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電商界,很少有人不認識被喻為「電商教父」的王志仁。過去曾擔任興奇科技和詩芙儂化妝品副總,但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YAHOO台灣與香港電子商務事業群副總裁,曾負責雅虎購物、超級商城和拍賣等三個單位。
新零售就是線上和線下的整合,那和幾年前說的O2O有什麼差別?差別在於科技已讓技術變得不一樣,才會出現無人商店。我的解讀是,線上業者想透過大數據的手段,吃下實體的市場。
從全球經驗看來,由線下發動的新零售革命,成功機率不高,因為腦袋太保守,只比金融機關好一點,而台灣線上業者卻很難發動併購,主因是規模不夠大,過去十年又錯失把自己變大的機會。
每個紅極一時的線上業者都想走到線下開店,只不過困難重重。開店需要Know-how,再加上店租、員工人事成本,最後賠錢都是因為實體店。
找線下合作更難。我以前在YAHOO曾和一家百貨公司高階主管談合作,但談到利潤分配就破局,理由很簡單,毛利才不過兩成,光房租就攤掉一成,再分給線上一成,那他們賺什麼?
漢神百貨的例子比較特別,身為南霸天,想要把勢力擴及全台,非和線上業者合作不可,即使失敗,也無損南部市場,而那些全省都有分店的百貨,就很難放下包袱。
東森當然想朝新零售發展,只不過務實一點,先做電視購物和網路的串連,讓消費者在電視也能買到網站的商品,目前我們沒有投資線下,購併的風險比較大,需要審慎評估。
我認為台灣未來零售業的發展方向,應該不會差中國、美國太遠,但無人商店真的沒那麼急,因為那只是在炫耀軍武,仍處於實驗階段,還有不少問題待克服。
雖然台灣目前在新零售的發展,落後中美很多,但我相信不管線上或線下,一定會有業者突破瓶頸跳出來,關鍵在於今年的景氣。如果景氣繼續往下走,新零售的發展就會超車,如果景氣好轉,可能腳步就會放慢,因為零售業主事者感受不到迫切性,嘴巴上講迫在眉睫,行動卻像植物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