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通過後,金管會預計5月開放業者申請加入監理沙盒。當金融科技的創新越來越受到關注時,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科技轉型對金融產業會造成什麼影響?對消費者會產生哪些新風險?監理機關要如何才能有效監督業者做好消費者保護?
在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業的罰款不斷攀升,目前已經超過3400億美元,預估2020年將達到4000億美元。此外,金融機構預估每年投入在法令遵循的支出也超過700億美元。隨著行動科技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電子貨幣、行動支付、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成為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載具,進而使得金融監理機關必須更密切關注新的監理風險。雖然監理機關在金融監管的人力與技術都亟需提升,但在有限的政府預算下,金融監理很難有效跟上科技變化,監理科技因此就應運而生。
監理科技(RegTech)是指利用新科技與分析方法提供法令遵循及監管的有效解決方案,包括透過數據分析技術,搭配業者的內控制度,建立以風險為導向之預防機制,以及協助主管機關建立視覺化即時檢視系統監測業者之營運活動,並協助其完善法令遵循與消費者保護。因此,監理科技的發展有助於金融監理機關提升效率,也可幫助金融業者降低法令遵循與營運成本。
沙盒初入市場 利監理科技快速起飛
根據KPMG近年發布的百大創新金融科技報告(FinTech 100),每年皆約有1/10的公司投入監理科技,透過生物辨識、雲端計算、區塊鏈與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監理科技,其功能包括協助業者符合認識客戶(KYC)和洗錢防制(AML)相關規定、建構系統協助業者法律遵循自動化、建立風險評估模型進行情境模擬與壓力測試、即時監測可疑交易並協助通報監理機關等。隨著科技的進步,監理科技的應用也將變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重要。
因此,監理科技應與金融科技必須並行發展,才能在數位金融環境下做好風險管理與消費者保護。台灣目前正導入「數位監理沙盒模擬機制」,可為監理科技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與初始經驗。監理科技在全球市場仍是剛起步的新興產業,台灣金融科技業者如能利用我國科技人才與知識優勢,及早切入此市場,參與或主導各類金融監管科技的技術標準,有機會使台灣成為此產業先驅者。未來金管會也應建立完整的監理科技人才培訓計畫,以強化金融監理職能,並鼓勵業者投入監理科技,金融業者若能強化監理科技能力,即是向監理機關證明自己公司有較強的風控與法遵能力,也能爭取更多的開放及差異化管理。由此可見,未來在金融科技的創新中,絕對少不了監理科技公司的參與。
(作者為前金管會主委、現任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