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習時代」強人政治成形 經濟小春天不遠了?

五大重點 解讀兩會後中國政經情勢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8-03-30

瀏覽數 21,250+

「習時代」強人政治成形 經濟小春天不遠了?
 

本文出自 2018 / 4月號雜誌 夾縫求生!1000個台師變陸師

隨著兩會落幕,此次許多議題廣受國際關注,包含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建成小康社會、現代化時間點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社經戰略等,《遠見》帶你全盤解讀。

北京,早上8點,濃厚的霧霾被大風一掃而空。氣勢恢弘的人民大會堂裡,3月20日,今年兩會閉幕這一天,5000多名委員代表,隨著修憲、換屆、選舉陸續投票通過,為中國大陸新一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無任期、集權統治的新布局,終於完成了最後一個儀式。

中國,自此進入了「習近平新時代」。全球輿論評價,這位世界舞台上的名伶,分量不比美國總統川普輕,隨便一跺腳,全球都將發生不小震動。

重點1〉通過修憲

2018年的中國兩會,在3月11日下午投票表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全案高票數通過。其中廣受全球矚目的,便是刪除中國國家主席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條文,這意味著習近平的任期不會只到2022年,至少會到2027年。

然而,相隔14年再度增修的這部憲法,較少被注意卻重要的是「共產黨」三字入憲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第二款,「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之後,增了一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這條增補可以解讀為,今天的大陸不能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得更嚴重一點,反黨就是違憲。

「從這裡可以得知,習近平是一個極有使命感的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分析,無論是取消任期制、不設立接班人或者反腐打貪,習近平就是不讓反對他的人有懸念,打擊貪腐永遠在路上,希望在他的影響力下引領中國,讓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基礎穩定下來,「能夠力保紅色江山不變質,一黨專政不被改變。」

但是,這麼一來,卻也埋下了中國政治未來的高風險。

「習近平不會永遠存在,後續接習近平棒子的人,無論是誰,都沒有能力解決中國大陸政治繼承的問題,」黃介正指出。

觀察大陸歷來的政權移轉,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交給鄧小平,其實不是毛澤東指定,而是鄧小平鬥贏華國鋒拿到的。第三代的江澤民,也並非鄧小平屬意,而是因為胡耀邦、趙紫陽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被拉下馬,臨時把江澤民從上海市委書記拉到北京直接擔任中央總書記。

只有江澤民交給胡錦濤,是鄧小平早前的部署,讓胡錦濤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黨都知道,這是所謂的「隔代指定接班」。

「問題是,江澤民也沒有指定習近平接班,胡錦濤交給習近平是以裸退的新模式,但是胡錦濤也沒有指定習近平做下一代的接班人,」黃介正研究指出,毛交給鄧,鄧交給江,江交給胡,胡交給習,沒有一個交棒是一樣的,也就是缺乏制度化,「等於說每個人都在創新,這一次不一樣,然後跟上次也不一樣,創新到最後就是亂。」

按照大陸過去多年的傳統,國家主席兼總書記任期都是五年,然後下一個總書記的接班人選,會在前任總書記的第二任期開始時,進入儲君的位置,亦即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展開五年學習,然後準備接班。

但習近平這次又顛覆了這個傳統,十九大「入常」人選中,沒有敲定自1960年後出生的人來擔任可能的未來接班人。

修憲取消任期制,一方面將中國政治的未來,丟到一個深不可測的高風險之中,也暴露了沒有制度化的風險。如今,中國大陸稱呼習近平,標準說法有三個:黨的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政治上已定於一的「習時代」,在經濟上又將有何期待?

鄧小平旁系後代、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鄧旭,長期為大陸的經濟戰略出謀劃策。他指出,若說十九大要解決的是執政理念的更新、團隊的更新、執政體系的更新。隨後舉辦的2018年兩會要解決的便是把十九大的更新,延續到國家體制,解決憲法定位的問題、關於統治長治久安的問題,還有中國最大的問題:反腐敗。

「當這些都做完了,你認為所有人會把精力放在哪裡?當然是經濟。」鄧旭判斷,中央高層內心深處會想盡辦法,在經濟上維持一個可持續、相對長的繁榮期:「因為如果沒有這個,那就意味著十九大是失敗的。」

一位大陸全國人大代表抱持同樣看法,認為這一屆政府壓力很大,十九大明確了目標,2018年兩會確定了習近平可以放手,繼續往下做,「但你想過沒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今天中國的經濟如果出狀況,所有的問題都會跟他有關、怪到他身上。」

