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族群問題
三國時代,魏與吳相持不下,彼此相殺了不少時日。魏蜀吳三家歸晉,不久,晉室內亂,洛陽大家巨室紛紛南渡,與他們擊滅不久的東吳人士共組偏安朝廷。東吳人士為什麼沒有守長江天險、抗拒他們的老敵人「晉室」?因為司馬晉與東吳人士都是漢人,當然還是合作抗拒北方胡人的好。
蔣氏渡海來台,台灣人士與蔣氏有聯合也有鬥爭,聯合是抗拒共產黨,鬥爭是蔣氏沒有司馬晉大方,司馬晉的東晉江山,不全是洛陽大戶掌握,東吳人士分到不少。
蔣氏已矣,台灣政權復歸台灣人士,台灣本地人與隨蔣氏來人的矛盾基本上消失了,不存在「化」的問題,只不過是隨風而逝的歷史過程罷了。台灣政權終要回到台灣人士手中,後來者也日漸「土斷」,不分彼此郡望,因為基本上都是漢人。
台灣居民除了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漢人,可以在漢文漢語的基礎上團和起來。只要擺正了雅言、俗語的關係,並無所謂分化可言。雅與俗最基本的分野,就在:雅是普通話、官話,俗是方言,吳語、粵語、閩語皆是。雅不可能滅俗,俗不應辟雅。蔣氏在台灣,要求「書同文,言同語」,當然行不通,當然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蔣氏已矣,矯枉不能過正,在大面積、長時間的面前,不能不承認普通化的漢文、漢語有其功能。
坦白說,台灣的漢人只有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大陸的漢人?如果大陸與日本開戰,台灣站在哪一邊?敵乎?友乎?台灣島內主張分裂中國與主張中國統一的人,可以互相尊重共存嗎?這不是普通話或閩南話的語言之爭,更不是血緣之爭,這是義利之辨,或稱之為意識形態的鬥爭、胡化或漢化的鬥爭。敵友之分是嚴肅的,不共戴天、不能共存的,這是無可迴避的題目。
這涉及大陸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實踐是否順利,也涉及台灣對資本主義有否自省。如果台灣居民對資本主義不能自省、對社會主義不能理解,恐怕只有兵戎相見了。
台北市 王一德
還有此讀書更重要的事
今年台北高中聯考作文題目--「還有比讀書更重要的事」,指出讀書不是青少年生活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學習其他的事物,如音樂、美術、家事及待人處事等。
欣見目前國內許多高中校長能體察社會的脈動,重視學生德智體美的培養,如內湖高中、武陵高中等校,均能鼓勵學生多方面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才能,不必當書呆子。
總之,讀書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如何掌握自己,做個快樂的人才最重要,這一點我們比不上歐美國家,應迎頭趕上。
淡水 鄧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