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歲的梁慶玉(化名)拿到本土博士學位,開始了流浪教師生活,自嘲每月薪水比到便利商店打工還少。他如何輾轉到山東找到了未來?
我2012年從世新大學博士畢業,到處投履歷,卻得到一個殘酷的現實:我連面試資格都沒有。
每個學校招聘資料上的條件,我和我的學長姐、同學們都有,但每個人投出履歷,收到的回信永遠都是不適合,連面試大門都走不進去。
第一,我不是海歸,最後會被錄取的人,都是海外回國博士,第二,我不是國內名校,在我所讀的管理學領域,幾乎只有台大、政大、北大、中山等畢業生才有機會面試,即便如此,我的朋友們沒有一位被錄取。
母校世新很挺學生,老師、教授、院長都幫我打電話關切,但答案都一樣。例如我投某所南部國立大學,系主任私下打電話給我:「你就別投了,我們基本上已經內定了。」;而另一所後段班私立大學,系主任甚至私下告誡:「不要來,再過兩年,我們系就要裁掉了。」
於是我開始兼課人生,台北、台南、台中跑,累到受不了,完全沒有尊嚴。
講師費一小時不到600元,上一次課,扣掉保險,大概一天只賺到1000元,一個月大約只有兩萬塊,還要扣除交通費,算一算讀到博士,賺得還不如去7-Eleven打工。
最後,世新對自家學生非常照顧,給了我助理教授職位,讓我有了教職,但工作一半是掛研究職,我覺得太累而且壓力大,想說就到企業吧!起碼有三萬月薪。但我到處投履歷,發現像我這樣讀到博士、30幾歲卻還沒有工作經驗,第一關就被否定了,企業哪裡敢用?
花了這麼多時間、投入這麼多精力念書,卻落得這個下場,我一度非常後悔讀博士。最後,我接受指導教授的建議到大陸,因為那是我唯一還能在學術領域裡有工作機會的地方。
面試、旁聽教學 花一年時間磨合
我到大陸許多學校應徵,包括上海、北京、貴州、南京、山東等地,每一間學校都實地去看。最後在薪資與福利的考量下,我選擇山東某大學,我是這所學校第一位應聘的台灣老師,雙方都是初體驗,光事前磨合,就花了一年。
院長特別利用來台參加研討會的機會與我面試,談的不是工作內容,而是先和我聊天、相處,認識我這個人,觀察我在台灣上課的教法,甚至去旁聽我的老師授課,他們相信,老師怎麼教,學生也八成類似。
同時,他們也邀請我過去,平均兩個月就去一趟,體驗那邊的教學環境。
原本校方要簽三年合約,我和校長說,先讓我來一個學期吧?萬一無法適應,還有退路。
一學期過後,校方覺得我教得不錯,我也適應良好,才正式簽了三年約。合約主要有兩部分:教學與科研。教學部分,我的上課時數比其他老師更多一點,校方希望讓學生體驗來自台灣的不同上課風格;研究方面,學校為了衝刺排名,規定我三年內要發幾篇論文、參加幾個國家研究案。
但三年後,我在科研方面遭遇困難。我在台灣時也發過兩、三篇SSCI級的論文,但大陸論文寫作風格和台灣完全不同,我在大陸很難達到要求的水平;另外大陸規定要申請國家研究案,有國籍限制,我根本無法申請。
科研雖未達標 校方卻願意改合約
三年時間一到,我的教學表現非常好,評比高達4.8、4.9分,但在科研方面沒有達標。
按照合約,我是要賠錢並被解聘的,但校長、國際處和院長確認不是我不願意配合,而是受限於外在因素,於是重新調整合約,既然我上課風評很好,還常代表學校參加教學和演講比賽,乾脆讓我專注在教學上,提高上課時數;研究方面則直接改成「輔助其他老師」,我只需要協作幫忙別人,不需要主做。
原本合約沒達成應該要扣錢,他們不但沒扣,還幫我加薪。校長說:「既然你都到了這裡,那就留下來吧!留到你不想教為止。」
老實說,我一直想,如果台灣有機會,還是想回去,但三年下來,我慢慢喜歡這裡,眼看台灣不可能有更好發展,重談合約時,我就比照當地的專任教師辦理,不打算回台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