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族群發音

張佑生
user

張佑生

1996-06-15

瀏覽數 14,850+

族群發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7月號雜誌 族群和解,台灣改造

「媒體傳播多元化非常重要,因為它支撐社會變遷的正常過程。」

--傳播學者馬奎爾(dD. McQuail)

提起「客家人」就想到採茶山歌?還是提到「原住民」就想起豐年祭?兩個在政經資源包括傳播資源分配上都居弱勢的團體當中,已經有人不願意繼續接受主流媒體為其塑造的刻板化形象,決心用自己的方式談論自己的事,解決自己的問題。「危機感」是這些人覺醒的關鍵。

「一個健康的人不會有強烈的求生意志。」客家崇正會文化發展委員會主委張鎮 指出,「危機感」促使弱勢團體注意到掌握媒體的重要。

於是,這群人一方面自組媒體,另一方面設法在主流廣電媒體內尋求發言空間的「雙管齊下」作法,便成為必要的選擇。

在自組媒體方面,卑南族人孫大川主編的「山海文化」,排灣族人林明德創辦的「南島時報」,或是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積極運作的客家廣播電台和「客家」雜誌,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為下一代留線索

呼籲各界正視弱勢族群的語言文化和經濟危機,通常是這些「有話要說」的人最在意的事情。經營文字和廣播媒體的業者,固然是慘澹經營,處在電視圈的相關人士,則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山海文化」雜誌總編輯孫大川表示,「四十歲這一代的人應該儘量留下線索,引導後代進行文化想像與重建。」這是他專攻文化議題的理由。

他指出,從日據時代到現在,進行原住民研究的主要是日本人和漢人,原住民自己人反而是少數。「山海文化」除了延續日本人的研究成果之外,並且試圖記錄部落歷史,以及部落與部落間的關係和部落遷徙的過程。

另外,神話傳說和傳統醫療技術也都是「山海文化」記載的重點。孫大川希望,藉由記錄早期原住民的文史相關資料,可以讓下一代原住民了解先人的光榮過去,以恢復族群自尊心。

「南島時報」社長林明德則指出,以往原住民經營媒體因為缺錢缺人,總免不了接受官方資助,最後成為政令傳聲筒。他希望能透過自給自足的經營方式,向社會證明「原住民並非不行,而是沒有發揮的機會」。

同樣面臨年輕一代對於族語言和文化向心力不足的問題,客家電台的作法是安排客語教學和客家風俗,包括音樂和戲劇的介紹。

「我們不斷提醒聽眾,現在再不努力,客家人就要滅亡了。」張鎮 語出驚人地表示。但他強調,類似的呼籲實在是不得已的作法。

因為,族群意識強弱的拿捏是大學問,過分強調將造成族群間對立、社會不安;刻意忽視又像是坐以待斃。

至於電視做為強勢媒體,過去對弱勢族群面貌的描述單一且平面,現在卻成為保存弱勢族群文化的利器。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苗栗陳家八音團團長,同時也是復興劇校歌仔戲科主任的鄭榮興表示,傳統戲曲要振興,在視覺上一定要有「可看性」。

他說,老演員固然演技好,但是難以吸引年輕一代。他打趣地說,等到這些現在還不滿二十歲歌仔戲班學生成氣候的那一天,「楊麗花、葉青還有得混嗎?」

待拿捏的距離

儘管如此,進入體制的電視人,逐漸發現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仍然不容易。

公視節目「原住民新聞雜誌」製作人童春慶就覺得,原住民製作小組想報導的主題,往往被上層認為「不是新聞」。

然而,童春慶認為,某些事件或現象,例如祭典「觀光化」,在主管看來算不上是新聞,但對原住民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新聞。

由於國內傳播環境受到政治因素制約的情形很普遍,這些從事媒體運動的弱勢族群人士也不斷思索自身與政治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大中文系教授的梁榮茂指出,類似運動如果能獲得官方支持,當然事半功倍。不過,距離如果太近,可能會產生排他的效果。

由於傳播資源分配長期不均,客籍人士和原住民的媒體之路走來頗為坎坷。不過,除了挫折和憤慨等自然反應之外,有些人在實踐理念的過程中,也逐漸產生一些「過與不及」的反省。

簡單來說,清一色使用客語的客家廣播電台,會不會對其他族群的人造成收聽上的門檻?

客家運動界人士楊長鎮便認為,不應該運用媒體一直談論客家族群自己有甚麼問題,而是應該拓展到討論如何讓客家傳統與現代生活結合的問題。

另一名客家電台的主要工作幹部也表示,客家專業頻道可能會引起族群隔閡。最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公共頻道使用語言的時段分配,能夠反映族群分布的現實。不過,由於實現之日遙遙無期,所以客家專屬頻道的創立,儘管不是保存客家權益的最好方法,卻是現階段最快的方法。

原住民裡面也有類似反省聲音出現。孫大川就表示,近幾年媒體掀起一股報導關懷原住民的風潮。但是他覺得,如果把原住民從「番人」的刻板印象轉換成「葛天氏之民」,同樣沒有甚麼意義。

逢甲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研究所所長、也是「新雲林之聲」創辦人高孟定覺得,媒體對於語言的使用,無需打壓,也無須強迫。他認為,只要政治人物選舉時不要刻意炒作相關議題,事態就不會激化。

從「大中國意識」到「大台灣意識」,弱勢族群因為一直試圖尋找自身的定位,而顯得忐忑不安。媒體的多元化程度,不僅是社會是否已經多元的指標,其實也是弱勢族群觀察執政者有無誠意的指標,至於與社會安定之間的關係,應該很明顯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