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建立台灣文化資料中心的夢想,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正然透過「蕃薯藤網路檢索系統」的創設,逐步構築這個龐然大夢。
念社會學的陳正然,五年前曾因調查員闖入校園逮人的「獨台會」案,幾乎遭「叛亂」罪名羅織入獄,如今他與合夥人蕭景燈共創的「蕃薯藤」,已經成了台灣全球資訊網路上,使用最普遍的資訊檢索系統。
任何人要上網路搜尋台灣的相關資訊,百分之九十九都能在「蕃薯藤」裡尋獲,而「蕃薯藤」架構的台灣本土訊息,更在全球資訊網路(World Wide Web, WWW)上,爭取台灣在世界舞台發言的空間。
資訊網路因其使用簡便、成本低廉、效能高,被陳正然形容為「窮人的原子彈」,也因此將其學生時代的夢想化為可能。
雖然長期研究台灣本土文化,陳正然的探索過程,經歷過一次大轉變。他在大學時代曾被同學喚為「中國仙」,讀遍老莊等哲學思想,也一度有東西方哲學必須對話的浪漫想法,然而愈鑽研,愈發現白山黑水、長江黃河都是遙遠而抽象時,他開始轉而以台灣本土為關注起點。
「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都有不同文化意涵,以及最深層的韻律。」陳正然以自身在嘉義鄉間的成長經驗為例,每逢過年,正值嘉南大圳灌溉時節,即使吃年夜飯,家中長輩還是往田裡跑,這樣的生活經驗,與書本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相去甚遠。
但是當陳正然把關注焦點轉向較具體的台灣本土時,卻發現素材難尋,時值民國七十年代,本土運動未興,相關資料片段而匱乏,因而有了建立台灣文化資料中心的念頭。
想法的落實卻是障礙重重,一方面相關資訊軟體所費不貲,另方面,恰逢「獨台會」事件,長年累積的資料也被調查局摧毀殆盡,直到他遇上剛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念航太博士回國的蕭景燈,引介了「資訊網路」,此時陳正然燃起的第一個念頭是:「就是它,這會是下個世代的媒體。」
就在中山北路的斗室內,幾部電腦,個位數的工作人員,兩百萬的基金成立開拓文教基金會,在短短兩年內,催化了台灣國際資訊網路的發展。目前「蕃薯藤」除了建立網路資源索引系統,更計畫進一步建立台灣的資料庫,將「台灣生態」、「台灣藝術文化」、「台灣人物」、「台灣社會運動史」、「台灣之最」各類主題,邀集相關社團合作,進行資料蒐集和編寫工作。
然而網路架設過程中,卻也阻力重重。當他們熱心地替民間團體在WWW上建站時,遭質疑為何由「開拓文教基金會」擔任有關婦女議題的資料編寫工作,而不是女性團體;在勞工議題上,則遭勞工團體以沒有急切性為由被忽略、拒絕參與。
「弱勢團體對相關資訊應用的落後,會複製社會上的不公平,若不及早在資訊搶得機先,弱勢團體永遠沒有空間。」陳正然深有所感,這些號稱是社會上進步的團體,面對資訊社會,都產生共同的弱點 沒有將自身的頻道調整至進入二十一世紀應有的狀態。
著手建立一座台灣本土資料庫之外,陳正然其實還有一個宏願--不希望未來的一代永遠戴著美國人的眼鏡看世界。不可諱言,網路使用者仍以學生及年輕人居多,而網路世界裡,台灣的聲音極微弱。
眼見華裔美國人楊致遠創設的「雅虎」(Yahoo!)網路系統大發利市,有人因此建議「蕃薯藤」朝商業發展,陳正然卻堅持留在開拓文教基金會裡,以公益為著眼點,透過台灣文化草根工作與電腦資訊相結合,讓本土的觀點,爭得發言權。
(林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