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拚經濟,吸收企業前往投資,成績有目共睹。今年三月《遠見雜誌》最新的封面故事「跟著郭台銘大賺美國財」就提到,光是鴻海集團與台塑集團,在美國的累計投資額,就將近8000億台幣。
但為了保護美國當地民眾的就業機會,美國總統川普對外籍移民的政策卻非常不友善,甚至已出現大批印度科技菁英出走潮。
來自印度的朗聶卡(Vikram Rangnekar),在美國讀大學,後來赴新加坡成立公司Socialwok,2010年進入全球最大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擔任軟體工程師,舉家搬至矽谷。
就在朗聶卡與家人的生活看似一切順利,等待綠卡核發之時,他卻毅然決然將他的「美國夢」,帶到了加拿大多倫多。
「我深愛在加州的生活,以及LinkedIn的工作,但是我沒辦法看自己在最有生產力的階段,耗在這些限制重重的(美國H-1B)簽證,」朗聶卡向《Quartz》直言。「加拿大提供我永久居留權,還有成立新創公司的機會。」
(圖/矽谷房市曾一度變成「搶房子」的賣方市場;僅示意)
像朗聶卡這樣,從美國北遷加拿大的案例,並非少數。「許多印度人想透過H-1B取得綠卡,得等上超過20年,這條移民路已行不通了,」朗聶卡不諱言。
今年初,川普政府決定,一旦H-1B的六年效期屆滿,無論當事人是否正在等候綠卡核發,都必須回國。若政策真的實施,絕大多數移民將面臨工作、綠卡都失守的困境。不過,也有律師指出,H-1B延期有聯邦法律保障,並非川普能一意孤行,說廢就廢。
但川普的移民政策愈趨嚴苛,卻是不爭的事實,且效應逐漸浮現。據美國政策國家基金會(NFAP)統計,2017年,赴美就讀電腦科學、電子工程相關研究所的印度學生,約為6.8萬人;與前一年相比,減少了1.8萬人,占比達兩成。至於讀大學的人數,與2016年相比,則減少了4%,雖然不多,卻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跌。
(圖/川普的移民政策愈趨嚴苛,已是不爭的事實)
「你看,這些都是美國需要的人才,一旦他們認為美國是個不友善的地方,就會轉而到加拿大、中國,或是歐洲發展,」全球移民管理平台Envoy執行長柏克(Richard Burke)觀察。
相形之下,加拿大的作法友善多了。2016年,每409名加拿大居民裡,就有一人以工作簽證移居至加拿大,比例是美國的六倍。
過去一年,申請加拿大移民簽證的印度人,從16萬人增加為17.2萬人。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去年宣布,針對現有的「全球技能策略計畫」(Global Skills Strategy)增設工作簽證快速通道,申請人若在科技業任職,流程僅需兩週;反之,若是申請美國H-1B簽證,通常耗時半年以上,甚至更久。
不僅如此,加拿大的移民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也允許軟體、工程、醫學等專業領域的人才,在還沒找到工作的情況下,於六個月內移民至該國。「許多適用H-1B簽證的人,也是這個快速通道的適用對象,」Allen and Hodgman法律事務所指出。
移民法律事務所LawQuest執行合夥人裘薩尼(Poorvi Chothani)認為,加拿大擁有靈活的移民政策、文化多樣性、民主價值觀、就業機會,以及印度移民的大型社區,吸引愈來愈多印度人申請永久居留簽證。舉例來說,生活支出相對比矽谷更能負擔,還有免費醫療保健的福利,更是一大誘因。
事實上,加拿大正急起直追,試圖與矽谷在科技領域分庭抗禮。不少科技大廠與新創公司,紛紛布局當地。好比亞馬遜(Amazon)就將多倫多列入北美第二總部的候選城市,Uber也在此成立團隊,研究人工智慧在自駕車的應用。
Google旗下的Google Brain,在蒙特婁成立辦公室,陸續投資蒙特婁學習演算法中心(MILA)、多倫多深度學習研究所。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便將蒙特婁視為全球人工智慧研究與創新中心。
以Alpha Go一戰成名的DeepMind,也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合作,成立第一個位在英國境外的國際AI實驗室。
「人才是流動的,」全球移民管理平台Envoy執行長柏克直言,美國政府必須了解,這些人才並非只有美國一個選擇。的確,當科技大廠紛紛插旗加拿大,磁吸國際人才,身為鄰居的美國,若仍堅守保護主義,將如何影響產業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圖/Google旗下的Google Brain也在蒙特婁成立辦公室;圖為矽谷Google,僅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