重點2〉「兩個一百年」戰略

從公開講話來看,習近平的總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間表是「兩個一百年」,一是建黨100週年的2021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建國100週年的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習近平在這兩個目標中間又從中切了一刀,定下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這三個年分都有指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是「人均收入翻一番」,翻一番是一倍的意思。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表面上看,大陸在未來三年建成小康的目標,以經濟成長率判斷絕對沒問題。但2017年12月31日,習近平向各族人民拜年的新年談話當中,採用了一個說法:「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剩下三年。」

推敲字句,他用了「只剩下三年」,意味著還有很多困難要攻關。包括,要防範和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第二是精準脫貧,第三就是汙染防治的「藍天保衛戰」,每一個都是「硬骨頭」。

單就精準脫貧而言,要做到全國沒有一個貧窮線,曾任陸委會副主委、熟悉兩岸關係的黃介正指出:「這極不容易,是中國歷代王朝都做不到的事。」

重點3〉「三步走」拚創新

至於2050年要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則可解讀為進入製造業強國的前列,既是科技創新強國,也是經貿強國,以及世界上的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3月19日,過中午12時,北京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紅毯上,依舊人頭攢動,「部長通道」是今年兩會首創之舉,讓各行政機關的首長面對記者提問。

該活動的最後一位部長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剛履新不到兩個小時,第一個新任務便是站在中外媒體前,在一連串相機快門的「喀嚓」聲中,暢談理念。

「我們現在分三步走,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王志剛反覆強調,科技是新時代支撐國家強盛的重要一環,要想完成這「三步走」目標,科技將會發揮更大作用。

重點4〉批露政府工作報告

解讀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提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中國大陸過去五年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

首先,過去五年大陸已形成世界最大的中產階級,共有四億名最有消費力、最穩定的人群,使大陸呈現出橄欖形的人口結構。

其次,過去五年大陸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安全網,無論是城市老百姓還是農村老百姓,現在都有了醫療和養老服務,即使是農村的老爺爺,每個月都得領到養老金,這是過去沒有的。

第三,過去五年,大陸是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最大貢獻的經濟體,占世界的經濟比例是15%,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

「大陸的轉型,你會發現進入到一個新時代,」張燕生指出,新時代有著新起點,過去講的是快,未來講的是好。過去要解決吃飽穿暖,新的起點則是要解決人民群眾對美好事物的需要,包括精神、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保:「大陸的追求從經濟轉向了其他很多領域,並強調質量。」

重點5〉三個領域活絡經濟

維持政治穩定的基礎,是經濟一定得發展。同時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與金融風險研究中心主任的鄧旭預測,大陸很快會在三個領域看到改變,「短期是在房地產及公開市場,長期是乍聽之下很陌生的『軍民融合』」。

他的觀點是,就像石油是對美元的支撐,土地財政才是對人民幣的支撐,「如果還把它的價值不停往下壓,不光地方財政要悄悄變成窮光蛋,出現失業和破產,更可怕的是可能會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次是公開市場,亦即金融衍生品及有價證券會有很大變化,推出眾多理財產品、創新產品。做這一步的目的是要活絡市場。

第三是軍民融合很快會有很多新舉措,最好的例證是催生出軍民融合的產業園區。眼尖的人會注意到,習近平在連續五年的「兩會時間」裡,在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皆談及了「軍民融合」。為此,習近平還成立了軍民融合委員會,並擔任主席。

大陸專家曾研究,美國在二戰前後到現在,很多科技技術的突破,便是通過軍民融合的方式。眼下,中國「以美為師」,將軍方的需求與民間開發的技術結合起來,由於是軍方訂貨,好處是市場是可預測。「軍民融合」的另一層含義,是軍方的技術交給民間來使用,等於可以加快民間技術升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言,2018年中國的國防支出達到1.1兆人民幣,增長了8.1%,便可看出大陸國防高速度增長,需求井噴式出現,依靠軍方需求,就能推動整個科技創新往前走。「而且我判斷這些改變很可能從5月份就開始,」鄧旭預測。

為什麼是5月份?鄧旭推算,3月份兩會會期結束後,接著是要向各省市傳達兩會精神,這個過程一般需時半個月,一直再往下到區縣,就是一個月了,就是5月了。「如果5月還沒有動的話,各界會出現一種心理疲軟,會產生一種失望和失落,」鄧旭說。

總結來說,「發展是硬道理」,預計下一步,大陸從中央到地方猛抓經濟。5月,可期待中國出現「經濟的小春天」。

>>完整了解港珠澳大橋的秘密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