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的激情已過,我們終必要面對台灣的生存與發展。簡單地歸納我的看法是:
台灣的生存繫於兩岸關係的互動;台灣的發展在於國際競爭力的消長。
這篇短文討論競爭力。
(一)驕傲的迷惘
三月間大批外籍記者湧入台灣採訪選戰新聞。與他們的交談中,我既有驕傲,也有迷惘。驕傲是告訴他們的,迷惘是自己思考的。今天的台灣:
已有民主的選舉,但缺少公平的競賽規則;
已有所得的提升,但缺少精緻的生活品質;
已有意見的多元,但缺少擴大的社會公平;
已有教育的普及,但缺少理性的思考。
這不就是我們群體驕傲中深沈的迷惘?
近年來台灣的每一次選舉-從省長、立委到總統與國代,就多增加一分我們在國際上的光彩;但是同時,也多增加了難以估計的社會成本。以前我們見到腐敗的領導人以及戰爭茁經毀滅過國家的例子;現在有人擔心:選舉也可以拖垮一個國家的財政、分裂一個社會的共識、塑造一個歷史上的強人。
(二)跨世紀的國家建設藍圖
總統大選後,正是執政的國民黨開始兌現競爭諾言的時刻-增加我們的驕傲,去除我們的迷惘。
經建會主委徐立德先生在選前所提出的「跨世紀國家建設藍圖」,即是一個值得大家全力推動的方案。在藍圖中,他提出五個構想: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公平和諧的法治社會、精緻創新的教育文化、廣受敬重的國際成員。
要落實這些構想,還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著力的主軸。這個主軸正就是我年來所強調的「競爭力」。「競爭力」代表的是全面的進步:物質的、精神的;硬體的、軟體的;國內的、國際的。只有透過這個主軸,台灣才能在跨世紀的年代中發展。
既然是跨世紀,就要先探討二十一世紀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紀?大前研一指出是「無國界的經濟」、奈思比預測是以「經濟中國及華人網絡」為中心的「亞洲世紀」。耶魯大學教授保羅.甘迺迪在「創世紀」一書中則指出;各國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即是「相對的競爭力」|這真是一針見血的推論。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泛指:一國在世界市場上,比其他競爭國,能創造出更多的每人平均財富的能力。這個能力不僅是指狹義的生產力,而更包括了多種因素:如公共建設、政府效率、自由化程度…。一個國家中的某一產業的生產力可能高,但因電力不足、港口擁擠、治安不好等因素,可使得該國競爭力相對地變得很低。因此,競爭力高的國家,是一個全面進步的國家。 按照一九九五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名列十一,低於前三名的美國、新加坡、香港;高於二十一名的馬來西亞、二十四名的韓國、及三十四名的中國大陸。
這個全球排名,由瑞士國際管理學院負責主持,以八組因素、五十五個變數來綜合評估。八組因素分別是政府影響、國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金融實力、國際化程度、企業管理能力、人才與基礎建設。
每組因素又再各有四至九個不等的變數來評估。在五十五個變數中,與其他四十八個國家相比時,台灣較差的是
排名第四十六的「環保」。
排名第四十三的「生活成本」、「能源消耗」。
排名第三十五的「與外國企業之間的合作程度」
排名第三十四的「生活品質」。
排名第三十三的「能源生產」。
排名第三十二的「市場開放程度」。
上述這七個因素涉及各層面、各領域。因此,要努力的不是各種因素的突破,而是全面的改善。
(三)外商如何看在台投資意願
與其他國家相比固然重要,同樣不能忽視的是近年來已經在台外商如何看今天的台灣。
根據天下雜誌三月中旬的外商調查,他們的投資信心脆弱、意願低落。引證幾個外商看台灣的重要數字(詳見該刊一七九期、四月一日出版):
(1)九成九認為,兩岸持續緊張已經影響台灣對外資的吸引力。
(2)六成三表示,在台進一步投資已經受阻。
(3)五成八表示,近二年來,相對於亞洲其他地區,台灣投資環境惡化。
(4)五成四認為,台灣不太可能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5)外商認為,亞洲各國中最具外資吸引力者,依次為中國大陸、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然後才是第六名的台灣。
這一個最新調查,也很符合我們自己企業界的一般感受;近年來政治太氾濫,經濟受冷淡;財經首長很努力,中下層努力不夠;政策方向正確,相關措施欠缺;施政構想良好,推動速度緩慢;行政部門想做事,立法機構難配合。
美國輿論最近對柯林頓總統的批評是:他誤把「談話」當「領導」;認為「演講」就是「決策」。這正好也給我們的領導階層提供啟示。政策的宣示,祇是起步,不等於政策的推行。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實政策的宣示,才能取信於民,才能產生實效。
(四)全面提升競爭力
企業與政府是提升競爭力的二大主角。
企業要提升競爭力,就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改善體質、增加效率、擴大商譽。從生產力的增加、組織扁乎化、生產流程簡化,到研究發展的重視、產品與服務的顧客導向、策略聯盟、海外投資…,全是可以學習改進的方法。
當企業失去自我調整的警覺、當公司文化漸趨保守、當國內競爭衰退與生產因素惡化、當企業與政治權力結合,不專心於企業,這些企業的競爭力就開始走下坡。這不僅是企業的不幸,也是國家的損失。
研究「經濟優勢」聞名的哈佛大學波特教授,就不斷指出;要維持競爭優勢,企業就必須要不斷的創新。企業內外的壓力與國內外的競爭是創新的動力。因此,商場上的「競爭對手」,才是企業進步的「真正朋友」。如果沒有競爭對手,也要設法製造幾個。
這就涉及到政府的角色,政府最不應當坐視獨占壟斷的存在與出現;更不應當對個別企業或產業偏愛。這種偏愛,不僅違反市場公平競賽原則,更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使在溫室中受到保護的企業,缺少了面對風雨的能力,也就同時削弱了一國的競爭力。
政府在每人所得一萬二千美金的這一階段,應當要全力做好的是:提升生活品質、大量興建公共建設、特別重視環保、社會公平與長期發展。這些因素的改善,也正就是在提升競爭力。
說得真切些,老百姓所要的就是那些與生活最直接相關的,有可飲之水,可走之路,可住之屋,可呼吸之空氣,可讀書之學校,可休閒之空間,可治病之醫院,可安定之環境,與可發展之空間。
但是,「在無國界經濟」的二十一世紀,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孤芳自賞。尤其以貿易為主的台灣,必須要透過國際競爭力的窄門,才能立足世界。因此,在三月上旬的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中,我建議應當由產、官、學、民(民意代表)四方面共組一個「提升全國競爭力」的委員會,訂定目標在二000年前,要把我國帶進全球競爭力前五名。
要面對這項挑戰,我們全力支持徐立德副院長所宣示的:「政府準備更進一步,發揮民間企業創新,進步的活力,動員民間的力量,作為各項建設推動的重要動力 」這也正符合「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的二項重要結論:「群體智力遠大過個人智慧」、「整體思考遠勝過片面決策」。
跨世紀的發展主軸-帶動全面進步的競爭力,是要靠整體思考來策畫,與群體智慧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