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中共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十九大)在北京舉辦。配合十九大開幕,中央電視台在2017年9月推出《輝煌中國》六集紀錄片,包括《圓夢工程》《創新活力》《協調發展》《綠色家園》《共享小康》及《開放中國》。
這套紀錄片記錄了中國公共工程與科技、社會的發展,透過108個人物的故事展現,其中不乏外國人移民中國的描繪,不只在大陸開出高收視率,也令外國觀眾印象深刻。
觀眾回味無窮 「宛如喝下濃濃雞湯」
《輝煌中國》被譽為是央視史上最接地氣的紀錄片之一,不只電視收視告捷,網路上的視頻點擊率也頻創新高,甚至海外媒體也爭相與央視洽談授權播出。
湖南衛視《天天向上》隨後做了一期節目,把片中人物請到現場。至今共200多家外國電視台,將長影片拆解為短視頻,在各國播放。各國駐中大使館,紛紛希望索取不同語言版本。不少海外觀眾的評價是「中國的現代發展,真的很酷」。
大陸網友則寫下評語:《輝煌中國》好像一大碗濃濃的雞湯,這一大碗雞湯喝進去,我覺得甘之如飴。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輝煌中國》從前置作業、拍攝、後製、播出,只花了短短不到六個月,就能以108個小人物的真實故事,反映大陸的高速成長與華麗蛻變。
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型紀錄片的作品,需要有高度執行力,並緊盯進度與預算。這位幕後推手之一,就是曾參與《國企備忘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解密企業》作品製作的導演潘敏。
一襲及肩長髮的潘敏,在央視財經頻道服務已15年,但參與執行《輝煌中國》如此大規模製作,還是第一次。央視財經頻道共統籌八個製作小組,每組八到九人,兵分多路,同步拍攝,走遍大陸31個省區市,拍攝近3200小時的訪談素材與300多小時的航拍片段,並進行剪輯、後製。
《輝煌中國》製作時,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片中展現了哪些發展過程?以下是潘敏接受《遠見》專訪的精采內容: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拍攝《輝煌中國》系列紀錄片的緣起是什麼?
潘敏答(以下簡稱答):2017年正好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從十八大以來,中國有了五大全新的發展理念,包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這五大理念下,中國社會和人們生活確實有很多改變,所以想要透過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故事來展現社會、經濟、生活的巨變。
除了第一集圓夢工程與五大發展理念沒有關係,從第二集到第六集,都是暗含五大理念。
為何把圓夢工程獨自成集?因為我們發現,中國基礎建設給中國百姓帶來的改變是特別重要的。比如中國的高鐵,大大改變了人們的交通方式。
我的家鄉在湖北恩施一個小山溝裡,十多年前沒鐵路、高速公路,我從北京回到恩施,要不坐飛機,但太過偏僻,不是每天有航班,若要搭汽車,路途有1300多公里,很麻煩。但現在已通高鐵、高速公路,要從北京返鄉看父母,是很簡單的事情。
創意來自民間 向全國發徵集令
問:請分享這套紀錄片的拍攝特色?
答:這是中國首部「內容眾籌」創作的紀錄片,從策劃之初就向全國百姓發出徵集令,邀請他們講自己的故事、看中國的變化。以「厲害了我的國」為主題,拿起手機拍下身邊的故事。
投稿可以說「厲害了我的家鄉」。還有些人說「厲害了我的工廠」、「厲害了我的小伙伴」等等。從徵集令發出,一直到節目播出前,共收到來自全國約一萬條視頻。有一部分就用在紀錄片裡面,比如在第一集圓夢工程裡,有青島跨海大橋,就是青島本地的一位退休老人拍攝的。
有部分創意不錯,採訪小組再出動拍攝。例如第六集有一個以色列小哥(北京大學留學生高佑思),他創辦了一個「歪果仁」視頻平台,那是徵集來的線索,我們就去拍攝他們一家人在中國投資、生活的故事,很受歡迎。
透過眾籌內容,很多網友反映:我家附近的橋也很厲害啊,就算不是跨海大橋,也是全世界最高的懸索橋;或我家附近的跨江大橋,也是很厲害的啊等等。這些橋在世界上,有的是長度第一,有的是高度第一,我們就把這些統統呈現出來,叫做1+X。這是這部片的第二個特色。
例如介紹橋樑時,把中國各種各樣的橋都讓觀眾看到。鐵路也是,給觀眾看到的不只是京廣鐵路、川藏鐵路,還有淮海鐵路、鄭萬鐵路等等。
問:在整套《輝煌中國》裡頭,你覺得難度最高、最壯觀的畫面是什麼?
答:除了第一集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這些項目外,第二集裡面,你看到C919中國首架自製客機起飛的時候,感動我的不是起飛的飛機,而是底下的那些工程師、技術員,在飛機起飛後,彼此擁抱、流淚,這非常的感動我。
當你看到天眼在貴州大山裡面,全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讓人們跟宇宙對話,也會覺得很震撼。再看到《協調發展》這集,導演們拍到懸崖村,主要是天梯上去,孩子們在這天梯上唱歌,那樣的感覺會讓你很動容。
看完了這些,有人說,現在(中國)的房價還有點高,交通可能還有點堵,空氣可能還不是那麼的清新,但是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在為這些問題做出一點努力,覺得這樣就夠了。
問:片中有些科技進步的畫面很震撼。例如無人物流倉庫,一台台快遞小黃人快速穿梭分檢貨物的畫面,妳怎麼看?
答:小黃人的短視頻,曾連續二至三週都上了熱搜榜,那是完全靠觀眾點擊形成的榜單,小黃人這個視頻確實很震撼,我身邊就有很多人跟我說,我常在網上購物、收快遞,但我真的沒想到,在快遞後面有那麼強、那麼高智慧的大腦在運行。
海歸派號召回國創業 養分充足
問:《輝煌中國》中提及,中國海歸派人數迄今已達265萬人,其中更有70%是近五年回國的,妳認為關鍵原因為何?
答:舉例來說,影片第二集中,講到有位回國做芯片(晶片)靶材的創業家(寧波江豐電子董事長姚力軍),他也剛剛回國。芯片靶材全世界也只有幾家公司能做,他回國後,創辦自己公司,中國也給他歸國創業投資基金,提供企業經營的環境。
我之前曾經做過一個片子叫《智能先鋒》,曾去採訪姚力軍,我有特別深的感觸。他不僅自己回國,還把自己的同學、同行、同伴都號召回來,而且不一定是做芯片行業,可能是做其他行業,有的是做農業,有的是醫療。他現身說法告訴大家,中國現在創新型社會給海外歸國遊子很大的支持和環境、土壤,回到自己的國家創業,更是踏實。
問:海歸派紛紛回國趨勢,應該會持續下去吧?
答:我覺得應該是。我的朋友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看完《輝煌中國》,也跟我分享,「看完你的片子,我都想回來了」。現在不少人覺得在海外發展的機會愈來愈少,但反而中國的發展機會好像愈來愈多,就會想回來。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十九大時,習總書記也提到,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樣的路徑,我覺得整個的環境只會愈來愈好。
問:這套紀錄片談發展主旋律,應該屬於硬議題,把硬議題做暖傳播,關鍵為何?
答:我們覺得要有溫度。有溫度的鏡頭語言比歷史大全景吸引人,而且就算是大的成就,也要跟普通人息息相關。我在創作過程中,始終在想,我得到了什麼,身邊的人得到了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有溫度,要真實,是最主要的吧。
我們要求紀錄片要講人話,一定要把大時代跟小人物的小故事融合在一起。
(圖/央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