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醫學研究資料,美國每年六十四萬多件子宮切除手術,其中三分之一根本是不必要的手術;醫界、婦運界都已經開始反省,是不是一定要動那麼多切除手術。
反觀台灣,子宮切除的人數在過去十年內增加了一倍,年齡多分布在三十四至五十五歲的婦女,其中有一半的切除是因為子宮肌瘤,只有一五%是因為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
中央健保局在二月初發布的統計數字中顯示,大多數被切除的患者,並非罹患必須馬上切除的惡性腫瘤,子宮切除手術顯然有浮濫的傾向。部分大型醫院的切除率甚至高達八七%,有些醫生還被戲稱為「子宮終結者」,也有些醫生以「練刀」的態度,來練習切除手術。
一位在美國任教多年的五十歲女教授,在美國一直為子宮肌瘤所苦,但醫生並不認為她到達必須切除子宮的程度;但她回到台灣,任職於大型醫學中心的台灣醫師一診斷,就馬上為她進行手術,效率之高,令她「有點怕怕」。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胡幼慧分析,子宮切除浮濫是因為醫療化的結果,醫師用切除子宮當作預防部分婦科疾病的方法,並沒有嘗試其他替代療法。
到底該不該切掉這個掌生育大權的器官,除了子宮方面的癌症是「著毋庸議」以外,醫界很難有定論。
台大醫學院教授李鎡堯就表示,不能因為子宮、卵巢沒有用,就要「切切切、摘摘摘」。五0%的婦女都有子宮肌瘤,只要沒有症狀就沒有關係。子宮肌瘤也不是急性病,可以半年追蹤一次,不必急著開刀,況且大部分肌瘤在更年期後都會變小。
是否要「一勞永逸」?
婦女在決定是否切除子宮時,也應考慮手術引起的後遺症。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張旺對術後婦女進行訪談時發現,在子宮切除手術後,可能會有合併症發生,如傷口感染、術後出血,還使婦女停經、喪失生殖能力;精神方面則有失眠、疲倦、緊張、情緒不穩定、性慾減低等現象。根據她的實際調查,二0%的術後婦女也抱怨有腰痠、便秘、頻尿、無法提重物的後遺症。
一九九一年澳洲醫學報告也警告,令切除子宮的婦女最不滿意的,就是會有更年期症狀,如臉紅、陰道乾燥、體重增加;一些婦女也抱怨,切除子宮之後,性生活受到影響。
除了動刀之外,照顧子宮還有內科、中藥等另類療法。美國婦產科學會就指出,應該在試過另類療法後,最後才選擇切除。纖維瘤、子宮內膜異位以及子宮脫垂都可以用替代療法,不一定非切不可。
而子宮切除術經常伴隨著單側或雙側卵巢切除,醫生的理由是「一勞永逸,以免後患」(避免發生卵巢癌);但是婦女若未到四十五歲就切除卵巢,會提早進入更年期,必須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來補充失去卵巢的荷爾蒙,而荷爾蒙療法是否影響健康,仍爭論不休。
如果真的要開刀,病人可以問醫生為什麼要開刀,並要求醫生說明手術的危險性、後遺症。心理因素更是婦女術後復原的重要關鍵,美國婦產科臨床醫學報告列舉下列子宮切除適應不良的危險因子,他們建議病人在手術前,先考慮自己是否有這種潛在的不良因素,再決定要不要摘掉子宮。
子宮切除術適應不良的危險因子:
1.較不能承受壓力
2.有憂鬱傾向
3.家族中有心理疾病或經常抱怨身體不適
4.曾動過多次手術
5.三十五歲以下
6.很想要小孩
7.丈夫或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反對切除子宮
8.婚姻原本不美滿
最重要的是,如果已經切除子宮了,「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儘量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如何過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