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已是全民共識,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認為,除了食品業者必須溯源管控,嚴格把關,政府在制定相關法規時,也必須評估可行性和對食品產業的衝擊,產官學攜手合作,才能重拾民眾對台灣食安的信心。
從2008年毒奶粉、2013年黑心油,到2017年的毒雞蛋風暴,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每每躍上報紙頭條,不但引起民眾高度的重視,對於食品業者來說,也是莫大的考驗。
2017年才度過60周年慶的大成集團(後簡稱大成),以生產黃豆原油及豆餅起家,事業版圖涵蓋了農糧、肉品、食品、餐飲等領域,在多次食安事件中總是能安然度過,靠的就是長期在食安管理上的用心投入。
「要看一家食品企業是否確實做好食安,看自家員工捧場不捧場就知道,」大成董事長韓家宇笑道:「而大成的員工都知道,吃自家的產品,就是最安心的選擇。」
食安一條龍,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食安是個大工程,必須從溯源做起,每個環節都得嚴格把關,才能向消費者拍胸脯掛保證,」韓家宇以旗下市佔率第一的肉雞為例,從飼料黃豆玉米開始,就嚴選優質飼養戶,生產健康毛雞,品檢中心也會協助養殖業者進行動物病理檢驗,不定期提供教育訓練,以確保毛雞健康成長。飼養戶在出雞之前,也必須出具獸醫開立的「家禽健康證明書」,才會有家禽運輸車將雞隻送進電宰廠。
電宰之前,大成品檢中心會進行屠前檢驗,確認沒有藥物殘留,電宰後還會再進行檢驗,確認所有的雞肉產品都經過農藥、藥物、重金屬、微生物殘留的檢驗,以確保安全。
堪稱國家級實驗室的品檢中心,是大成能夠落實食安的重要武器。韓家宇自豪地表示,大成目前擁有三張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每年投資千萬升級品檢中心的檢驗設備,包括了兩台能夠快速檢驗52項藥物殘留的LC/MS/MS(高效能液相層析質譜儀),以及一台可精準檢驗310項農藥殘留的GC/MS/MS(氣相層析質譜儀),結合高級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專業團隊,大成對於品質檢驗與管理的投入,不論軟、硬體,在同業之間都是首屈一指。
為了鞏固消費信心,大成也積極推動產品全程溯源,像安心雞和土雞產品包裝外均附有二維條碼標籤QR code,只要用手機掃描,包括了牧場來源、飼料來源、電宰廠資訊、品管檢驗報告等各種相關資訊,消費者都能輕鬆掌握,因此也能夠安心選購。
美味實驗室,找出美味的祕密
值得一提的是,大成品檢中心還設立美味實驗室,針對食品中各項影響美味與健康的因素,進行科學檢測,找出美味的祕密。比方說,他們發現國產冷藏雞肉和進口冷凍雞肉的肌苷酸(風味與香氣的先驅物)不同,而大成自家育成的黑豚肉的PH值和保水性也跟一般市售白豬肉有所差異,因此吃起來特別多汁、柔軟。
由於坊間經常流傳各種食安相關的錯誤資訊,對民眾造成誤導,因此大成也會主動針對食物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專題研究與檢測,包括了:萬年滷汁是否含有膽固醇氧化物、以塑膠袋盛熱湯是否會產生三聚氰胺、食品在烘焗和燒烤等烹煮過程中,是否會產生苯並芘(Benzopyrene BAP)致癌物質等疑問,透過專業的精密儀器檢驗,得出科學的證據,有助於澄清民眾或媒體的疑慮,避免不必要的恐荒。
韓家宇強調,大成的企業文化是誠信,必須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要對得起員工、消費者,以及社會大眾,因此,除了要生產出物超所值的優質產品,還要能將對環境和社會的關懷,融入本業營運中,才算是真正落實食品安安全,創造出值得信賴的價值。
產官學合作,攜手捍衛食安
眼見食安風暴重創台灣美食王國形象,打擊在地食品產業,更衝擊從業的勞工生計,大成不僅本身用心把關食安,掌舵者韓家宇也在「台南市食品安全自主管理聯盟協會」擔任副理事長,希望能透過食品業者的結盟,攜手解決嚴竣的食安問題。
「除了業者要嚴格做好把關,政府在制定相關法規時,也必須與國際接軌,周延評估可行性和對食品產業的衝擊。」。例如分廠分照制度迥異於國際食品法規,因為法規的不合理,以致執法單位須有許多例外條款,徒增困擾。此外網路上充斥各種聳動的食安謠言,例如雞肉含有生長激素,基改小麥危機等都是不實謠言,食藥署雖設立闢謠專區,但始終趕不上網路造謠的速度,使得食安的問題雪上加霜。
韓家宇語重心長地說,食品安全已是全民共識,只有透過產官學聯合捍衛食安,重視科學驗証,與國際接軌,才能重拾民眾對台灣食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