,心懷感激地說,費菲市的毒品問題儘管依然存在,但是美好的生活環境仍不斷吸引移民前來,每年人口增加的速度都超過一%。
因有市長的身分,海姬經常出國考察,她每次到美國,最感動的就是美國人強烈的愛國心。海姬最大的夢想,就是澳洲人能多一點愛國心。海姬很遺憾,在她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澳洲歷史的課程。所以她特別強調,在學校教育裡要加強澳洲歷史。
「只有透過歷史教育,才可以培養澳洲人的國家觀念。」有著典型義大利人的鷹鉤鼻,海姬卻在澳洲認同裡,找到移民後裔的心靈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