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浪潮如火如荼,所有生活細節無孔不入。在中國食衣住行育樂,都可見到科技展現智慧,而這也正是中國企盼的經濟戰略。其中,智能駕駛,有可能是超越各國的最佳跑道。
人工智慧已是全球新顯學。在中國的食衣住行育樂,「遇見」人工智慧,已愈來愈普遍。
貧窮省份安徽,一直以來詐騙情況非常嚴重。最近導入科大訊飛的智慧城市系統後,狀況正在改善。
這套系統收錄了安徽省相關部門提供的詐騙電話語音資料庫,只要是詐騙電話,在通話兩、三秒鐘後,系統馬上能診斷出。八個月內已為安徽省免除了高達五億人民幣的損失。「如果你是安徽人,應該感覺比較幸福,」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王卓打趣說。
解決消費痛點 刷臉研發特製面膜
在中國,女性愛用的面膜,竟也有人工智慧的用武之地。
因為開發刷臉技術而暴紅的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表示,中國知名面膜品牌御泥坊,居然找上門來尋求協助,讓他嚇了一跳。原來御泥坊很困擾,「有些人的臉特別長,面膜蓋不滿。」兩家公司於是聯合在手機推出了一個新功能:透過手機App「刷臉」,便能精準測量出五官比例,接著給出面膜尺寸的建議,甚至它還能猜測肌膚年齡。簡直比起無店員超商的「刷臉支付」,更深入生活細節。
中國搜索龍頭百度開發的「百度大腦」,則讓小孩走丟的眾多心碎父母,重新燃起希望。
百度技術管理部總工程師曹薊光,目前正忙著與中國第一大尋親志願者協會「寶貝回家」網站,展開技術合作,做的是同一個人的跨年齡識別。曹薊光解釋,孩子不見後,父母通常過了很多年還在尋找,但家長提供的兒童照片和本人長大後相差很大,只有電腦能夠辨識出來。
這項技術已出現成功案例。一位四歲時被拐走的孩子,百度大腦憑著照片推算出27年後的長相,最終匹配找到,再通過DNA比對,証實是本人。
百度是中國最早布局人工智慧的上市公司,擁有逾2000人的AI核心研發人員、萬億級的搜索數據和百億級的定位數據。
百度還開發了自動無人駕駛的開發平台、Apollo阿波羅計畫,並對所有人開放。曹薊光毫也不誇張表示,以Apollo平台為基礎,三天之內就能打造一輛個人專屬的自動駕駛無人車。
阿波羅計畫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被另一家公司、智行者科技拿去應用,很快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新添了一個案例:清掃公園衛生。
進階國家戰略 全國力拚人工智慧
這台中國第一台無人駕駛掃路機,名叫「蝸小白」,主要在夜間工作,以避開眾多遊園的人。它所經路段,落葉及垃圾一乾二淨。曾發生一位爺爺推娃娃車路過,蝸小白即刻停止前進,一直等到行人進入安全範圍後再繼續前進。
人工智慧迅速融入老百姓生活的同時,其實也進入了中國的經濟戰略。
2017年10月閉幕的十九大,中國總書記習近平的報告中有一句話:「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這樣的背景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領銜制訂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頒布了。它標誌著中國官方已經把AI納入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之一。整個國家聚力發力,箭已上弦。
美國《紐約時報》網路版日前撰文指出,雖然中美兩國的AI仍有著一定差距,但隨著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這種差距正愈來愈小。
例如智能駕駛,正是中國有機會超越美國的新跑道。
根據大陸《創業邦》所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白皮書》,全球自動智慧駕駛的「大腦」公司,除了美國的Google等,源自北京的中國新創團隊已來勢洶洶(表)。
此外,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無一不投入智能駕駛的競逐賽中。
「下次你們到北京,我派無人車去接機,」禾多科技創始人兼CEO倪凱,豪氣地對《遠見》採訪團隊說。
這家標榜「不造車,造自動駕駛的大腦」的新創公司,2017年6月才「出生」,短短半年內便有能力開展無人車的公開路測。
頂著微軟HoloLens AR眼鏡創始成員、百度BMW無人車項目負責人的光環,今年36歲的倪凱曾被譽為「中國無人駕駛第一人」,成立三個月便快速獲得千萬美元投資,並在北京郊區的觀唐,租下一棟度假別墅當辦公室,附帶車庫,一輛福斯正在車庫裡進行改裝測試。
倪凱想做的是L3.5級別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當自動駕駛在某些緊急情況需要人手接管、駕駛人卻無法接管時,L3.5也能即時處理。
「我們突出的是做可量產的無人汽車,」倪凱表示,沒有人會為數十萬元的自動駕駛埋單,禾多的技術路線可確保無人車的成本比較低,「可能2020年,中國便隨時可見無人車。」
智慧晶片風起雲湧 應用多元
人工智慧晶片在2017年的中國,也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新物種。
華為Mate 10 pro是史上首次搭載人工智慧晶片的智慧型手機,圖片識別的速度比一般手機提高20倍,超越蘋果和三星。它還會學習使用者的習慣,成為「最懂你的手機」。
正在緊鑼密鼓研發的「盤古晶片」,是北京另一家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地平線。「人工智慧始終在雲上飄著,」地平線聯合創始人兼演算法副總裁黃暢說:「人工智慧晶片則可以讓它發生在身邊。」
這是中國第一家試圖將晶片及演算法相結合的公司,每秒鐘能處理30幀高清圖像輸入、檢測跟蹤數百個目標,應用於智能駕駛、智能生活、公共安防等。
若將美國、德國、以色列和中國做一次智能駕駛排名,情況可能如何?
從事無人車技術開發的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指出,以科學研究和產業綜合實力而言,美國依舊排在第一位,但中國在科研上的追趕會非常快。
至於大量的場景應用和數據分析,在中國非常強,「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場景更加豐富,」吳甘沙說。
再與德國比,從產業角度無疑是德國領先,世界上第一台L3級別的自動駕駛量產車是德國品牌奧迪,德國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別忘了,中國有大量的德國合資車廠,兩國在智能駕駛領域將有技術共享。
「我相信通過五年到十年,中國無論是科研還是市場,會走到世界最前列,」吳甘沙斷定,原因在於人工智慧之於中國是一個全新機遇。
中國在傳統汽車產業上,雖有全世界最大的製造規模與最大的消費市場,卻沒有掌握造車的核心技術。但是電動車變成主流後,改由電池來電驅、電控,中國就沒有包袱,可以開發最新技術。
又譬如,無人車將衍生出共享的創新模式,一旦變成共享,品牌已變得不重要,「中國在品牌這塊兒的劣勢也被抹平了。」
在全新機會面前,中國更大膽地擁抱新技術。從大格局上看,中國也下了決心,矢志成為人工智慧行業的領導者。