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則故事,吸血鬼在白天呼呼大睡,到晚上就開始上網路四處遊蕩,搜獵對象;但他後來卻沈迷於網路,玩到東方既白還不自知,最後融化在刺眼的陽光裡。
每三十秒鐘,世界的某個角落,就有一個人登記成為網路族一員;耽溺於位元世界的「吸血鬼」也愈來愈多。心理學家在輔導毒癮、酒癮、煙癮患者之外,又多加了一群網路癮患者。據美國馬基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粗估,三千多萬上網人當中,約有三%患有網路上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醫界、心理學界也已發起戒除網路上癮的支持團體。
迷戀網路的不僅僅是精通電腦的學生,美國有位家庭主婦,每天花十八個小時上線,家中每個月電話費高達五百美金;先不談如何付帳單,她的家庭也出現重大危機,婚姻瀕臨破滅,兩個小孩視她為不用交房租的陌生人。
雖然台灣還沒有相關的統計數字或研究,但是從學校、咖啡廳、電視一窩蜂地投入網路列車,顯示網路幾乎已取代電動玩具店,成為學生最迷途忘返的「休閒娛樂」。
學生流連網路世界早已不是新聞,宿舍接有網路線的學生,每天開門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數據機,連上學校網路,然後整天整晚不離線,不是找人talk(聊天),就是一起玩「泥巴」(mud,一種網路遊戲),反正付錢的又不是自己。
根據馬基大學研究員柏恩那(V. Brenner)調查,一般網路使用者平均一星期上網二十一小時,如果超過這個數字,就要小心是否已經「網癮上身」。
柏恩那觀察,多數網路上癮者,並不是利用網路做研究、找資料,而是聊天。網路族已經從早期對程式、硬體、解決技術問題的偏好,轉為對各式議題(如性議題、政治、種花、養狗等)著迷。在柏恩那進行的訪問調查中,有接近半數受訪者坦承,網路已經對工作產生負面影響,因睡眠不足、不易專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
留心網路魅力
一位就讀於國立大學的唐姓學生不諱言,他一天至少上站八小時,連續一年,還是戒不掉,一天不上網就渾身不自在,一上網就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上課時,還頻頻惦記計算中心的電腦會不會被別人搶先占去,即使這學期被當了兩科,他依然「無怨無悔,因為網路實在太迷人了。」
「網路是個金礦,也是無底洞。」二十四歲的謝宗曄說,即使在家裡開的商店裡幫忙,他也經常開小差,上上網路,只要一上網,就沒心思招呼客人。
家住南投的謝宗曄半年前跟朋友借到中部某國立大學的帳號,開始對網路產生興趣。他的手提電腦隨時都保持連線,朋友大多是在網路上結交,現在他已經不太使用電話了,都是以電子郵件和外界聯繫。原本對電腦程式興趣十足的他,也漸漸被網路寡佔,「癮頭」大的時候,可以玩上一整晚都不睡覺。謝宗曄認為網路有迷人的魅力,想要「戒癮」,並不容易。
根據台灣大學計算中心椰林風情站分析,網路沉溺症的產生,是因為使用者在網路上得到的成就感,大於現實生活所獲得的成就感,因此使用者就會不斷地耽溺於網路,尋求歸屬。
精通網路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師洪成志也分析,有些人特別容易對某些事物上癮,這樣的人只要碰到網路,也可能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心理學家列舉了一些網路上癮的徵候,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罹患」這些症狀,就要格外留意:
1.寧可不睡覺也要上網,一天睡眠不超過五小時。
2.犧牲與家人相處,或是杜交、工作時間,就為了待在網路裡。
3.遭到老闆、朋友或伴侶抱怨網路用得太兇。
4.即使不在線上,也經常會想到網路。
5.經常告誡自己不要花太多時間上網路,但又做不到。
就像戒毒、戒酒、戒煙一樣,除了靠自我克制,幾乎很難根絕過度使用網路。以下六點,是網友與心理學家歸納出的可能「戒網」方法,如果都宣告無效,那麼就乾脆取消帳號,揮揮衣袖,暫時告別網路。
1.一上線就逼自己下網,看完信箱就立刻離線。
2.把數據機或是網路卡拔下來,或乾脆把電腦插頭拔掉。
3.申請付費的網路帳號,讓帳單把你嚇退。(如果二十四小時不離線,電信局的帳單最高一個月可到一萬七千多元)
4.加入「戒網支持團體」(但目前這種團體,還是在網路上做輔導)。
5.如果有容易上癮的個性(如嗜打電動玩具),最好規定自己每天的上線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6.校內規定學生用網路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